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颈分离感 头颈分离感是绞架性骨折或外伤性枢椎椎弓骨折的临床表现之一。临床表现 :以颈部症状为主,有头颈分离感,患者喜用手托头;应注意,约有15%的病例可以有脊髓症状。
- 瘫痪 瘫痪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肌肉活动能力的降低或丧失。
- 纵行骨折 纵行骨折是髌骨骨折最多见的一种类型。
- 粉碎性骨折 粉碎性骨折属于完全性骨折,指骨质碎裂成三块以上,又称为t或y型骨折开放性骨折是指骨折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股骨部位粉碎性骨折会使人变成瘸子。
- 压缩型骨折 压缩骨折 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椎体和跟骨。
- 残株型骨折 残株型骨折为跟骨骨折的一种类型,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多见者,易发生于中年男性。残株型骨折:即波及距骰及跟距关节的纵(斜)向骨折。
- 关节疼痛 在生活中,很多人受到关节疼痛的困扰。造成关节疼痛的原因很多,根据年龄、性别、发作部位、症状特征,一般可以归纳出软组织性、软骨性、骨性和炎症性等原因。任何原因导致的关节炎,如能及时就医,对症治疗,一般都能治愈或缓解。
- 骨裂 裂纹骨折是众多骨折中症状比较轻微的一种,因而常常被忽视。但是,小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也是有可能演变成大问题的。裂纹骨折如果没有采取恰当的治疗,也会发生移位,造成比较大的麻烦。 裂纹骨折又称骨裂,由于没有明显的移位,因而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它一般是由于直接的打击、撞击等造成的。裂纹骨折可以通过石膏固定或小夹板固定来治疗,伤处可快速愈合,而且通常不会留下后遗症,治疗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轻松的。 所谓“骨裂”,是老百姓的说法,在医学上称为裂纹骨折。骨折在教科书上的定义是,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破坏。 骨折的程度分为不完全性骨折和完全骨折。不完全骨折包括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完全骨折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嵌插骨折,压缩性骨折,凹陷性骨折,骨垢分离。 骨裂缝在医学上称为裂纹骨折,属骨折类型中的一种。在临床上,无明显移位的裂纹骨折最常见,它一般由直接的打击伤,轻微的撞击跌倒等导致。但如果不重视,继续活动,容易导致裂纹骨折的再移位,移位骨折给人带来痛苦,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 露出骨头的骨折 骨开放性骨折即骨折部位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与外界相通。开放性骨折的最大危险是由于创口被污染,大量细菌侵入,并在局部迅速繁殖,导致骨感染。开放性骨折按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可分为三度: ①皮肤被骨折端自内向外刺破,软组织损伤轻; ②皮肤破裂或压碎,皮下组织与肌肉有中等度损伤; ③广泛的皮肤、皮下组织与肌肉严重损伤,常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 螺旋形骨折 螺旋形骨折属于完全性骨折。 完全性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管状骨骨折后形成远、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折段。
绞架性骨折或外伤性枢椎椎弓骨折早期症状有哪些?
与一般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包括颈部疼痛、压痛、活动受限、吞咽不便、头颈不稳需用双手托扶以及颈肌痉挛等。除约有15%的病例伴颈髓完全性(多见)或不全性损伤外.大多数病例无脊髓刺激或受压症状。从临床的角度来看,一般是根据椎节的稳定与否将其分为稳定型及不稳定型。下述的Ⅰ型属于稳定型,Ⅲ型为不稳定型,Ⅱ型中除少数韧带损伤较轻者外,一般亦多属不稳性型一组。
当前,绞刑架骨折仍沿用Levine和Edwards于1985年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型:
1.Ⅰ型(度) 系双侧椎弓根骨折,骨折线位于关节突关节的前方,主要引起第2颈椎椎体与后方的关节突、椎板与棘突之间的分离,二者间距约2mm左右(1~3mm)。对椎管内的脊髓组织一般不形成压力,因而少有同时伴发脊髓损伤者(图2)。
2.Ⅱ型(度) 为在前者基础上暴力进一步加大,不仅骨折呈分离状。且多伴有成角畸形;前纵韧带或后纵韧带断裂,或是二者同时断裂;颈2椎体后下缘可被后纵韧带撕脱出现撕脱性骨折。且骨折端分离程度较前者为大,一般超过3mm,或成角大于11°(图3)。
3.Ⅲ型(度) 较Ⅱ型损伤为重,如图4所示,不仅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同时断裂,且双侧关节突前方骨折的错位程度更为明显,甚至呈现椎节脱位状。此时,一般伴有椎间盘及纤维环断裂,并在颈2有三个部位的损伤:
(1)椎弓根或椎板骨折。
(2)双侧关节突半脱位或脱位。
(3)前纵韧带及后纵韧带断裂,致使颈2椎体半脱位或脱位。
1.外伤史 多为是来自下颌部朝后上方向的暴力,并可从局部皮肤擦、挫伤等情况推断。
2.临床表现 以颈部症状为主,有头颈分离感,患者喜用手托头;应注意,约有15%的病例可以有脊髓症状。
3.影像学检查 在X线侧位及斜位片上可获得清晰的影像,其常见的类型所示。对骨折线显示不清的无移位者,可加摄体层片或CT片。伴有脊髓神经症状
的病例则应行MRI检查。影像上显示骨折线在3mm以内且无成角变形者,多属稳定型;骨折线超过3mm且伴有向前或向后成角变形者,则为不稳定型。严重者,此时也可出现成角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