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斐氏试验阴性 外斐氏试验:用与立克次体有共同菌体抗原的变形杆菌OXl9、OX2、OXK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抗体。外斐氏试验亦称变形杆菌凝集试验,用以诊断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
- 身痛 疼痛的部位分类广义上讲可分为躯体痛、内脏痛、心因痛三大类。然而多处疼痛一般系指四肢与躯干多部位具有躯体痛症状。这种分部广泛,程度不一,性质不一的疼痛也称作一身痛。诉有多处疼痛者,多由于全身性疾病引起,但是局部的病变也不应当忽略,
- 食欲缺乏 食物摄取受下丘脑的两个中枢调节,即腹外侧的“摄食中枢”和腹内侧的“饱食中枢” ,后者在进食之后产生饱的感觉,可抑制前者的活动,脑肠肽胆囊收缩素(CCK)似乎有饱食作用,可能参与摄食行为调节,食欲缺乏。可由消化系统疾病引起,也可由消化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疾病或饮食中枢疾患所致。
- 畏寒 人见寒冷则感觉身体发凉,但多穿衣或在室内则不感觉冷,平素较正常人怕冷者即畏寒,是阳虚表现。
- 丘疹 丘疹(papule)为一限局性隆起皮肤表面的实质性损害。视诊可看到,触诊可触及丘状损害,一般范围较小其直径通常在1cm以内。若丘疹扩大或丘疹互相融合成扁平隆起呈片状则称为斑块。丘疹多为圆形、类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丘疹的顶部可以是尖的呈锥形,圆的呈半球形,扁平形或中间凹陷如脐窝。颜色可以是红色如银屑病、紫红色植扁平苔薛黄色(黄色瘤)白色(萎缩性硬化性苔舞)褐色(色素病)等。丘疹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或毛囊、汗腺的部位。存在时间可长可短,数目可多可少,可柔软或坚硬,表面光滑或粗糙,可呈乳头状或表面覆以鳞屑。可散在分布,群集分布,可局限性或全身性或对称性。自觉症状轻重不同,如症痒等或无任何自觉症状。若损害介于丘疹与斑疹之间表面扁平稍隆起则称为斑丘疹。丘疹顶端上有水疮或脓疤则称为丘疤疹或脓疮丘疹。
- 咳嗽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是一种保护性神经反射,通过咳嗽产生呼气性冲击动作,能将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排出体外。
- 畏光 畏光,就是通常所说的“眩目”,或者说“伯光”,是由于眼部的感觉神经受到刺激后,引起的感觉异常,表现为对日常的光线感到很刺眼,严重的甚至不能睁眼,多见于角膜异物、角膜炎及角膜外伤,虹膜炎、结膜炎也可以引起畏光。值得注意的是当婴幼儿出现畏光,要注意是否有先天性青光眼。此外,扩瞳也会引起畏光,待瞳孔缩小后就会好了。
- 高热 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 失眠 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 颜面潮红 医学上,这种情况被称为“脸部潮红”。每年冬天,患者还不在少数。 脸红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有些健康的人,末梢血液循环较好,稍一活动,面色就比较红润;有些人在害羞、愤怒、惭愧时会脸红;有些人可因饮酒而引起脸红;住在高山上的人,因为空气较稀薄,身体需要更多的红血球以吸收足够的氧气,而红血球携带的血红素一旦增加,脸的颜色就会比较红;有的人因更年期脸红,有的人因全身性疾病都可以引起脸红。如高血压、肺结核、红斑狼疮等。对生理性脸红不必顾虑。至于病理性脸红,就要请医生诊治。
- 溃疡 溃疡为真皮或皮肤深层织的破坏所致的缺损,愈后有保痕,此点与糜烂不同。溃疡为继发损害,凡是皮肤损伤,感染或结节破溃达一定深度的损害可导致溃疡的发生。
- 肝脾肿大 肝脏和脾脏均增大。肝脾一般在肋下不能触及,当内脏下垂或横膈下降或深吸气时,肝脾才能被触及,但不超过肋下1cm,且质地较软。肝脾肿大常见于慢性肝炎、伤寒、血吸虫病、肝硬化早期、白血病时。粒细胞白血病时,可见高度脾肿大。
- 感染性发热 各种传染病如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 恶心与呕吐 恶心与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也可单独出现。表现上腹部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缓、血压降低等发走神经兴奋症状。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呕吐可将有害物质从胃排出,人而起保护作用,但持久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技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及营养不良,时甚至发生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伤山(MallmpWiess综合征)并发症。
-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涉及到各个科室,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多见,其病因十分复杂。发病率高,人群中几乎90%的人一生中都有头痛发作,有人称头痛是仅次于感冒的常见病,其实头痛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头痛一般是指前面在眉毛以上,后面枕下部以上即头颅上半部这一范围的疼痛。
- 发烧 发烧(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 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正常人约有500-600个淋巴结。淋巴结按其位置可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临床实际工作中所检查的淋巴结主要是浅表淋巴结。深部淋巴结肿大早期多无表现,需经过一些特殊检果,如淋巴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才能发现。正常淋巴结直径多在0.2~0.5㎝,常呈组群分布,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边,除颌下、腹股沟、腋下等处偶能触及1~2个外,一般不易触及。由于炎症或肿瘤等原因时可触及淋巴结肿大。每一组群淋巴结收集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液。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判断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有重要临订意义。
恙虫病早期症状有哪些?
