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症状
- 里急后重 "里急后重"是医学术语,形容拉肚子时的一种症状,一般病人患细菌性痢疾时都有"里急后重"的感觉."里急"是指肚子里面的内急,一阵一阵的肠痉挛既疼痛又想大便."后重"是指大便刺激肛门时产生的便意.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大便了,因为基本上都拉完了.即使拉出来也只是水样便或极少量的伴有脓血样的大便.但是病人一直有"里急后重"的感觉,老觉得想拉,就一直在厕所不敢出来。
- 左下腹痛 左下腹痛伴腹痛腹泻可能是结肠炎。结肠炎腹痛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其它表现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 有压痛,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左下腹痛一般是乙状结肠、左卵巢及输卵管、左输尿管的问题。
- 腹胀 腹胀(abdominal distention)即腹部膨胀可由于肠腔腹腔内积气、积液腹内巨大肿物或腹肌无力引起,小儿腹胀多以气胀最为多见。
- 结肠膨胀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简称溃结,原因不明的直肠或结肠炎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病理特征为粘膜充血、水肿、多发性浅表溃疡,晚期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并伴有息肉形成。临床上以顽固性腹泻、粘液便、血便或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为特点,并可伴有发热、贫血、关节炎、皮肤病变和肝病等肠外表现。极少急性发病,多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间以长短不定的缓解期,亦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早期可出现腹痛、腹泻和血便。由于结肠肌肉痉挛、结肠膨胀和炎症刺激局部感觉神经,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多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呈阵发性的轻度疼痛。当病变严重时可呈现绞痛。
- 便血 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便血一般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的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除消化道疾励卜便血也可见于全身性疾病。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上消化道出血如肠蠕动增快时,则可排出较鲜红的粪便而不呈柏油样便。小肠出血时,如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久,可排出柏油样便;当出血量多,排出较快时则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或紫红色血块。结肠或直肠出血时,由于血液停留于肠内时间较短,往往排出较新鲜血块。结肠上端出血时,血与粪便常均匀混杂呈酱红色。乙状结肠或直肠、肛门出血时,常有新鲜血液附着于成形粪便的表面。排便后滴血,粪便与血不相混杂者多见于内痔、肛裂、直肠息肉与直肠癌。血便或脓血样便可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偶尔也可见于阿米巴肠病。血便伴有剧烈腹痛,甚至出现休克现象者应考虑肠系膜血管阻塞、出血坏死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肠套叠、肠扭转等。便血伴有皮肤、猫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 结肠袋半月襞消失 在结肠的内面,相当于结肠袋间的横沟处,环行肌增厚,肠粘膜皱摺成结肠半月襞.结肠袋消失是粘膜肌层麻痹之故。溃疡性结肠炎早期X线表现为结肠袋消失。
- 心脏淤积淀粉样物质 淀粉样蛋白质沉积在心肌组织内所致的心肌功能紊乱的一种疾病。
- 粪便黑色并带有血液 消化道出血导致粪便性状发生改变,呈黑色并带有血液。
- 反射性呕吐 周围性呕吐的一种类型。其特点为:有恶心先兆,吐后不感到轻松,胃虽已排空但仍干呕不止。见于腹腔器官的炎症(如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腹膜炎)、胆道蛔虫症、肠梗阻。
- 排水样血性大便 排水样血性大便是指由于某些感染因子导致胃肠功能受损,胃肠粘膜受到损伤或者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所导致的腹泻、血便,从而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的发挥。
- 左、右腰腹痛 急慢性左、右腰腹痛,伴血尿是腹痛的表现,应确诊有无泌尿系统结石、前列腺肥大造成的尿潴留等。
- 腹痛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
- 左下腹部可触及压痛性包块 左下腹部可触及压痛性包块可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癌。直肠、乙状结肠血吸虫病性肉芽肿、左侧卵巢囊炎等。
- 溃疡 溃疡为真皮或皮肤深层织的破坏所致的缺损,愈后有保痕,此点与糜烂不同。溃疡为继发损害,凡是皮肤损伤,感染或结节破溃达一定深度的损害可导致溃疡的发生。
- 排便障碍 排便障碍主要是指由于盆底肌协调障碍或大便困难引起的排出粪便的障碍,这一类又可以称为出口梗阻型便秘,常由于盆底肌、肛门括约肌在排便时的活动不能协调,或感觉异常所致。
- 中毒性巨结肠 中毒性巨结肠亦称中毒性结肠扩张,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严重或致命性并发症,大多由炎症性肠病和感染性结肠炎引起,常具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全结肠或节段性结肠扩张的临床表现。本病起病急,发展快,如不及时诊断及处理,预后凶险,病死率高。
- 便秘伴腹部包块 便秘伴腹部包块,可能为结肠肿瘤、腹腔内肿瘤压迫结肠、肠结核、克罗恩病(Crohn病)或肿大的淋巴结等。肠结核为消化系统结核中最常见者。绝大多数继发于肠外结核病,特别是空洞型肺结核。据统计,25%~50%的肺结核病人可并发肠结核。肠结核的来源主要是食入性的,由于咽下含结核杆菌的痰液而引起,偶尔可以来自被结核杆菌污染的食物,亦可来源于血源性或腹腔、盆腔其他脏器结核的直接蔓延。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约为1.85:1。病理上分为溃疡型、增生型及混合型三型。
- 肚脐疼临床上能引起肚脐眼周围疼的原因不少,如阑尾炎,结肠炎,蛔虫症,肠痉挛,肠易激综合征等。
- 腹泻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患者每日便2-3次或每2-3d一次。粪便的性状无异常也属正常范围。正常粪便一般成形,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 150-200 g,含水分50%-80%。腹泻是指粪便合未消化食物、脓血、摊液或脱落的薄膜。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3个月。 根据病程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程少于2个月者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适、便失禁等症状。
小儿溃疡性结肠炎早期症状有哪些?
一、临床表现:
起病多数缓慢,病程可为持续性,常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起病急骤者占5%,病情发展快,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并发症多见,病死率高。
最常见的症状为反复发作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表现为血性腹泻、发热、腹痛。病儿表现有面色苍白、贫血、营养不良,青春发育延迟。
缓解期病情亦可突然加剧。精神刺激、疲劳、肠道炎症、饮食失调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1、全身表现:
轻者常不明显。重者可有发热、水电解质紊乱;
病儿由于长期腹泻、便血、食欲不振、心率增快、衰弱、精神萎靡,久之即出现贫血和营养不良等表现。
2、消化系统表现:
排黏液血便、血便、水样便、稀烂便和脓便。急性发病者开始即为血便伴腹痛、呕吐、发热及其他中毒症状。
腹痛一般为轻、中度,常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亦可涉及全腹。严重者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3、肠道外症状:
(1)可伴有关节炎,以四肢及脊柱为主,关节症状有时发生在腹泻之前。
(2)10%的病儿发生皮肤病变,如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等。
(3)2%可伴有视网膜炎、口腔溃疡等。
二、相关检查:
疑诊本病时可做多次粪常规检查和粪培养、钡剂灌肠检查、结肠镜等检查。
三、诊断:
可结合临床表现、病史、相关检查结果得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