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扭转相关症状
- 左下腹压痛 左下腹压痛,见于乙状结肠和左输卵管病变,主要表现为左下腹部由浅入深地按压腹部时出现的疼痛感。
- 恶心与呕吐 恶心与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也可单独出现。表现上腹部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缓、血压降低等发走神经兴奋症状。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呕吐可将有害物质从胃排出,人而起保护作用,但持久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技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及营养不良,时甚至发生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伤山(MallmpWiess综合征)并发症。
- 腹胀 腹胀(abdominal distention)即腹部膨胀可由于肠腔腹腔内积气、积液腹内巨大肿物或腹肌无力引起,小儿腹胀多以气胀最为多见。
- 肠壁坏死 肠壁坏死常见于肠堵塞。 由于蛔虫团、胆石、粪便或其他异物等肠内容堵塞肠腔,称肠堵塞,是一种单纯性机 械性肠梗阻。较多见的是蛔虫结聚成团并引起局部肠管痉挛而致肠腔堵塞。最多见于儿童,农村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为脐周围阵发性腹痛和呕吐,可有便蛔虫或吐蛔虫的病史。 单纯性蛔虫堵塞采用非手术疗法效果较好。如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并发肠扭转,或肠壁坏死,或出现腹膜刺激征时,应施行手术切开肠壁取虫,但应尽量取尽,以免发生残留的蛔虫从肠壁缝合处钻出,引起肠穿孔和腹膜炎。术后应继续驱虫治疗。
- 急性肠扭转 肠扭转 ,一段系膜较长的肠袢扭转180°以上而造成的肠梗阻。当肠管运动异常时或肠内容物增多及突然改变体位后易发生肠扭转。如相对游离的盲肠、小肠和乙状结肠是好发部位。青壮年及儿童多见。发病突然,腹痛剧烈,脐周绞痛常涉及腰背部,常为持续阵发性加重。患者弯腰蜷曲可减轻疼痛,腹部可扪及胀大的肠襻。常在短时间内发生肠绞窄、肠坏死,如不能及时诊断治疗很易发生休克,死亡率为15%~40%。
- 巨大的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为一错误的命名,因为巨结肠改变不是先天性的。由于巨结肠的远端肠壁内没有神经节细胞,处于痉挛狭窄状态,丧失蠕动和排便功能,致使近端结肠蓄便、积气,而续发扩张、肥厚,逐渐形成了巨结肠改变。 有遗传倾向。
- 便秘 便秘是一种很常见的临床症状,便秘是指便次太少,或排便不畅、费力、困难、粪便干结且最少。正常时,每日便次1-2次或2-3日排便一次,但粪便的量和便次常受食物种类以及环境的影响。许多患者的排便<3次/周,严重者长达2-4周才排便1次。有的每日排便可多次,但排便困难,排便时间每次可长达30分钟以上,粪便硬如羊粪,且数量极少。
- 腹痛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
乙状结肠扭转早期症状有哪些?
乙状结肠扭转者多有慢性便秘史。以腹痛和进行性腹胀为主要的临床表现。根据其发病的缓急可分为亚急性型和急性暴发型。
1.亚急性型 常见,约占乙状结肠扭转的75%~85%。多为老年病人。发病缓慢,过去有不规则腹痛发作史和经排便排气后腹痛消失的病史。主要症状为中下腹部的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无排便排气;恶心、呕吐,但呕吐量少,晚期呕吐有粪臭味。进行性腹胀为其特点。
查体:病人一般情况较好,腹部明显膨胀,腹胀为不对称性,以左侧为甚。除肠坏死外,腹部仅有轻度压痛,无显著腹膜刺激征,有时可触及有压痛的囊性肿块。听诊有高调肠鸣音或气过水声。
高龄病人或体质衰弱者,病程长时可有休克表现。
2.急性型 少见,多见于年轻人。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为典型的低位肠梗阻表现。腹痛严重,为全腹弥漫性疼痛;呕吐出现早而频繁。因大量体液丢失,病人易发生休克。
查体:腹胀较亚急性者为轻,腹膜刺激征表现明显,全腹均有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紧张明显,肠鸣音消失,提示可能发生肠坏死。
慢性便秘者,既往有多次腹痛。此次起病急骤,有典型的低位肠梗阻表现,如左下腹绞痛、腹胀、呕吐等,可疑为乙状结肠扭转。体检见明显腹胀,左下腹可扪及到扭转的肠曲等;X线平片见巨大胀气的扭转乙状结肠襻,钡灌肠示钡剂在扭转处受阻,或呈“鸟嘴”样畸形,或为锥形狭窄即可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