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发病原因复杂,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分类目前尚无完美的分类方法,根据习惯分肾前性、肾性、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 败血症 败血症是由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引起的。细菌侵入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是通过皮肤或粘膜上的创口;二是通过疖子、脓肿、扁桃体炎、中耳炎等化脓性病灶。患有营养不良、贫血、糖尿病及肝硬变的病人因抵抗力减退,更容易得败血症。致病菌进入血液以后,迅速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引起许多中毒症状。 败血症是指细菌进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状、皮疹瘀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数增高等。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易发生迁徙病灶;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易合并感染性休克。当败血症伴有多发性脓肿时称为脓毒败血症。
- 脱水 指细胞外液减少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根据其伴有的血钠或渗透压的变化,脱水又分为低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合并低血钠;高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合并高血钠;等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而血钠正常。
- 低氧血症 低氧血症是指血液中含氧不足, 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同龄人的正常下限,主要表现为血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下降。成人正常动脉血氧分压(PaO2):83—108mmHg。各种原因如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支气管、肺病变等引起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都可导致缺氧的发生。因低氧血症程度、发生的速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对机体影响亦不同。低氧血症是呼吸科常见危重症之一,也是呼吸衰竭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
肾髓质坏死早期症状有哪些?
按起病急缓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按病理部位可分为肾髓质型和肾型。病人年龄多在40岁以上,女性多于男性。儿童罕见慢性经过的肾髓质坏死,但有低氧血症、脱水或败血症引起急性肾髓质坏死的报道。临床表现取决于坏死累及的部位、受累的数及坏死发展的速度。急性肾髓质坏死常在上述慢性疾病的基础上突然起病,寒战高热,肉眼血尿或不同程度血尿及脓尿,多伴有尿路刺激征和腰痛等急性肾盂肾炎的表现,如肾坏死组织脱落或血块阻塞输尿管则引起绞痛及少尿甚至无尿,严重双侧广泛性者肾髓质坏死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病人多死于败血症或急性肾衰竭的并发症,这类病人往往由于严重的全身情况而使局部症状不明显,尤当病人有糖尿病、尿路梗阻及心血管病变时,更不易及时诊断,临床上此型居多;亚急性者病情不如前者严重或迅速,病程较长,可达数周或数月,坏死的脱落产生尿路梗阻,肾绞痛较多见,并有排尿困难等肾组织坏死、脱落、经过尿路的症状,以及少尿和进行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型多在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基础上发生,起病隐袭,病程可达数年,临床上表现类似慢性间质性肾炎或反复发作性慢性肾盂肾炎,并出现肾小管功能障碍,如多尿、夜尿、尿浓缩功能及酚红排泌率降低,尿酸化功能障碍而引起肾小管酸中毒等,可有持续镜下血尿和脓尿以及进行性肾功能减退,终致慢性肾衰竭、尿毒症;也可无临床症状,多偶然在排泄性尿路造影时,或在死后尸体解剖时被发现。部分病例常伴有尿路上皮肿瘤。
本病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症状、尿液中找到脱落的肾髓质坏死组织以及X线检查结果,并应与非坏死型急性肾盂肾炎、肾结核、肾结石及放线菌病鉴别方可诊断。诊断标准为:
1.有慢性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集合管出口受阻、上尿路梗阻等病变。
2.尿液检查可见坏死的组织。
3.IVP肾部位有环状阴影或缺损,髓质或钙化阴影,肾影缩小和轮廓不规则。
在有引起肾髓质坏死的原发疾病的患者,特别是在尿路梗阻或严重的小管间质性肾病的基础上,出现发热、血尿、急性腰痛、尿路绞痛和尿路梗阻,或长期多尿和夜尿,应考虑到肾髓质坏死。糖尿病患者出现长期多尿和夜尿,不应笼统考虑为糖尿病性多尿,应注意发生肾髓质坏死的可能。表现为长期多尿和夜尿的病例应与其他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病(包括肾髓质囊性病)、肾小管酸中毒、尿崩症等进行鉴别。
逆行或顺行肾盂造影是本病主要诊断手段。肾活检可帮助排除肾小球肾炎和其他间质性肾炎。在尿中找到坏死的肾可确诊RPN,在可疑病例应收集全部尿液,用滤纸或纱网过滤,寻找组织。
应对患者进行糖尿病、血管炎、尿路梗阻、酒精性肝病、镰状细胞血红蛋白病、静脉血栓等病因检查。对于以感染为病因的肾坏死患者,应进一步检查引起感染的原发病,如糖尿病、尿路梗阻等。
严重的肾盂肾炎,治疗效果不佳,肾功能进行性恶化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尤其是合并糖尿病、尿路梗阻以及有长期服用镇痛药病史的患者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