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甲有黄色细点 指甲有黄色细点表示是患了消化系统的疾病。
-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实际是所有胃部不适的总称,消化不良症状说明消化过程受到了某种原因的干扰。消化不良可以是偶然的,也可以是慢性持续的。
- 恶心与呕吐 恶心与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也可单独出现。表现上腹部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缓、血压降低等发走神经兴奋症状。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呕吐可将有害物质从胃排出,人而起保护作用,但持久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技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及营养不良,时甚至发生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伤山(MallmpWiess综合征)并发症。
- 免疫损害 近一二十年来随着肿瘤发病率升高与治疗进步、自身免疫性和其他免疫相关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水平提高、器官移植突破和发展,特别是HIV/AIDS流行,免疫损害宿主(immunocompromised host.ICH)不断增加和积累,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巨大挑战。感染是影响ICH病程和预后的最重要因素,肺是感染的主要靶器官。ICH肺部感染的诊断和 治疗尚存在众多难题,需要深入研究。但另一方面倘能推广和充分运用已有研究成果和技术,则仍有可能使临床上多数病人明确诊断和得到有效治疗,改善预后。
- 腹部肿块 腹部肿块是指在腹部检查时可触及到的异常包块。常见的原因有脏器肿大,空腔脏器膨胀,组织增生,炎症粘连及良恶性肿瘤等。
- 儿童期消化性溃疡 儿童时期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成人,可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 (1)婴儿型:婴儿型溃疡系急性溃疡,发生于新生儿和两岁以下的婴儿。发病原因未明。在新生儿时期,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这种溃疡或是迅速愈合,或是发生穿孔或出血而迅速致死。在新生儿时期以后至两岁以内的婴儿,溃疡的表现和新生儿者无大差别,主要表现为出血、梗阻或穿孔。 (2)继发型:此型溃疡的发生与一些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如脓毒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烧伤和皮质类固醇的应用有关。它还可发生于先天性幽门狭窄、肝脏疾病、心脏外科手术以后,此型溃疡在胃和十二指肠的发生频率相等,可见于任何年龄和性别的儿童。 (3)慢性型:此型溃疡主要发生于学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溃疡的表现愈与成年人相近。但在幼儿,疼痛比较弥散,多在脐周,与进食无关。时常出现呕吐,这可能是由于十二指肠较小,容易因水肿和痉挛而出现梗阻的缘故。至青少年才呈现典型的局限于上腹部的节律性疼痛。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较女孩多。此型溃疡的发病与成年人溃疡病的基本原因相同。 (4)并发于内分泌腺瘤的溃疡:此型溃疡发生于胃泌素瘤和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Ⅰ型,即Wermer综合征。
- 腹泻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患者每日便2-3次或每2-3d一次。粪便的性状无异常也属正常范围。正常粪便一般成形,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 150-200 g,含水分50%-80%。腹泻是指粪便合未消化食物、脓血、摊液或脱落的薄膜。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3个月。 根据病程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程少于2个月者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适、便失禁等症状。
- 腹部不适 腹部胀痛不舒的感觉。
- 腹痛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
- 免疫功能障碍 过去,由于在疾病的检查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很少检查免疫功能,人们比较熟悉的是查血糖、血流变、肝功能,对免疫功能检验指标很不熟悉。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免疫检验技术的应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免疫指标的检查,已成为对与免疫相关疾病提高诊断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最终提高疗效的依据。
