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 儿科
新生儿惊厥相关症状
  • 新生儿四肢抖动 新生儿神经发育尚不成熟,神经纤维的髓鞠发青不完全,故“绝缘”不良。当某一条神经受到剌激后,兴奋可同时传导给邻近的神经纤维而造成短暂“短路”现象,即使是较轻微剌激也可能带来宝宝明显的手脚抖动。随着宝宝成长,神经系统不断发育,鞠膜逐渐完善,“绝缘”功能也相应健全。一般宝宝生长到4 -5个月后,这种现象会自然地慢慢消失。
  • 婴儿睡觉惊跳 婴儿睡觉惊跳实际上这是一个新生儿期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医学上是一个生理性表现,新生儿出现四肢、身体的无意识抖动,通常被称作惊跳。
  • 新生儿抽搐 人体各部位的运动是在大脑的支配下,相应的肌肉有法规地缩小和舒张而发生的。当某种原因导致脑细胞的功用紊乱时,不仅不能协调地节制全身及局部的运动,而且脑细胞异常放电,引起全身的肌肉缩小(强直性抽搐),或局部肌肉缩小(局限性抽搐)。发作时突然意识丧失,头后仰或转向一侧,眼球固定或上翻、斜视,口吐白沫,面部、手足肌肉强直或不自主地抽动,数秒钟到数分钟自行停止,继而昏睡。 新生儿由于大脑皮层薄,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更易于发生抽搐。新生儿抽搐多不典型,往往体现为两眼注视,眼球震颤,脸上局部肌肉抽动,或四肢不规则的抽动。有的仅体现为面色苍白或潮红,出汗,呼吸不规则;或屏气,呼吸暂停,皮肤紫绀。 抽搐是小儿时期的一种严重症状,尤其是新生儿。不仅抽搐时的体现会使家长惊惶失措,而且他切实可引起严重后果。为什么呢? 一方面,引起新生儿抽搐的原因往往都是些严重疾病,这些病自身就可能致死或致残。
  • 婴幼儿抽风 小孩突然四肢抽动、摇头瞪眼、唤之不醒、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 西医称惊厥,中医称之为抽风。
  • 低钠血症 血钠正常值为 142 mmol/L(135-145 mmol/L),血钠低于 135mmol/L即为低钠血症。尿钠量:正常成人70~90mmol/24h,约合氯化钠4.1~5.3g。如果尿Na+<34.19mmol/L或缺如,示体内缺Na+。低钠血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钠与水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的。血钠浓度降低,一般情况下血浆的渗透压也降低,故低钠血症又称低钠性低渗综合征。应明确测定的血浆钠浓度并不能说明体内销的总量和钠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测定的血浆钠浓度降低并非就能肯定体内缺钠。如稀释性低钠血症,其体内钠的总量并不减少,有时甚至增多,但由于在其总体液中水的增加比钠的增加更为明显,因而其血浆钠浓度降低。
  • 高钠血症 血清钠浓度>145mmol/L为高钠血症,高钠血症必然合并有血浆渗透压增高,故亦称高钠性高渗综合征。高钠血症仅仅反映血清钠浓度增高,而机体内钠的总量可多、正常,也可减少。
  • 舌咬伤 新生儿惊厥容易发生舌咬伤,窒息、脑缺氧等并发症。新生儿惊厥是指由多种原因(产伤、缺氧、代谢异常、感染及先天畸形等)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暂进性紊乱的一种症状,是脑组织部分神经元突然发生不同程度异常放电导致全身或局部肌肉不随意的收缩运动。
  • 抽风 抽风,在医学上称为“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抽风时,病儿意识突然消失,双眼上翻、凝视线斜视;面部肌肉或四肢肌肉强直、发硬、痉挛或不停地抽动,一次发作可由数秒至数分钟。抽风时儿童的种种表现,使家长尤其是年轻的妈妈,惊恐万分,不知所措。
