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椎侧弯 胸椎侧弯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脊椎节段向侧方弯曲并伴有椎体旋转的脊柱畸形。胸椎侧弯在现代人群中发病率很高,影响的人群广,数量多,年龄逐渐呈年轻化。与现代人群职业特点,工作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且影响人体范围广,影响的组织器官多,所引出的症状复杂,不仅包括骨骼肌肉。神经血管,内脏消化系统,心血管循环系统等等。给人们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
- 胸椎疼痛 胸椎疼痛是胸椎病的症状的主要临床表现,常见有胸椎骨质增生、椎管狭窄;胸椎压缩性骨折、错位、侧弯、筋膜嵌顿;以及胸椎椎间盘突出症等。
- 下肢的感觉,肌力,神经异常 胸椎管狭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髓不全压迫造成的胸段脊髓的血供循环、下肢的感觉,肌力,神经异常的一系列综合征。
- 肋间隙可有压痛 肋间隙可有压痛是肋间神经痛的临床表现。肋间神经痛患者体检发现,胸椎棘突旁和肋间隙有明显压痛;典型的根性肋间神经痛患者,屈颈试验阳性;受累神经的分布区常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等神经功能损害表现。
- 胸腰椎损伤 胸腰椎损伤主要是骨、韧带和椎间盘等组织结构的损伤和由此导致的脊髓神经组织的损 害。
- 胸廓畸形 鸡胸是胸前壁呈楔状凸起状如禽类的胸骨,故而得名。漏斗胸则是一种胸前壁的凹陷畸形,状如漏斗。这是两种常见的胸廓畸形。
- 肌性肌无力 肌性肌无力是指神经肌肉接头之间传递障碍和肌纤维本身的病变,即突触前膜、突触隙、突触后膜和肌纤维本身的病变所导致的肌肉无力。如重症肌无力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乙酸胆碱受体遭到损害;有机磷中毒时,胆碱酯酶的活力受到影响,使乙酸胆碱的作用过度延长而影响肌细胞的兴奋性;周期性麻痹是由于膜电位的改变。肌强直性肌病是膜电位的不稳定;肌磷酸化酶缺乏症和肉碱棕相酸转移酶缺乏症,是由于肌肉的能源供应障碍;肌营养不良症和多发性肌炎均是肌纤维本身的病变。肉毒中毒和高血镁症影响钙离子进人神经末梢,氨基着类药物阻碍乙酸胆碱的释放,均影响突触前神经冲动的传出;美洲箭毒素和乙酸胆碱受体结合,从而影响乙酸胆碱和乙酸胆碱受体的结合等均可导致肌性肌无力。
- 瘫痪 瘫痪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肌肉活动能力的降低或丧失。
- 胸椎畸形 胸脊柱在胚胎时期是呈后凸的,在幼儿起坐后逐渐变为前凸, 这种变化称为继发曲度。继发曲度的形成一般是由于负重后椎体及椎间盘前厚后薄所致。胸椎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增加胸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对 脊髓和大脑的损伤。由于长期坐姿、睡姿不良和椎间盘髓核脱水退变时,胸椎的前凸可逐渐消失,甚至可变直或呈反张弯曲,即向后凸,这就造成了胸椎后凸畸形。
- 感觉障碍 感觉是各个感受器对机体内各种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觉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
- 步态异常 步态是指患者步行时的姿势。是一种复杂的运动过程,要求神经系统和肌肉的高度协调,同时涉及许多的脊髓反射和大、小脑的调节,以及各种姿势反射的完整、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相互协调。因此观察步态常可提供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线索。不同的疾病可有不同的特殊步态,但是步态并非是确诊的依据,而是对诊断有参考意义。检查时注意排除由骨骼的畸形及骨、关节、肌肉、血管、皮肤及皮下组织等病变引起的步态异常。
- 胸椎腰化 胸椎腰化:指第12胸椎失去肋骨而形成腰椎样形态,如第5腰椎不伴有骶椎化时,则仍呈现腰椎形态,并具有腰椎的功能。
- 椎节后缘有骨刺形成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颈椎椎管狭窄症的表现之一, 先天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症系由于胎生性椎管发育不全引起,以致颈椎椎管矢状径狭窄,导致脊髓及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使患者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早期症状有哪些?
1.发病缓慢 本病起病缓慢、隐匿,病程多呈渐进性发展,且持续时间较长。可因某种诱因,包括轻微外伤或过劳而发病,甚至可使病情迅速恶化。
2.主要症状 患者多发症状为下肢麻木及感觉异常(二者约占70%);单侧或双侧下肢无力,步行困难(约占60%以上);50%的患者行走时有踩棉花感;40%的患者有胸腹部束带感或其他症状,如下肢放射痛、背痛等。
3.体征 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下肢的肌力减退,胸髓受损节段平面以下感觉减弱或消失,且可伴有浅反射减弱、锥体束征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等。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所见及手术探查。
1.临床特点 本病可见于胸椎的各个节段,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大多较为复杂,易误诊,尤其是在CT及MRI技术出现以前的年代里。
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下肢肢体的麻木与无力,并有其他感觉异常、胸腹束带感及肢体发紧等。病变位于胸椎中上段者,可有明显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体征,查体时显示痉挛步态、肌张力增高及病理征阳性。此时,可结合胸髓感觉障碍平面及上肢检查结果来确定病变水平。如病变发生于下胸椎,由于骨化发生率高、程度严重且往往合并胸12~腰1,甚至以下水平的韧带骨化或下腰椎疾患,亦可同时累及胸腰段处脊髓及神经根。此时,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损伤的混合性瘫或软瘫症状,何者为重主要取决于压迫的部位和程度。在临床上应与颈腰综合征及胸、腰椎其他病变相鉴别。
2.影像学所见 影像学检查对本病的确诊具有重要作用。
(1)X线平片:凡疑有本病者,均应常规摄X线平片,并以此作出初步诊断,同时应排除其他骨关节病变的可能性。X线平片上多能发现胸椎黄韧带骨化灶,应注意观察。
(2)脊髓造影:单纯椎管造影只能提示椎管的梗阻性病变及程度,但不能定性及全面反映病变的部位。
(3)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最为理想,不仅可以显示OLF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继发性椎管狭窄的程度(尤其对细微的小关节骨化、增生性病变等更为敏感),而且对椎管内结构的观察也较为细致。
(4)CTM检查:更能够反映脊髓的形态变化及程度,但与造影剂影像重叠,有时难以反映致压物的部位、形态及大小,尤其对骨化程度及神经组织的观察仍欠满意。
(5)MRI检查: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既可对矢状面进行大范围观察,又便于发现病变及排除椎管内可能存在的其他疾患。但对骨化的韧带横断面显示欠佳,且对早期、较小或偏侧性病变容易漏诊。
综上所述,就诊断准确率而言,MRI与CT(或CTM)二者的结合是诊断本病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