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涉及到各个科室,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多见,其病因十分复杂。发病率高,人群中几乎90%的人一生中都有头痛发作,有人称头痛是仅次于感冒的常见病,其实头痛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头痛一般是指前面在眉毛以上,后面枕下部以上即头颅上半部这一范围的疼痛。
- 高颅压综合征 高颅压综合征是神经科常见的综合征,指颅腔内的压力即脑内压力增高,一般颅内压力常用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压力来表示。临床上以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为其主要特征。正常颅内是指正常人在水平卧位时经腰池穿刺所测得的压力:正常成人为0.78-1.76kPa(80-180mmH2O),儿童为 0.49-0.98kPa(50-100mmH2O)。如果压力超过1.96 kPa(200mmH2O)时,一般认为颅内压增高。
- 新生儿两眼上翻凝视 新生儿惊厥可以表现为双眼凝视、失神、可以出现肢体抽搐、口唇发绀等,可以分为有热惊厥及无热惊厥,有热惊厥可能为颅内感染引起,无热惊厥可能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颅内出血、低钙血症等引起低钙血症引起的一般不会有后遗症,其他的都可能有后遗症:包括癫痫、脑瘫等。
- 感觉障碍 感觉是各个感受器对机体内各种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觉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
- 昏迷 昏迷是由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而造成的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最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表现。临床上将昏迷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 1、浅昏迷 随意运动丧失,仅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缘),有躲避反应和痛苦表情,但不能回答问题或执行简单的命令。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腱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可同时伴有谵妄与躁动。 2、深昏迷 自发性动作完全消失、肌肉松弛、对外界刺激均无任何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及腱反射均消失,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即各种反应和反射都消失。病理征继续存在或消失,可有生命体征的改变。昏迷是病情危重的标志,应积极寻找病因,并应积极处理。
- 眼球震颤 眼球震颤是指眼球有不自主的节律性的往返运动,其往返速度有快慢之分,自发性的在正视或上下测视时出现。眼球震颤一般以其快速方向为眼震的方向,即快动相。
- 眶周瘀斑 两侧眼眶周围瘀血,状如熊猫或浣熊(panda or raccoon)称之浣熊眼征象(raccoon eye sign)。眼结膜下出血表示眼窝内有出血。
- 哭泣样尖叫 如果婴儿的哭声为高尖叫声,即暴发性突然哭叫,这就是常说的“脑性尖叫”。哭声直,音调高,单调而无回声,哭声来得急,消失得快,即哭声突来突止,突发尖叫啼哭可能是头痛的表达。要警惕新生儿颅内出血,脑水肿。
- 恶心与呕吐 恶心与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也可单独出现。表现上腹部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缓、血压降低等发走神经兴奋症状。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呕吐可将有害物质从胃排出,人而起保护作用,但持久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技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及营养不良,时甚至发生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伤山(MallmpWiess综合征)并发症。
- 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 拥抱反射--当突然改变新生儿的姿势时,或者当他听见大的声音时,他会(1)双臂外展,手指伸开;(2)上肢屈曲内收呈拥抱状;(3)有时伴有啼哭。 反射亢进则提示双侧大脑有疾病,新生儿期消失或减弱则提示该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
- 拥抱反射消失 3-4个月以下的婴儿,当母亲或家人突然走到孩子身旁或发出响声,会发现孩子出现两臂外展伸直,继而屈曲内收到胸前,呈拥抱状,我们会以为孩子发生抽筋。其实这并非是抽筋,而是一种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为拥抱反射。若新生儿期无此反射,则说明孩子一是大脑神经系统没有发育成熟,二可能是神经系统有损伤或病变,颅内出血或其它颅内疾病。
- 头胀 头胀 ,自觉头部胀重不适。