  • 低钙血症 正常入血清总钙量相当恒定,为2.25 ~ 2.75mmol / L,儿童偏高。血浆和体液中的钙主要以结合钙和游离钙两种方式存在。前者主要与清蛋白结合,少量与有机酸结合,如拘椽酸钙、乳酸钙、磷酸钙等。游离钙与结合钙不断交换处于动态平衡,它主要受pH的影响。酸血症时游离钙(Ca2+)增多而碱血症时相反。此外血钙与血磷浓度之间维持一定乘积,即[Ca] ×[P]=350-400 mg / L。只有游离钙才真正具有钙的生理功能。血清钙低于2.2mmol / L者称低钙血症。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急性呼吸衰竭的一个类型,由于各种原因(除外左心衰竭)引起肺脏内血管组织音液体交换功能紊乱,致肺含水量增加,肺顺应性减低,肺泡萎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以严重低氧血症和呼吸极度困难窘迫为典型症状。本病的命名过去十分混乱,于1971年正式提出了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直到1992年ATS(美国胸科学)和欧美危重病学会在迈阿密和巴塞罗那召开了联席会议,提出ARDS的新概念。主要有两个改变。①ARDS中A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病例证实,呼吸窘迫综合征不仅仅发生于成人,也可发生于儿童,因此“A”的含义由“Adult”(成人)改为“Acute”(急性的)②ARDS和ALI(急性肺损伤):ARDS实质上是一种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它是一系列病理改变的连续变化过程,其病理特点是ALI,属重度的ALI,它由多种病因引起,以广泛肺泡损伤和血气改变为病理生理特征,表现为蛋白性肺泡水肿和低氧血症。二者的主要差别是ALI时,PaO/FIO ≤0.4kPaO(300mmHg)而ARDS时PaO/FIO ≤ 26.7 kPa(200mmHg)。ADRS其病因繁多,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病死率高,因此对于有易发因素的患者,应高度警惕,严密监护。
  • 低镁血症 正常入血浆镁含量为0.8. ~ 1.05mmol / L,血浆镁低于0.75mmol/L为低镁血症。血浆镁以3种形式存在。①游离镁:约占55%以上;②络合镁:为镁与重碳酸根、磷酸根等形成的复合物,约占15%;③蛋白结合镁:主要与清蛋白结合,约占30%。在组织中肌肉组织的镁含量最高,约占有核细胞镁含量的 80%左右。在急性缺镁时,血浆镁低而肌肉镁含量变化不大,但慢性缺镁时,血浆镁可正常而肌肉镁含量减少。缺镁时红细胞镁浓度比肌肉下降得早,因而红细胞镁可作为反映体内缺镁的重要指标。镁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甲状腺素、甲状旁腺激素生长激素和维生素都可促进肠道和肾脏对镁的吸收,与醛固酮的作用相反。胰岛素有促进镁进入细胞的作用。镁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镁是细胞代谢中许多酶系统的激活剂,是维持DNA螺旋结构和核糖体颗粒结构的完整性所必需的,镁对维持心肌的正常代谢和心肌兴奋性有重要作用。
  • 新生儿两眼上翻凝视 新生儿惊厥可以表现为双眼凝视、失神、可以出现肢体抽搐、口唇发绀等,可以分为有热惊厥及无热惊厥,有热惊厥可能为颅内感染引起,无热惊厥可能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颅内出血、低钙血症等引起低钙血症引起的一般不会有后遗症,其他的都可能有后遗症:包括癫痫、脑瘫等。
  • 阵发性或强直性惊厥 惊厥(Con Vulsion)是小儿常见的急诊。由于多种原因使脑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表现为突然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常伴有意识障碍。小儿中毒可引起阵发性或强直性惊厥,且常伴昏迷,发绀,呼吸异常等症状,必须提高警惕,及时诊治。
  • 胸部紧迫或束带感 周围血白细胞数正常或稍高,由细菌引起或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明显升高。x线检查肺部纹理增粗或肺门阴影增深。
  • 幻想失去时间和空间感觉 幻想时区时间和空间感觉多见于阿片类药物中毒的情况。此类药物包括阿片、吗啡、可待因、复方樟脑酊和罂粟碱等,以吗啡为代表(阿片含吗啡10%)。吗啡大部分在肝内代谢,于24小时内经肾排出,48小时后尿中仅有微量。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为先兴奋,后抑制,以抑制为主,首先抑制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继之影响延脑,抑制呼吸中枢和兴奋催吐化学感受区。
  • 非感染性发热 非各种传染病引起的,无菌性物质或各种炎症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显示全部症状