- 黄疸 黄疸是指皮肤、巩膜与勤膜因胆红素沉着所致的黄染。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其中一分钟胆红素(既直接胆红素)低于3.4 umol/L时,当总胆红素浓度在34umol/L,临床即出现黄值。血清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看不到黄疸时,称为隐性黄疸。观察黄疸应在天然光线下进行,须与服用大量阿的平、胡萝卜素等所致的皮肤黄染相区别,尚须与球结膜下脂肪积聚相区别。 阿的平黄染多累及身体暴露的皮肤,有文献报道,此种黄染呈向心性分布,愈近角膜而愈深,其时血清胆红素不增高。胡萝卜素所致黄染,是因为胡萝卜素为黄色,许多新鲜的瓜果和蔬菜如胡萝卜南瓜、柑桔、木瓜等含量甚多,当进食过多时,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肝功能不全时,被吸收的胡萝卜素在肝内转化为维生素A的过程发生障碍,易致循留而引起胡萝卜素血症,出现黄染;黄染多累及手掌、足底和皮脂腺丰富的前额及鼻等处皮肤。其鉴别方法甚易,取被检查者血清 2ml,加入 95%或无水酒精8 ml及石油醚振荡 10min,静置,使酒精与石油醚分离,如为胡萝卜素血症,则石油醚层呈黄色;若为胆红素,则黄色仍存留于酒精层内。球结膜下脂肪沉聚,通常见于老年人,黄染在内毗较为明显,细致观察可见球结膜凹凸不平,皮肤无黄染,血清胆红素不高。
- 上消化道出血 从食管到直肠称为人体的消化道。以十二指肠和空肠的交点为界,上面为上消化道,下面为下消化道。因此,上消化道应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胰腺、胆道的出血,统称为上消化道出血。其中中溃疡病约占半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占25%,近年来急性出血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伴发出血的病例也有所增长,约有5%左右病例的出血病灶未能确定,即使剖腹探查也未能找到出血原因。其临床表现以呕血和黑粪为主,常伴有血容量不足的临床表现,是常见的急症。
- 咽痛 咽痛是咽部常见症状,主要由咽部疾病引起,也可是咽部邻近器官或全身疾病在咽部的表现。
- 吞咽困难 正常吞咽功能发生障碍时称为吞咽困难,即食物从口腔至胃运过程中受到阻碍的一种症状,可由咽部、食管或喷门的功能或器质性梗阻引起。患者进食后即刻或8~10秒钟内在咽、胸骨后或剑突后粘着、停帶或哽塞感。
- 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也称复发性口疮,是—种反复发作的口腔粘膜疾病。它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灼痛难忍,同时能引起多种并发症。中医所辩证论述: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因七情内伤,素体虚弱,外感六淫之邪,致使肝郁气滞,郁热化火,心火炽盛,胃火上攻,心肾不交,虚火上炎熏蒸于口而发病。欲治愈此病,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治疗。医院专家组,历经长期的临床治疗与研究,科学地采用“祛腐清胃,祛腐生肌”等系列疗法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让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不再承受溃疡的折磨和恶变的危险!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消化系统损害早期症状有哪些?
HIV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消化系统的原发和继发损害,具体表现如下。
1.口腔 AIDS病人可伴有口腔的各种感染。唇周的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及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常见。前者表现为:唇沿和口角周围的高密度、成群的小水疱,基底稍红,水疱被擦破后可形成溃疡。其特点为病损大而深,且有疼痛,常伴继发感染,症状多较严重,病程持续时间长。患病部位可培养出HSV。活检可查到典型的包涵体。白色念珠菌性口腔炎在儿童AIDS病人中可高达43%。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舌及咽喉、齿龈或唇黏膜上的乳白色斑片物,易剥离,露出鲜湿红润基底。病人感觉明显咽部不适、咽痛、吞咽困难、吞咽痛,由于疼痛害怕进食等。分泌物涂片可找到念珠菌。
2.食管 AIDS并发食管病变的主要表现为:食管炎、食管卡波西肉瘤、食管动力异常等。其中机会性感染引起的念珠菌性食管炎最常见。许多AIDS病人,常以食管的机会性感染为首发症状,它是AIDS远期预后不良的表现之一,常发生在CD4+细胞<100/μl。食管炎可单独存在或与口腔炎同时发生。真菌(白色念珠菌)、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及其他病原体是常见原因。临床表现为胸骨后不适、吞咽时胸骨后疼痛加重、吞咽困难等。内镜下可见食管部分或全部受累,表现为食管黏膜弥漫性充血、变脆、糜烂、溃疡,黏膜表面被覆白色假膜。内镜下细胞刷片可找到念珠菌。
