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相关症状
- 粪便黑色并带有血液 消化道出血导致粪便性状发生改变,呈黑色并带有血液。
- 便血 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便血一般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的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除消化道疾励卜便血也可见于全身性疾病。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上消化道出血如肠蠕动增快时,则可排出较鲜红的粪便而不呈柏油样便。小肠出血时,如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久,可排出柏油样便;当出血量多,排出较快时则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或紫红色血块。结肠或直肠出血时,由于血液停留于肠内时间较短,往往排出较新鲜血块。结肠上端出血时,血与粪便常均匀混杂呈酱红色。乙状结肠或直肠、肛门出血时,常有新鲜血液附着于成形粪便的表面。排便后滴血,粪便与血不相混杂者多见于内痔、肛裂、直肠息肉与直肠癌。血便或脓血样便可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偶尔也可见于阿米巴肠病。血便伴有剧烈腹痛,甚至出现休克现象者应考虑肠系膜血管阻塞、出血坏死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肠套叠、肠扭转等。便血伴有皮肤、猫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 反射性呕吐 周围性呕吐的一种类型。其特点为:有恶心先兆,吐后不感到轻松,胃虽已排空但仍干呕不止。见于腹腔器官的炎症(如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腹膜炎)、胆道蛔虫症、肠梗阻。
- 排水样血性大便 排水样血性大便是指由于某些感染因子导致胃肠功能受损,胃肠粘膜受到损伤或者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所导致的腹泻、血便,从而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的发挥。
- 腹痛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
- 突发性疼痛 病人自觉腹部突发性疼痛常见于急性腹痛,本病常由腹腔内或腹腔外器官疾病所引起,前者称为内脏性腹痛,常为阵发性并伴有恶心、呕吐及出汗等一系列相关症状,腹痛由内脏神经传导;而后者腹痛是由躯体神经传导,故称躯体性腹痛,常为持续性,多不伴有恶心、呕吐症状。
- 腹泻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患者每日便2-3次或每2-3d一次。粪便的性状无异常也属正常范围。正常粪便一般成形,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 150-200 g,含水分50%-80%。腹泻是指粪便合未消化食物、脓血、摊液或脱落的薄膜。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3个月。 根据病程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程少于2个月者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适、便失禁等症状。
小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早期症状有哪些?
一、临床表现:
一般无前驱症状、起病急骤,病程长。
婴幼儿症状多不典型,脱水、酸中毒症状明显,有些可先出现肠道外症状,如黄疸、咳喘、肝脾大及惊厥等。
主要表现有腹胀、腹痛、呕吐、腹泻、血便、发热,不少患儿在1~2天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甚至休克。
1、腹痛:
为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常为全腹痛,也可局限于病变部位。
2、呕吐、腹泻:
发病后不久即出现呕吐、腹泻。大便初为水样,含黏液,后即变为血便。
3、血便:
部分病儿无腹泻,腹痛1~2天后即开始便血。也有些患儿于发病数小时后即出现血便。
便血量不等,大量便血者均为暗红色,伴有腐败腥臭味,呈洗肉水或红果酱样。发热在38℃左右,中毒严重者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或低于正常。
二、相关检查:
可行非编潜血检查、腹部X线检查、血常规检查等。
三、诊断:
可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和相关检查结果得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