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血液科 >> 急诊科

铜中毒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铜中毒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铜中毒。
(二)发病机制
铜是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缺乏及过量均对机体有害。正常人自肠道吸收的铜在血清中与白蛋白疏松结合并进入肝脏,大部分铜再转与α2球蛋白巩固地结合形成铜蓝蛋白(称为间接反应铜),一部分铜由胆管排泄,小量铜由尿中排出,仅有一小部分继续留在血循环中(称为直接反应铜)。当摄入体内的铜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铜(直接反应铜)就释放入血。已知红细胞内主要还原作用是在磷酸戊糖旁路过程中完成的。戊糖代谢途径提供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还原型辅酶2(NADPH),二者有保护红细胞内巯基和血红蛋白免受氧化损伤。有人认为铜能与红细胞膜的巯基结合使红细胞内GSH减少,又认为铜严重抑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活性,G-6-PD是戊糖代谢途径的关键酶。由于红细胞内存在的抗氧物质减少,氧自由基可对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膜造成损伤,使红细胞可变形性降低、膜渗透性增加,因而使红细胞寿命缩短。

铜中毒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相关文章
铜中毒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常用药品
  • 注射用腺苷钴胺(星艾)

    主要用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妊娠期贫血、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根炎、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神经麻痹。也可用于营养性疾患以及放射线和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