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消化内科

幽门梗阻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幽门梗阻可因溃疡的局部炎症水肿或幽门括约肌痉挛所引起,亦可由于溃疡在修复过程中形成的瘢痕所致。这两种因素可同时存在,但多以某一种因素为主。
(二)发病机制
1.病理分型 胃幽门梗阻分为3型:①幽门括约肌反射性痉挛,梗阻为间歇性;②幽门梗阻为水肿性,也表现为间歇性;③瘢痕性,为持续性,是绝对手术指征。在梗阻的初期,胃壁通过加强蠕动促进排空而代偿性胃壁增厚。
2.病理生理 梗阻一旦发生,则食物及胃液发生潴留,不能通过幽门进入小肠,甚至发生呕吐,不但影响正常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且可造成大量水与电解质的异常丢失,从而引起全身与局部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1)全身病理生理改变:
①营养障碍:由于摄入食物不能充分消化与吸收,再加之以呕吐,必然导致营养障碍,包括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等。
②水和电解质的紊乱:正常每天分泌唾液1500ml,胃液2500ml,共4000ml左右。每升的胃液中平均含氯140mmol、钠60mmol、钾12mmol。当幽门梗阻时,分泌的液体非但不能回吸收,反而因呕吐使电解质大量丢失。水分的丢失首先影响细胞外液,结果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细胞内水分外移,使细胞内脱水。如继续呕吐,又得不到补充,则可出现循环衰竭。由于呕吐物中尚含有大量电解质,故可出现下列情况:
A.缺钾:由于胃液内的钾含量高于血清钾,故当胃液大量丧失时,钾离子即可大量丢失,加以患者不能进食,从食物中不能获得,肾脏又不断继续排钾,可使钾更加缺乏。在饥饿状态下,体内发生分解代谢,结果使钾由细胞内移至细胞外,此时虽有较重之缺钾,但血清钾可仅稍低于正常,易被误诊。
B.缺钠:胃液内钠的含量虽比血浆低,但如大量呕吐,且又不能经口摄入,亦可引起缺钠。幽门梗阻患者,由于大量呕吐,细胞外液减少,血液浓缩,故血浆钠只轻度降低、亦易被误诊。
C.酸碱平衡的紊乱:正常胃的壁细胞可使水与CO2生成碳酸,后者离解为H+及HCO3-,H+进入腺管腔和Cl-结合为盐酸(HCl),HCO3-则反回循环。肠黏膜上皮在碱性环境中亦可制造碳酸(H2C03),离解后成HCO2-和H+,前者进入肠液,后者则回至血循环,与血循环内的HC03-中和;胃液内的HCl至肠内又与HC03-中和,从而达到酸碱平衡。幽门梗阻时,因大量呕吐,使胃内HCl大量丢失,使上述平衡遭到破坏,血内HCO3-逐渐增加,破坏了(HCO3-)/(H2CO3)的比值,使血内缓冲碱总量增加,pH上升,造成代谢性碱中毒。此类碱中毒,多有低氯及低钾,称低氯低钾性碱中毒,为幽门梗阻特有的代谢紊乱。由于血液内钾的缺乏,则在远端肾小管细胞内钾离子也减少,故只有氢离子(H+)与钠离子相交换,尿排H+量增多,使尿呈酸性,这种代谢性碱中毒的患者因而有酸性尿的矛盾现象,也是幽门梗阻所特有的现象,说明患者除有低氯性碱中毒外,还有低血钾的存在。
(2)局部病理生理改变:幽门梗阻常为逐渐形成,即由部分梗阻逐渐加重至完全梗阻。在梗阻初期,为了使食糜能排入十二指肠,胃蠕动增强,胃壁肌层呈代偿性肥厚,但胃无明显扩大。随着梗阻不断加重,胃虽有强烈的蠕动。亦难克服幽门的阻力,胃乃逐渐扩张,蠕动减弱,胃壁松弛,胃发生潴留,呈袋状扩张。
由于胃内容物潴留,使幽门窦黏膜受到刺激,产生胃泌素,促使胃壁细胞分泌增加,胃黏膜发生炎症变化,甚或产生溃疡。

幽门梗阻相关文章
幽门梗阻常用药品
  • 腹可安片

    清热利湿,收敛止痛。用于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痛,腹泻,呕吐。

  • 益动

    由疾病或药物引起的消化功能异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上腹部不适、胃烧灼、嗳气等)。

  • 邦能

    用于消化不良、腹胀、嗳气、恶心、呕吐、腹部胀痛。

  • 复方鸡内金片

    健脾开胃,消食化积。用于脾胃不和引起的食积胀满,饮食停滞,呕吐泄泻。

  • 甲氧氯普胺片

    1.可用于因脑部肿瘤手术、肿瘤的放疗及化疗、脑外伤后遗症、急性颅脑损伤以及药物所引起的呕吐。 2.对于胃胀气性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也有较好的疗效。 3.也可用于海空作业引起的呕吐及晕车(船)。 4.可增加食管括约肌压力,从而减少全身麻醉时肠道反流所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可减轻钡餐检查时的恶心、呕吐反应,促进钡剂通过;十二指肠插管前服用,有助于顺利插管。 5.对糖尿病性胃轻瘫,胃下垂等有一定疗效;也用于幽门梗阻及对常规治疗无效的十二指肠溃疡。 6.可减轻偏头痛引起的恶心,并可能由于提高胃通过率而促进麦角胺的吸收。 7.本品有催乳作用,可试用于乳量严重不足的产妇。 8.可用于胆道疾病和慢性胰腺炎的辅助治疗。

  • 仲景胃灵片

    温中散寒,健胃止痛。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寒凝胃痛,脘腹胀满,呕吐酸水或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