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蛋白肾小球病相关症状
- 脂肪浸润 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 是指脂肪细胞出现在正常不含脂肪细胞的器官间质内,又称间质性脂肪浸润。
- 高血脂性血管损害 高血脂性血管损害:一般来说,人体血管表面的上皮细胞对血管有保护作用,血脂只在血管中流动,但是当上皮细胞被破坏,血脂就会突破屏障,侵入血管壁沉积下来
- 肾小球体积增大 肾小球体积增大是指肾小球由于脂蛋白肾小球病引起的肾小球的体积增大的生理病理上的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 脂蛋白肾小球病(lipoproteinglomerulopathy)是一种肾脏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肾小球毛细血管襻腔中存在脂蛋白栓子,肾外无脂蛋白栓塞表现。脂蛋白肾小球病多见于男性,**比例为15∶8;平均发病年龄为32岁(4~49岁)。多数病例为散发性,少数为家族性发病。 脂蛋白肾小球病(lipoproteinglomerulopathy)是一种肾脏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肾小球毛细血管襻腔中存在脂蛋白栓子,肾外无脂蛋白栓塞表现。临床表现类似于Ⅲ型高脂血症,伴以血浆载脂蛋白E(apoE)升高。本病是1987年SaitoT等人在第17届日本肾脏病学会地区年会上首次报道,1989年Sakaguchi等人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提出将本病作为一个独立的肾小球疾病,并于同一年将本病命名为脂蛋白肾小球病。然而,脂蛋白肾小球病通过降血脂治疗并不能改善肾小球病变。目前认为本病是原发于肾小球Ⅲ型仅限于肾脏有脂质沉着的罕见病。
- 蛋白尿 正常肾小球滤液中含少量小分子蛋白质,含量 20mg/100ml。通过肾小管再吸收,最后残留在尿液中蛋白质甚少,不超过70~100 mg/24h。用普通尿常规检查测不出,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普通尿常规检查即可测出,称蛋白尿。
脂蛋白肾小球病早期症状有哪些?
脂蛋白肾小球病主要累及肾脏,且以肾小球受损为主。全部患者均存在蛋白尿,有的逐渐进展为肾病范围的蛋白尿,少数病例同时伴有镜下血尿。尽管本病患者血浆胆固醇、三酰甘油及VLDL增加,但常无肾外表现,脂蛋白不在肾外形成栓塞。多数患者表现为对激素治疗呈抵抗,缓慢进展为肾功能衰竭。
正常情况下肾脏可以含有少量脂类物质,当肾脏出现大量不寻常的脂类物质沉积或累及特定的实质性结构时,可以认为是肾脏脂类沉着病。临床上可将其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应与脂蛋白肾小球病进行鉴别。
综上所述,对于病理上有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肾小球体积增大,高度膨胀的毛细血管襻,内含层状改变的“栓子”的肾脏病患者,应注意是否存在脂蛋白肾小球病,若组织化学染色脂蛋白阴性,电镜下证实有脂蛋白栓塞而肾外无脂蛋白栓塞的证据,结合脂代谢异常的实验证据,脂蛋白肾小球病的诊断可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