【临床表现】
“恙虫病”是由恙螨幼虫叮咬人体传入病原体“恙虫病立克次体”后导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潜伏期为4~20天,常为10~14天。本病无传染性,其典型特征为焦痂和溃疡。一般无前驱症状,多突然起病, 突然发热达39以上,呈持续热型,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1~3周。同时出现畏寒或寒战、剧烈头痛、全身酸痛、疲乏、嗜睡、食欲下降、恶心、呕吐、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畏光、失眠和咳嗽等症状,或有眼眶疼痛。严重者可出现烦躁、谵妄、听力减退、强直性痉挛、嗜睡和昏迷等,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及病理神经反射。
有些流行区出现一些轻型患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皮疹和淋巴结肿大。这些患者可能是过去曾被不同血清型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过的人,有一定交叉免疫力。
主要体征包括:
1.焦痂与溃疡:本病最主要特征。人被受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的恙螨幼虫叮咬后,病原体先在局部繁殖,随后出现红色丘疹,不痛不痒,继成水疱,然后发生坏死和出血,随后结成黑色痂皮,称为焦痂。其边缘突起,周围有红晕,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直径可为2~15mm,多为4~10mm。 痂皮脱落后即成溃疡,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周边整齐而稍隆起,基底洁净,为淡红色肉芽组织,起初常有血清样渗出液,随后逐渐减少,形成一个光洁的凹陷面,偶有继发性化脓现象。多数患者仅有1个,偶见2~3个焦痂或溃疡,亦有多至11个的报告。由于恙螨幼虫好侵袭人体的潮湿、气味较浓以及被压迫部位,故焦痂多见于腋窝、阴囊、外生殖器、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腰带压迫等处,但头、颈、胸、背、腹、和四肢等部位亦有发现。由于焦痂是恙螨幼虫叮咬、恙虫病立克次体入侵人体的部位,故理论上每个恙虫病患者都应有焦痂。约有30%的患者于洗澡、更衣时,可发现不痛不痒或稍带痒感的焦痂,而且常于发病前1~2周已发现。
2.淋巴结肿大:病原体在局部繁殖后随体循环进入血液或淋巴,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及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生长繁殖,不断释放立克次体及毒素,引起立克次体血症和毒血症。焦痂附近的淋巴结常明显肿大,并常伴疼痛和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者也相当常见。一般大者如鸽蛋,小者如蚕豆,可移动,多见于腹股沟、腋下、耳后等处,消肿较慢,常于疾病的恢复期仍可扪及。
3.皮疹:病原体在真皮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引起内皮细胞肿胀,血栓形成,血管炎性渗出及浸润,导致皮疹。出现于病程的第2~8天,较多见于第4~6天,少数病例可于发病时即出现皮疹,或迟至第14天才出现皮疹。发生率各地报告差别较大(35.34%~100%),可能与就诊时病期不同有关。皮疹多呈暗红色充血性斑丘疹,也有呈出血性者,无痒感,大小不一,直径为2~5mm。幼虫叮咬的局部,因毒素损害,小血管形成栓塞,出现丘疹、水泡,多散布于躯干部,向四肢发展,面部很少,手掌和脚底部更少,极少数可融合呈麻疹样皮疹,多经3~7天后逐渐消退,不脱屑,但有色素沉着。有时,于病程第7~10天可在口腔软、硬腭及颊部黏膜上发现黏膜疹或出血点。
4.肝脾肿大:体腔如胸腔,心包,腹腔可见草黄色浆液纤维蛋白渗出液,内脏普遍充血,肝脾可因网状内皮细胞增生而肿大。肝肿大约占10%~30%,脾肿大约占30%~50%,质软,表面平滑,无触压痛。
5.其他:舌尖、边常红色,伴白色或黄色厚苔。眼结膜充血为常见体征之一,同时约5%患者可有结膜下出血。眼底可见静脉曲张,视盘边缘模糊、水肿,也可见眼底出血。部分患者皮肤充血,故有颜面及全身皮肤潮红现象。心脏呈局灶或弥漫性心肌炎;肺脏可有出血性肺炎或继发性支气管肺炎;脑可发生脑膜炎;肾脏可呈广泛急性炎症变化;胃肠道常广泛充血心肌炎较常见。心率可达120次/min以上,心音、脉搏皆弱,心电图可呈T波低平或倒置,或发生传导阻滞现象。重型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与循环衰竭。肺部体征依病情轻重而异,轻者可无明显体征,重型患者可发生间质性肺炎,以呼吸困难为主,可出现发绀现象。若有继发性细菌感染,则可闻干、湿性啰音。此外,亦可发生全身性感觉过敏、睾丸肿痛、阴囊肿大压痛、腰痛和腹胀等现象。
