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相关症状
- 尿常规异常 尿常规检查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一项初步检查,因为尿常规检查是医生发现肾脏疾病的一般诊断方法。发现尿常规异常多数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 尿常规检查主要包括分析尿中白细胞、红细胞、尿蛋白、尿糖、尿比重和酸碱度等。当拿到尿常规报告时,主要看“+”和“-”。如果全是“-”,说明一切正常,“+”说明有问题。 检验报告中+的多少和尿中蛋白的量有一定关系,要想明确诊断,还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以诊断属于哪一种肾病,还可以判断病情轻重。
-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成人为125ml/min左右。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约660ml,故滤过分数为125/660×100%≈19%。这一结果表明,流经肾的血浆约有1/5由肾小球滤入囊腔生成原尿。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是衡量肾功能的指标。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肾血管收缩,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面积的改变等都可以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 乳糜尿 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脂肪皂化后的液体)不能按正常淋巴道引流至血液,而逆流至泌尿系统淋巴管中,使淋巴管内压增高、曲张、破裂。乳糜液溢人尿中,使尿色呈乳白色,临床称乳糜尿。因含乳糜液量的不同,尿色可乳白色厚酪样或色泽稍混浊;如乳糜液中含血量较多呈粉红色,临床上称乳糜血尿;若合并感染称乳糜脓尿。乳糜尿在体外静止后分三层,上层脂肪;中层乳白色,有小颗粒凝块悬浮在其中;下层为红色或粉红色,内含红细胞或脓细胞。乳糜尿加乙醚充分混匀,尿液转为澄清为真乳糜尿,否则称假乳糜尿,见于尿中含过多无极盐类,或者合脂肪滴或大量脓球。
- 弥漫性系膜硬化 弥漫性系膜增生或硬化是紫癜性肾炎诊断标准之一。紫癜性肾炎(anaphylatic purpura nephritis)是指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脏损害,其病因可为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感染所引起的变态反应,或为某些药物、食物等过敏,或为植物花粉、虫咬、寒冷刺激等引起。
- 脓尿 白细胞系指无明显退变的完整的细胞、细胞内结构清楚;脓细胞系指在炎症过程中,破坏了的中性粒细胞,外形不规则,细胞内结构不清楚,浆内可见充满颗粒,细胞核看不清,易聚集成团称脓细胞。白细胞和脓细胞在尿中出现其临床意义相同。正常人尿中允许出现少量白细胞或(和)脓细胞。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未离心尿、白细胞每高倍视野超过5个,离心尿每高倍视野超过10个列为异常,若白细胞或脓细胞成堪称脓细胞满视野,以上情况出现在尿路感染时。感染在肾盂肾乳头称上尿路感染;感染在膀胱、尿道称下尿路感染,临床上一时分辨不清具体部位时笼统称尿路感染或称泌尿系统感染。合并结石、畸形、狭窄的肾盂肾炎称复杂性肾盂肾炎,否则称简单性肾孟肾炎。肾盂肾炎迁延不愈,病程超过半年,有肾盂肾盏变形或肾表面凹凸不平,或两肾不等大超过1cm时或肾小管功能持久性异常可诊断慢性肾盂肾炎。诊断慢性肾盂肾炎,绝不能单凭时间进行诊断。
- 血红蛋白尿 尿中含有游离血红蛋白称血红蛋白尿。是诊断血管内溶血的证据之一。由于尿中含量不等尿色可以红色、浓茶色、严重时酱油色。
- 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CRF)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损害进展恶化达终末期的表现,肾功能接近正常人10%左右时,出现一系列综合征。一般有比较长的病程,按其肾功能损害程度分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又称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期;终末期又称尿毒症期。
-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原因多因素包括下列表现的临床综合征:①大量蛋白尿(成人24h尿蛋白定量>3.5 g,儿童>50 mg/kg.d)。②低蛋白血症(血清清蛋白<30g/L,儿童<25g/L)③高脂血症(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质蛋白、磷脂等)可一项增高或全部增高。④水肿可轻可重,一般较重.甚至浆膜腔积液。⑤脂肪尿,尿中出现游离脂肪呈椭圆形脂肪小体,脂肪营型。①和②两项备条件,其余为参考条件/临床上号称三高一低。
- 血尿伴蛋白尿 肾性血尿是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临床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或血尿伴蛋白尿。如果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病情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最终导致尿毒症。
- 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发病原因复杂,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分类目前尚无完美的分类方法,根据习惯分肾前性、肾性、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 紫癜 紫癜是小儿出血性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青紫、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为特征,常伴见鼻衄、齿衄、甚则呕血、便血、尿血。
- 皮肤紫癜 皮肤和粘膜出血后颜色改变的总称。临床表现为出血点、紫癜和瘀斑,一般不高出皮面,仅于过敏性紫癜时可稍隆起,开始为紫红色,压不退色,以后逐渐变浅,至两周左右变黄而消退。紫癜是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 皮疹呈瘀点 皮肤呈瘀点:皮疹是一种皮肤病变。从单纯的皮肤颜色改变到皮肤表面隆起或发生水疱等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广泛性或局限性皮肤、粘膜下出血,形成皮肤粘膜的红色或暗红色色斑,直径约3—5毫米或更大。通常直径在2毫米以内者称瘀点。
- 蛋白尿 正常肾小球滤液中含少量小分子蛋白质,含量 20mg/100ml。通过肾小管再吸收,最后残留在尿液中蛋白质甚少,不超过70~100 mg/24h。用普通尿常规检查测不出,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普通尿常规检查即可测出,称蛋白尿。
- 血尿 血尿包括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前者是指尿色正常,须经显微镜检查方能确定,通常离心沉淀后的尿液镜检每高倍镜视野下有红细胞3个以上。后者指尿呈洗肉水色或血色,肉眼即可见是血尿。
紫癜性肾炎早期症状有哪些?
1.国际儿童肾脏病研究会(1sKDC)病理分类法
I 度:为微小病变。
II 度:为系膜增生。
III 度:(a)局灶性和 (b)弥漫性增生或硬化,新月体形成<50%。
IV 度: (a)局灶性和 (b)弥漫性系膜增生或硬化,新月体形成50%~75%。
V 度: (a)局灶性和b(a)弥漫性系膜增生或硬化,新月体形成>75%。
VI 度:膜性增生性病变。
2.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分级
I: 包括微小病变,微小病变伴局灶节段性显著,局灶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轻度。
II:包括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轻度,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轻度伴局灶节段性显著。
III:包括局灶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等度,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等度。
IV:包括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重度,终末期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