念珠菌性食管炎给予抗真菌治疗后效果常比较满意,能明显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但容易复发。近年来随着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临床应用,念珠菌性食管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Zalar的研究表明,在AIDS病人中,无论有无食管受损的主诉、有无内镜下食管炎表现,88.8%的病人可伴有食管测压异常。表现为非特异性食管动力异常、胡桃夹样食管、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升高伴松弛障碍等。
3.胃及十二指肠AIDS的胃十二指肠损害表现为:胃肠感染和肿瘤。胃十二指肠的肿瘤,如卡波西肉瘤(KS)、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并不罕见。胃十二指肠的卡波西肉瘤多同时合并皮肤或淋巴结的KS,但也可单独存在。AIDS中38%的KS可侵犯胃。KS在胃肠道的数量可以比较多,但肿瘤体积一般较小。而淋巴肉瘤往往是一到数个大的肿块。临床上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梗阻、贫血等表现。胃及十二指肠炎表现为胃和十二指肠的各种机会性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感染、隐孢子虫感染、弓形虫感染等。CMV胃炎可引起剧烈的炎症反应,产生溃疡、黏膜皱褶扩大、水肿,X线可表现为胃黏膜大面积损伤。白色念珠菌偶可引起蜂窝织炎性胃炎。艾滋病患者可有胃酸降低,使细菌易于繁殖。内镜下,KS和NHL与其他肿瘤不易鉴别、无特异性,且病原体可以隐藏在AIDS病人的正常胃肠黏膜内,因此,应该常规取活检送病理和培养。
胃肠KS对化疗的效果与皮肤KS的化疗效果基本相似。单纯十二指肠的KS和病变局限的KS对化疗效果比较好。即使KS的病变没有最后解决,但化疗后病人的胃肠道症状能得到改善。因此,在用HAART治疗的同时,对胃肠的KS应该加用化疗药。
4.空肠和回肠 AIDS病人空肠和回肠受累,常见表现为小肠的卡波西肉瘤和感染。病原体多为条件致病体。原虫类感染的隐孢子虫,细菌感染中的鸟型分枝杆菌、沙门菌属、弯曲菌属较为常见。细菌感染的病理变化类似于其他脏器的感染,但炎症反应一般较轻,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隐孢子虫感染是导致AIDS腹泻的最常见原因。主要表现为吸收不良性腹泻;可引起严重、水性、霍乱样腹泻;水样便量大,且难于控制;可伴有痛性肠痉挛,有时伴恶心、呕吐等。在CD4+细胞>200/μl的患者,该种腹泻常常是自限性的,而CD4+细胞<200/μl感染者,腹泻则难以缓解。患者体重明显下降,出现腹泻-消耗综合征,病死率可高达50%以上。隐孢子虫的肠道感染,主要依靠肠道黏膜活检或粪便内查到原虫卵囊。只有在反复多次粪找虫卵均为阴性后,才能排除该病的感染。
慢性腹泻是AIDS病人最常见、最突出的消化道表现之一。引起AIDS腹泻的原因可以是HIV本身对肠黏膜的影响,但往往也合并其他病原体的感染。隐孢子虫属感染、小肠的细菌感染、伴发胰腺炎、腺病毒结肠炎等均可引起严重的消化吸收功能异常。在艾滋病病人中约50%的病人可有脂肪吸收障碍导致的脂肪泻。
5.结肠和直肠 AIDS大肠损害的常见表现为结肠和直肠的癌症、肉瘤(KS)和机会性感染。近10年来,随着治疗AIDS水平的逐渐提高,AIDS病人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在AIDS病人中发现大肠肿瘤及感染的机会较前增加。Yeguez统计的伴有大肠肿瘤的12例HIV阳性病人中。6例为腺癌(确诊时5例已有转移),5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为小细胞癌。该组病人中7例行手术治疗,但手术预后差,术后易出现并发症,如刀口的感染等。引起结肠和直肠感染的病原以溶组织阿米巴原虫、蓝氏贾弟鞭毛虫及CMV、HSV为多。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糜烂溃疡、全身发热及肛周疼痛等炎症症状。内镜下可见黏膜溃疡形成。CMV和HSV引起结肠感染,严重时可导致溃疡及穿孔。艰难梭菌引起的结肠炎在艾滋病病人中较普遍,尤其是曾接受抗生素治疗者。
CMV感染曾经是胃肠道机会性感染的一个最常见病因,尤其是结肠的感染。结肠镜显示,病变多为灶性充血或点状出血,偶见小泡囊或糜烂,严重者可见散在分布的溃疡。近年来随着高效联合抗病毒治疗(HAART)的临床应用,CMV引起的肠道感染已明显减少。但其他病毒如星状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等感染,使AIDS病人的肠道机会性病毒感染变得更为复杂。腺病毒结肠炎也是引起长期腹泻的原因之一。
6. 及周围的溃疡和肿瘤是AIDS的常见表现。在进展期的AIDS病人中,肛周溃疡约占9.2%。HSV感染引起的肛周溃疡,有呈慢性化趋势,常伴黏液脓性分泌物。目前普遍认为癌是一种性传播疾病。鳞状细胞癌是主要类型。AIDS肛周的人类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是导致上皮内新生物(a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AIN)、引起癌的危险因素。癌表现为局部的出血、疼痛、肿块、有时伴瘙痒。确诊须依赖组织活检。
