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血液科 >> 儿科 >> 急诊科

小儿血管性血友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种因von Willebrand因子(vWF)质或量的异常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目前普遍认为本病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出血性疾病。
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多数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均可患病,双亲都可遗传。在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中,其发病率可能仅次于血友病,约为 (4~10)/10 万,为最多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但在我国本病的发生率较低。
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种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可在多种疾病的基础上发生,少数患者可无基础疾病。小儿少见,多继发于淋巴系统增生性疾病、获得性单株γ球蛋白及其他免疫失调性疾病,无出血家族史。
(二)发病机制
1.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
vWF是一种多聚体糖蛋白,受第12号染色体上基因的调控,长180kb。它由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由最初合成的前-前vWF形成vWF二聚体,最后形成vWF多聚体,储存在内皮细胞的Weibel-Palade小体和血小板α颗粒中。内皮细胞合成的vWF大部分以持续性方式分泌,与基质有强的结合能力,在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vWF减少时,因子Ⅷ的降解加快,Ⅷ∶C活性受到影响。在血管壁剪切力较高的小动脉,血小板黏附于损伤的内皮细胞下组织要依赖vWF的存在,vWF起着连接血小板膜表面和内皮下结缔组织的作用。vWF水平减低或功能异常时,血小板不能黏附于受损的血管壁,临床上出现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
vWD各型发病机制不同:
1型是vWF基因发生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引起vWF蛋白水平下降。分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两种,前者较少见,临床表现极严重。
2A型是vWF分子上28外显子发生错义突变。2B型因vWF分子上与GPIb结合的位点发生错义突变,vWF大多聚体与之结合增强,在血浆中易被清除。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型突变方式为无义突变、基因缺失或mRNA表达缺陷。血浆及血小板中很少或几乎没有vWF蛋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异常的vWF基因来自于父母双方。
2.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
涉及多种发病机制。最常见的是产生具有 vW 活性的抑制物,主要为 IgG ,也可为 IgA 及 IgM ;其次为肿瘤细胞吸附 vWF ,使血浆 vWF 减少。

小儿血管性血友病相关文章
小儿血管性血友病常用药品
  • 肝康颗粒

    清肝利湿。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症见周身,小便俱黄,体疲乏力,纳呆,恶心厌油,苔黄腻,脉弦滑数;及急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及胆囊炎。

  • 二十五味獐牙菜丸

    清热消炎、疏肝利胆、用于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肝肿大、肝浮水、肝硬化、脂肪肝、肝区疼痛及其它胆热、胆寒症。

  • 八味獐牙菜丸

    清热,消炎。用于胆囊炎,初期黄疸型肝炎。

  • 鸡骨草肝炎冲剂

    舒肝,清热,利湿,祛黄。用于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急性传染性肝炎。

  • 茵栀黄颗粒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急性、慢性病毒性肝炎所致黄疸及转氨酶升高,属于湿热邪毒内蕴证者

  • 金钱草颗粒

    清利湿热,通淋,消肿。用于热淋,沙淋,尿涩作痛,黄疸尿赤,痈肿疔疮,毒蛇咬伤,肝胆结石,尿路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