- 晕厥 晕厥是指突然发生的暂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多由躯体因素引起,也可继发于脑的血液循环障碍。其临床特点是急性起病、短暂意识丧失。患者常在晕厥发作前约一分钟出现前驱症状,表现为全身不适感、视力模糊、耳鸣、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无力,随之很快发生晕厥。晕厥发作时,随意运动和感觉丧失,有时呼吸暂停,心率减慢,甚至心脏停搏,此时难以触及桡动脉、颈动脉搏动。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瞳孔散大,光反射与角膜反射消失,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流涎、尿失禁等。一般持续2-3min,继之全部功能逐渐恢复。患者苏醒后可有短时间的意识混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有便意,甚至二便失禁,有极度疲劳、嗜睡,持续时间几分钟至半小时,发作后检查可以无阳性体征。
- 脑膜刺激征 脑膜刺激征是脑膜病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包括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①颈强直是脑膜刺激征中重要的客观体征,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强直,尤其是伸肌,头前屈明显受限,即被动屈颈遇到阻力,头侧弯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头旋转运动受限较轻,头后仰无强直表现。见于各种类型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增高、颈椎疾病等。②Kernig征又称屈髓伸膝试验,患者仰卧位使膝关节屈曲成直角,然后被动使屈曲的小腿伸直,当膝关节不能伸直,出现阻力及疼痛而膝关节形成的角度不到135°时为K征阳性。Kernig征阳性除提示有脑膜刺激征之处尚提示后根有刺激现象,腰骶神经根病变,其疼痛仅限于腰部及患肢,而脑膜刺激征时Kernig征为双侧性,且同等强度,疼痛位于胸背部而不局限于腰部及患肢。③Brudzinski征 患者仰位平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髓、膝部屈曲;压迫其双侧面颊部引起双上臂外展和肘部屈曲;叩击其耻骨连合时出现双下肢屈曲和内收,均称Brudzinski征阳性。
- 前囟张力增高 婴幼儿颅内压增高早期可发现前囟的张力增高,颅缝分离,叩诊如破水壶声音。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超过1.92kpa,即为颅内压增高,若出现头痛、呕吐、视力障碍及视乳头水肿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时,称为颅内压增高综合征。
- 内出血 内出血是出血的一种,流出的血管的血液停留在身体内部而不排至体外,如脑出血、肾上腺出血、胰出血等。
- 丘脑出血 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位于第三脑室的两侧,左、右丘脑借灰质团块(称中间块)相连。 丘脑与第三脑室和侧脑室解剖关系密切,仅有室壁相隔,故丘脑出血常易破入脑室,可造成侧脑室体部铸型,或通过室间孔流向第三脑室,返流入双侧侧脑室,致双侧侧脑室三角部积血,且出血量大,易流入第三、四脑室。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后易发生梗阻性脑积水。丘脑出血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发病时患者昏迷,内科保守治疗后缓解,梗阻解除,意识恢复。发病时即昏迷导致死亡。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量多,大于15ml者有23例,说明出血量越大,破入脑室的可能性越大。
- 瘫痪 瘫痪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肌肉活动能力的降低或丧失。
- 颅内出血 是指脑中的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因此由血管获得血液的脑细胞受到破坏的同时,由於出血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而引起障碍。通常颅内出血会和体温过高合并出现。此症状会增加脑部耗氧量,进而造成脑部氧气供应不足。颅内出血(intractanial hemorrhage)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也是造成围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以窒管膜下,脑室内出血最长见。
- 新生儿抽搐 人体各部位的运动是在大脑的支配下,相应的肌肉有法规地缩小和舒张而发生的。当某种原因导致脑细胞的功用紊乱时,不仅不能协调地节制全身及局部的运动,而且脑细胞异常放电,引起全身的肌肉缩小(强直性抽搐),或局部肌肉缩小(局限性抽搐)。发作时突然意识丧失,头后仰或转向一侧,眼球固定或上翻、斜视,口吐白沫,面部、手足肌肉强直或不自主地抽动,数秒钟到数分钟自行停止,继而昏睡。 新生儿由于大脑皮层薄,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更易于发生抽搐。新生儿抽搐多不典型,往往体现为两眼注视,眼球震颤,脸上局部肌肉抽动,或四肢不规则的抽动。有的仅体现为面色苍白或潮红,出汗,呼吸不规则;或屏气,呼吸暂停,皮肤紫绀。 抽搐是小儿时期的一种严重症状,尤其是新生儿。不仅抽搐时的体现会使家长惊惶失措,而且他切实可引起严重后果。为什么呢? 一方面,引起新生儿抽搐的原因往往都是些严重疾病,这些病自身就可能致死或致残。
新生儿颅内出血早期症状有哪些?
