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 外科 >> 神经外科 >> 儿科 >> 急诊科
小儿硬脊膜外脓肿相关症状
  • 大小便潴留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急性脊髓炎的一个症状,表现为早期尿便潴流,无膀胱充盈感,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充盈过度出现充盈性尿失禁;随着脊髓功能恢复,膀胱容量缩小,尿液充盈到300-400ml时自主排尿,称为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 急性脊髓炎是非特异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质脱髓鞘病变或坏死,导致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也称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以病损水平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临床特征。
  • 囊肿 皮肤囊肿是具有囊腔结构,外有囊壁,内有液体或其他成分,可来源于皮肤,也可来源于间叶组织。
  • 脓毒性血栓 脓毒症是指有全身炎症反应的外科感染的总称, 指因感染引起的全身性严重反应,体温,循环,呼吸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 脓毒症(sepsis),即脓毒血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化脓性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的繁殖,并随血流向全身扩散,在组织器官引起的新的多发性化脓性病灶。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脓毒血症,常引起的多发性肝脓肿,肾脓肿等等。
  • 硬脊膜膨出 脊膜膨出是脊髓和脊柱末端的各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均可导致脊膜膨出.
  • 瘫痪 瘫痪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肌肉活动能力的降低或丧失。
  • 发热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 发热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指由于消化系统疾病导致机体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的症状
  • 高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 高热寒战 寒战大多发生在急性发热性疾病之前。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原,作用于机体引起发热时,病人全身发冷、起鸡皮疙瘩和颤抖,即肌肉不自主活动,此称为恶寒战栗,简称寒战。 寒战是高热的先声,寒战期间,体温已有升高,在发热不太高的前期,有时病人仅有全身发冷感,而无战栗,称为发冷。
  • 精神萎靡 精神萎靡是一种精神异常现象。是抑郁症的一大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
  • 脊柱侧弯 脊柱侧弯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身体中线向侧方弯曲,形成一个带有弧度的脊柱畸形,通常还伴有脊柱的旋转和矢状面上后突或前突的增加或减少,同时还有肋骨左右高低不等平、骨盆的旋转倾斜畸形和椎旁的韧带和肌肉的异常,它是一种症状或X线体征,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 腹痛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
  • 发烧 发烧(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 小儿哭闹不安 小儿哭闹不安是小儿肺炎的临床表现。肺炎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3岁以内的婴幼儿在冬、春季节患肺炎较多,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肺炎最为多见。
显示全部症状

小儿硬脊膜外脓肿早期症状有哪些?

临床症状:
一、按分期表现为:
1.脊柱和神经根痛期 出现相应脊髓节段的神经根刺激症状,表现为难以耐受的疼痛,叩击脊柱时可出现受累节段的叩击疼痛。患儿不能表述症状时,常表现为哭闹不安、脊柱侧弯采取强迫来缓解疼痛。脓肿在胸腰段者可有剧烈的腹痛或下肢痛,临床易误诊“小儿急性阑尾炎”,此期全身感染症状较重,末梢血象可见白细胞明显增高。多在发热、寒战、全身酸痛等感染中毒症状出现1~3天后。
2.脊髓功能障碍期 表现为双下肢麻木,肌力减退呈迅速进展性及括约肌功能障碍。通常在根痛期数小时或几天内发生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
3.完全瘫痪期 由第二期很快进入肢体完全性软瘫,一切反射消失,大小便潴留。
二、按发作时间表现为:
1.急性硬脊膜外脓肿 起病时有高热、寒战、全身倦怠、精神不振头痛、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全身感染征象,部分病例有脑膜刺激症。
2.亚急性硬膜外脓肿 临床进程和急性相似,只是背痛较明显且时间较长发病1~2周出现神经根痛疼痛每因活动或腹压增加如排便、咳嗽、喷嚏而加重,进一步发展出现脊髓功能损害症状。
3.慢性硬脊膜外脓肿 病程较长,1.5~18个月不等,起病缓慢,有时有低热症状时有起伏进而出现脊髓受压症状,表现为痉挛性截瘫、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与椎管内肿瘤常难以鉴别。
典型的病史,病变部位脊柱的压痛或叩击痛,再结合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
诊断:
对有化脓感染史的病人特别是起病急有发热、寒战、白细胞增高,甚至有败血症的症状,经过一定时间出现严重局限性胸背痛、叩痛及局部皮肤水肿,如继而有进行性脊髓受压表现者,皆应高度怀疑硬脊膜外脓肿存在的可能。硬脊膜外穿刺如能抽出脓液,当可明确诊断。脊柱X线平片、脊髓碘油造影、MRI表现有助于诊断。

小儿硬脊膜外脓肿相关文章
小儿硬脊膜外脓肿常用药品
  • 帅先

    本品适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流感杆菌、痢疾杆菌等敏感菌引起的下列轻、中度感染:1、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炎、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肺炎哮喘和支气管扩张感染以及手术后感染。2、急性及慢性肾盂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及泌尿生殖系统感染。3、中耳炎、外耳炎、鼻窦炎、睑腺炎、睑炎、急性泪囊炎。4、上颌骨周围炎、上颌骨骨膜炎、上颌骨骨髓炎、牙槽脓肿、根尖性牙周炎、智齿周围炎、拔牙后感染。5、毛囊炎、丹毒、蜂窝组织炎、脓疱病、痤疮感染、皮下脓肿、创伤感染、乳下炎、淋巴管炎。

  • 九力

    全身所有部位骨关节炎的治疗和预防:包括膝关节、髋关节、脊柱、肩、手和手腕、踝关节等。

  • 磺胺嘧啶片

    磺胺类药属广谱抗菌药,但由于目前许多临床常见病原菌对该类药物耐药,故仅用于敏感细菌及其他敏感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 磺胺嘧啶(不包括该类药与甲氧苄啶的复方制剂)的适应症为: 1.敏感脑膜炎球菌所致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和预防。 2.与甲氧苄啶合用可治疗对其敏感的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其他链球菌所致的中耳炎及皮肤软组织等感染。 3.星形奴卡菌病。 4.对氯喹耐药的恶性疟疾治疗的辅助用药。 5.为治疗沙眼衣原体所致宫颈炎和尿道炎的次选药物。 6.治疗由沙眼衣原体所致的新生儿包含体结膜炎的次选药物。

  • 妙纳

    中枢性肌肉松弛药。用于改善下列疾病的肌紧张状态:劲背肩臂的综合症,肩周炎,腰痛症;用于改善下列疾病所致的痉挛性麻痹:脑血管障碍,痉挛性脊髓麻痹,颈椎病,手术后遗症(包括脑,脊髓肿瘤),外伤后遗症(脊髓损伤,头部外伤),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婴儿大脑性轻瘫,脊髓小脑变性症,脊髓血管障碍,亚急性脊髓神经症(SMON)及其它脑脊髓疾病。

  • 戴芬

    急性关节炎症和痛风发作、慢性关节炎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关节炎和脊柱的其他炎性风湿性疾病、与关节和脊柱的退行性疾病有关的疼痛、软组织风湿病、创伤或手术后的肿痛或炎症。

  • 地巴唑片

    轻度高血压、脑血管痉挛、胃肠平滑肌痉挛,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外周颜面神经麻痹。也可用于妊娠后高血压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