新生儿惊厥早期症状有哪些?

(一)惊厥发作类型
1.轻微型(隐晦型或微小型)
新生儿期惊厥最常见的一种发作类型,无肢体强直或阵挛抽动。表现为眼球水平或重直位偏斜,眼皮颤动、眼睑反复抽动,眨眼,皱眉,面肌抽动,流涎,伸舌,吞咽,打哈欠,吸吮及咀嚼动作,呼吸暂停,上下肢体呈现游泳样或踏自行车样动作。还有自主神经性发作,如呼吸暂停,屏气,呼吸增强,鼾声,呼吸频率增快,血压升高,阵发性面红或苍白,瞳孔扩大或缩小。绝大部分这个类型的惊厥患儿临床发作不伴皮质异常放电,但脑电图常见背景波异常,表现为波幅低平和爆发抑制。常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颅内出血或感染患儿。
2.全身性肌阵挛型
此型新生儿期少见。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同步性抽搐动作,常表示有弥漫性脑损伤。
3.多灶性阵挛型
发生于儿个肢体,呈移行性,由一个肢体移向另一个肢体或身体一侧移向一侧的游走性、阵挛性抽动。有时一个肢体的限局性阵挛性抽动持续很长时间,然后出现其他部位的抽动。常伴有意识障碍。本型常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和感染,偶见于代谢失常。
4.局灶性阵挛型:是指身体某个部分限局性阵挛发作。如一个肢体或一侧面部抽动,可蔓延至同侧其他部位。常无意识障碍。常提示脑局部损伤如出血或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代谢异常。
5.强直型:表现为四肢强直性伸展,有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并伴有头后仰。常伴呼吸暂停和眼球上翻,脑电图常有明显异常。常见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破伤风、核黄疸等。
6.肌阵挛型
表现为肢体或某个孤立的部位一次或多次短促的屈曲性掣动,也可牵涉到双上肢或双下肢。全身性肌阵挛,四肢和躯干均可同样痉挛,类似婴儿痉挛症。仅部分患儿临床发作伴皮质异常放电,脑电图常见爆发抑制,常提示存在明显的脑损害。
(二)伴随症状各种引起惊厥的疾病,均可有各自疾病本身的临床表现。如低血糖可有面色苍白,肌张力减弱,反应低下;颅内出血可有兴奋、嗜睡、凝视、尖叫、前囱膨隆及肌张力、腱反射的改变;化脓性脑膜炎可有全身感染症状及神经系统表现等。
(三)根据发病时间把新生儿惊厥划分为三个类型
1.生后72h~1周: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脑炎(柯萨奇B族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及弓形体感染)、化脓性脑膜炎、氨基酸代谢异常、核黄疸、新生儿甲旁亢、脑出血。
2.生后24~72h:多见于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低血糖、低血钙、药物撤退综合征、低镁血症等。
3.生后24h内:多见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严重脑出血、低血糖、维生素B6依赖。

新生儿惊厥相关文章
新生儿惊厥常用药品
  • 希力舒

    抗癫痫药。用于单一常规抗癫痫药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癫痫大发作。

  • 卡比多巴片

    与左旋多巴联合应用,用于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

  • 卡马西平胶囊

    1.复杂部分性发作(亦称精神运动性发作或颞叶癫癎)、全身强直-阵孪性发作、上述两种混合性发作或其他部分性或全身性发作;对典型或不典型失神发作、肌阵孪或失神张力发作无效。2.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发作,亦用作三叉神经痛缓解后的长期预防性用药。也可用于脊髓痨和多发性硬化、糖尿病性周围性神经痛、患肢痛和外伤后神经痛以及疱疹后神经痛。3.预防或治疗躁狂-抑郁症;对锂或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药无效的或不能耐受的躁狂-抑郁症,可单用或与锂盐和其它抗抑郁药合用。4.中枢性部分性尿崩症,可单用或氯磺丙脲或氯贝丁酯等合用。5.对某些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性情感性疾病顽固性精神分裂症及与边缘系统功能障碍有关的失控综合征。*6.不宁腿综合症

  • 金思平

    单用治疗早期帕金森病或与左旋多巴或与左旋多巴及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合用。思吉宁与左旋多巴合用特别适用于治疗运动波动例如由于大剂量左旋多巴治疗引起的剂末波动。

  • 司可巴比妥钠

    适用于不易入睡的患者。也可用于抗惊厥(如破伤风等)。

  • 珍珠末

    安神,明目消翳。用于惊悸失眠,目生云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