危重病例呈严重的多器官损害,出现心、肾衰竭、循环衰竭与出血现象,如鼻出血、胃肠道出血等,还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若患者的病程达15天以上,则病情常较严重,表现为明显的多器官损害,心、肝、肾衰竭,出现休克、氮质血症、出血倾向和昏迷。 恙虫病立克次体对人体的损害是全身性的,其基本的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单核细胞吞噬增生,可导致多脏器损害。由于症状不典型而易造成误诊。因此,在该病流行季节,对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应先排除恙虫病,仔细寻找皮肤溃疡与焦痂,并出现高热及时降温,以减少器官损害。主要不发生严重的脏器功能损害,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诊断】
(1).临床症状:恙虫病立克次体对人体的损害是全身性的。基本的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单核细胞吞噬增生,可导致多脏器损害。临床症状有:突然发病、高热(伴有头痛、畏寒或寒战)、食欲缺乏、颜面潮红、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斑丘疹,并可发现特征性焦痂或溃疡。对怀疑患本病的患者应十分注意寻找焦痂或溃疡。它多位于肿大、压痛的淋巴结附近。特别注意会阴、腋窝、外生殖器、腹股沟等隐蔽部位,防止漏诊。
(2).流行病学资料:查问患者发病前4~20天内是否去过恙虫病流行区,是否曾在户外工作、露天野营或在灌木草丛中坐、卧等经历。同时,还应注意疾病流行季节和当地本病的流行情况等。
(3).实验室检查染病者的血象检查为外周血液白细胞数多减少或正常,重型患者可稍增高,分类常有核左移现象。常做血清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
1.外-斐反应:外-斐反应亦称变形杆菌凝集试验,患者血清中抗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抗体能与变形杆菌OXK抗原起凝集反应,为诊断提供依据。病程第1周末仅少数(30%左右)阳性,第2周末为75%左右,第3周可达90%左右,效价可达1∶160~1∶1280。第4周即开始下降,至第8~9周多转为阴性。
2.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和灵敏度较高。阳性率较高,且持续阳性时间较长,可达5年左右。需选用当地多见株作抗原,也可采用多价抗原,因不同株的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抗原性可有较大差异。
3.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IFAT)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在病程的第1周末开始出现阳性,第2~3周末达高峰,60天后逐渐下降,但可持续数年。有病后10年检测仍呈阳性的报告。
4.斑点酶免疫测定:用各种血清型的恙虫病立克次体或部分蛋白质作为抗原,吸附在纤维膜上作斑点酶免疫测定(dot enzyme immunoassay,dot-EIA),检测患者血清中各血清型的特异性IgG和IgM抗体。该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可区分各种血清型。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酶免疫测定:以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恙虫病立克次体分子量为56×103的蛋白质作为抗原,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与酶免疫测定(enzyme immunoassay,EIA)检测患者血清中抗恙虫病立克次体的IgG和IgM抗体,其敏感度为86%~88%,特异性为84%~90%。
6.病原体分离:常用小鼠作恙虫病立克次体分离。可取患者的血液接种小鼠腹腔,每只接种0.5ml。多在接种后第7~9天发病,解剖濒死的小鼠可发现双肺充血、水肿,肝、脾、淋巴结充血肿胀,出现胸腔积液和腹水。取腹水涂片,腹膜、肠系膜、肝、脾或肾印片,干后用吉姆萨染色镜检(放大1000~1600倍),可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质中发现紫红色、呈团丛状分布的恙虫病立克次体。当一个恙虫病立克次体侵入细胞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在局部胞质中繁殖为一团,故常呈团丛状分布。若用抗恙虫病立克次体抗体作免疫荧光试验,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内有黄绿色的荧光。
7.分子生物学检查:根据恙虫病立克次体编码其分子量为56×103的主要表膜蛋白抗原的基因核苷酸序列,有人设计了各血清型间共同和不同的引物,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PCR)检测Gilliam,Karp,kato,kawasaki和kuroki五个血清型的相应基因,具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认为可用于本病的诊断并鉴定血清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