7.肝胆 AIDS病人的病程中,肝脏、胆管感染很普遍。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和其他机会菌均可侵犯肝胆管,引起肝胆的原发感染或继发感染。组织学可呈肉芽肿性肝炎,脂肪肝,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等病理表现。胆管可有类似于硬化性胆管炎的改变。
引起肝实质疾病的具体病因,发生率从高到低分别是鸟型分枝杆菌感染、隐球菌感染、卡波西肉瘤、CMV病毒感染、组织胞浆菌病、淋巴瘤、药物性肝炎、小芽孢菌病等。肝脏的卡波西肉瘤的感染率为14%~18.6%,多为全身播散所致。艾滋病患者肝炎的主要表现为:发热、腹部疼痛、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者,也可由药物致肝脏的毒性作用引起。在、双性恋或静脉还常合并乙型和丙型肝炎。
引起胆道疾病的常见原因,为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胆管炎、隐孢子虫感染性胆管炎、淋巴瘤、卡波济肉瘤等。病人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右上腹痛及肝功能损害等。胰胆管造影显示,远端胆管狭窄、近端扩张,胆囊壁成串珠样。胆囊摘除及内镜下切开对部分病人有效。
8.胰腺 AIDS病人尸检中,约90%的病人有胰腺的形态学改变。尽管多数病人临床上可没有任何症状,B超检查无大体形态改变、无血糖升高等,但组织学改变如腺泡萎缩、酶原颗粒减少、核变性及胰腺脂肪变性等见于多数病人。免疫组化检查可显示分枝杆菌病、弓形虫病、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囊虫等的感染。腹部B超、CT、组织抽取液或活检有助于诊断。
总之,AIDS病人的消化系统表现多种多样,不同地区、不同病毒亚型、不同时期,表现各有其特点;但消化道症状多与AIDS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有关。
9.AIDS的临床分期与分型
(1)从HIV感染到发病,典型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期:
①急性感染期:多类似流感样症状。
②潜伏期:可持续数月至数年而无症状。
③艾滋病前期:有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或病征),但不符合AIDS病期的诊断标准。
④艾滋病期:HIV抗体阳性者,若有以下情况之一,即可诊断为AIDS。如支气管、气管或肺的念珠菌感染,食管念珠菌病,浸润性宫颈癌,弥漫性或肺外的球孢子菌病,肺外隐球菌病,慢性肠隐孢子虫病(病程>1个月),除肝、脾、淋巴结以外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失明的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HIV相关性脑病,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溃疡(病程>1个月)或支气管炎、肺炎、食管炎,弥漫性或肺外的组织胞浆菌病,慢性肠孢子球虫病(病程>1个月),卡波西肉瘤,伯基特淋巴瘤,免疫母细胞型淋巴瘤,原发性脑淋巴瘤,弥漫性或肺外鸟型分枝杆菌病,肺部或肺外的结核病,弥漫性或肺外的其他种别或尚未鉴定种别的分枝杆菌感染,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反复性肺炎,进行性多发性脑白质病,反复发生的沙门菌败血症,脑弓形虫病,HIV消瘦综合征。不是每个感染者都会出现完整的4期表现,但每个疾病阶段的患者在临床上都可以见到。4个时期不同的临床表现是一个渐进的和连贯的病情发展过程。
(2)典型的AIDS有3个基本特点:
①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特别是CD4 T淋巴细胞缺陷。
②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感染,特别是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 pneumonia,PCP)。
③发生各种恶性肿瘤,特别是卡波西肉瘤(KS)。
(3)根据艾滋病的突出临床表现,AIDS可分为4种类型。
①肺型:以呼吸困难、胸部疼痛为主,胸部X线片可呈现弥漫浸润。
②中枢神经系统型:该病占艾滋病的30%左右,其中有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脑脓肿,由新型隐球菌引起脑膜炎,进行性多发性脑白质病,巨细胞病毒引起的亚急性脑炎,还有原因不明的智力低下。
③胃肠型:伴有顽固的腹泻及体重减轻等。
④发热原因不明型:全身疲劳感、衰弱、体重减轻等为主要症状。
随着近年来HIV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HIV感染的诊断一般不难。AIDS的诊断仍应结合病史、体检及实验室资料综合分析。
另外,根据消化系症状与体征的提示,相应采用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波检查及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实验诊断技术,对消化系感染部位或性质及肿瘤的诊断均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