【临床表现】
1、共同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症状,多在出生后3天内出现。
(1)兴奋症状:
意识形态改变:易激惹、烦躁、过度兴奋、脑性尖叫、惊厥等。
颅内压增高:前囟隆起、颅缝增宽、头围增加。
眼症状: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
肌肉症状:肌张力早期增高等。
(2)抑制状态:
塬因:意识障碍
症状:
淡漠、嗜睡、昏迷。面色苍白、青紫。
前囟饱满或隆起,双瞳孔大小不等或对光反射消失和散大。
唿吸节律由增快到缓慢、不规则或唿吸暂停等。
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塬始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3)其他:贫血、不明塬因的黄疸等。
2、各部位出血的临床特点
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出血程度有关。
(1)脑室周围及脑室内出血:
多见于早产儿和出生时有窒息史者,多在出生3天内发病。是引起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塬因之一。
症状:
惊跳反射(Moro反射)消失,肌张力低下,淡漠及唿吸暂停。
出血量多者:可有贫血、血压不升。
分类:
依据:头颅CT图象
①Ⅰ级:脑室管膜下出血。
②Ⅱ级:脑室内出血,无脑室扩大。
③Ⅲ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
④Ⅳ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出血。
Ⅰ、Ⅱ级:小量出血可无症状
Ⅲ、Ⅳ级:神经系统症状进展快,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从迟钝转为昏迷,瞳孔固定、对光反应消失,出现抽搐、四肢肌张力低下、惊厥及去大脑强直状态。前囟饱满,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唿吸停止死亡。
后遗症:脑积水和其他神经系统。
(2)硬膜下出血:
多为产伤多,见于足月巨大儿。
机制:产伤致天幕、大脑镰撕裂,大脑表浅静脉破裂,造成的急性大量出血。
特点:出血量大,在数分钟或几小时内神经系统症状恶化、唿吸停止、死亡。
亚急性者:出生24h后出现以惊厥为主的症状,有局灶性脑征:偏瘫、眼斜向瘫痪侧等。
出生时症状不明显者:出生数月后产生慢性硬脑膜下积液,出现惊厥、发育迟缓和贫血等。
小脑幕上出血:开始出现兴奋表现,如激惹、脑性尖叫、两眼凝视惊厥等。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抑制状态。
小脑幕下出血:出血灶压迫延髓,出现意识障碍、唿吸不规则、阵发性唿吸暂停甚至唿吸停止、肌张力低下。
(3)硬膜外出血:常见于产钳助产者。
症状:常伴颅骨骨折,颅内压增高明显。严重者出现脑干功能障碍逐渐加重甚至死亡。
(4)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见于早产儿,常有窒息史。
特点:不易压迫脑干,预后较好。
主要后遗症:交通性或阻塞性脑积水。
A.塬发性:蛛网膜下腔内缺氧引起毛细血管内血液外渗,而非静脉破裂。
症状:生后第2天发作惊厥,发作间歇情况良好。
出血少量者:无症状,或仅有易激惹、肌张力低下,常在1周内恢复。
出血量多者:症状明显,可出现惊厥,但间期神志清楚。
B.脑室内出血或硬膜下出血时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5)脑实质出血:
多为早产儿。
机制:多为小静脉栓塞使毛细血管压力增高,破裂而出血。
出血部位可液化行程囊肿:囊肿与脑室相通,称为脑穿通性囊肿。
脑干出血:早期可发生瞳孔变化,唿吸不规则和心动过缓等,前囟张力不高。
主要后遗症:脑瘫、癫痫和精神发育迟缓,多见下肢运动障碍。
(6)小脑内出血:
多见于胎龄<32周的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常有臀位难产史。多开始于生后2天之内。
症状:起病急,出现贫血及脑干功能障碍,如木僵、昏迷、脑神经异常、频繁唿吸暂停、心动过缓或角弓反张等,最后因唿吸衰竭死亡。
【诊断】
1、病史
孕龄不满32周,体重不足1500g,易发生脑室管膜下出血及脑室出血。
多发生于3日以内。
2、临床表现
常无兴奋过程,而抑制症状明显。
早期出现拒奶、嗜睡、反应低下、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消失。有阵发性唿吸节律不整及唿吸暂停,伴发绀。
晚期出现惊厥及昏迷,面色苍白、前囱膨隆。双眼凝视,瞳孔不等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