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消化内科 >> 内分泌科

小儿半乳糖血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发病原因】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频率为32‰,群体发病率为1/10万。半乳糖分解代谢中的这3种酶(激酶、转移酶和异构酶)的先天性缺陷临床均已发现,其中以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缺陷较为多见。 正常情况下,婴儿哺乳后,乳中所含的乳糖经消化酶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半乳糖在激酶的作用下形成半乳糖-1-磷酸,进而在肝脏中经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galactose-1-phosthateuridyltransreraseGal-1-PUT)的催化转变成葡萄糖-1-磷酸,进入酵解途经。若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病儿红细胞和肝细胞中缺乏Gal-1-PUT致使半乳糖-1-磷酸转变成葡萄糖-1-磷酸的过程受阻,导致半乳糖和半乳糖-1-磷酸大量聚积在血流和组织内,并随尿排出。中间产物半乳糖-1-磷酸(Gal-1-P)对细胞有害,主要侵犯肝,肾,脑和晶状体,故患儿哺乳后数日出现呕吐、腹泻、脱水等症状。一周后,肝脏肿大,出现黄疸、腹水和白内障。数月后出现智力发育障碍,常夭折。这就是半乳糖血症。如不及早防治,在婴儿期就会死亡。若早期诊断出来,喂以不含乳糖和半乳糖的食物,婴儿可以正常发育。若中途停止乳类食物可改善症状,但智力不能恢复。如果发现较晚,肝脏已经受损,就会发生白内障和智力低下,虽作治疗,也难以恢复健康。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现多认为,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的编码基因(GLAT)位于9p13~p21,它的缺陷即导致半乳糖、半乳糖-1-磷酸和半乳糖代谢旁路生成的半乳糖醇在各种组织中积累。1-磷酸半乳糖具细胞毒性,对糖代谢途径中的多种酶有抑制作用,特别是葡糖磷酸变位酶的作用被阻抑后不能使1-磷酸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阻断了糖原的分解过程;高浓度的1-磷酸半乳糖还抑制葡萄糖异生过程,因而在临床上呈现低血糖症状。半乳糖进入晶体后即被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还原成为半乳糖醇,沉积在晶体中造成晶体内渗透压增高、含水量增加、氨基酸转运和蛋白合成降低等代谢异常,最终形成白内障。本型患儿的肝、肾、脑等组织中都有大量1-磷酸半乳糖和半乳糖醇存积,这类异常代谢产物改变了组织细胞的渗透克分子浓度和其能量代谢过程,致使这些器官功能受损。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表异构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较少见,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异构酶的编码基因位于lpter~lp32,根据酶缺乏累及组织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亚型:大多数患儿为红、白细胞内表异构酶缺乏和半乳糖-l-磷酸含量增高,但成纤维细胞和肝脏中酶活力正常,故患儿不呈现任何症状,生长发育亦正常;另有少数患儿酶缺陷累及多种组织器官,临床表现酷似转移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但红细胞内转移酶活性正常而半乳糖-1-磷酸增高可资鉴别。本型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红细胞内半乳糖-l-磷酸。
 【病理改变】
    半乳糖-1-磷酸的蓄积可引起显著的肝脏病变,早期患儿在出生后数周内即可有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汁淤积,随着病情进展,数周后肝细胞呈腺泡样排列,汇管区胆小管增殖,4~6个月后即出现纤维化和肝硬化改变。高浓度的半乳糖在晶体内转化成半乳糖醇导致晶体白内障形成;半乳糖-1-磷酸在发育中的脑及肾小管蓄积,可分别导致智能发育障碍和肾小管再吸收功能不良,脑、肾等其他组织病理改变较轻。

小儿半乳糖血症相关文章
小儿半乳糖血症常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