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肾内科
神经源性膀胱相关症状
  • 骶骨发育不良 骶骨发育不良、脊柱裂、脊膜膨出等畸形都是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诊断表现。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称为神经原性膀胱。
  • 逼尿肌无反射 逼尿肌无反射是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功能的其中一种类型。正常的排尿活动由脊髓反射中枢及交感、副交感、体神经共同参与,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称为神经原性膀胱。根据逼尿肌功能分为两类:①逼尿肌反射亢进;②逼尿肌无反射。 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一类由神经病变或损害引起的膀胱和(或)尿道的功能障碍性疾病,常同时伴有膀胱尿道功能的协调性失常。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产生复杂的排尿症状,排尿不畅或尿潴留是其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此诱发的泌尿系并发症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 上尿路结构和功能损害 正常的排尿活动由脊髓反射中枢及交感、副交感、体神经共同参与,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称为神经原性膀胱。根据逼尿肌功能分为两类:①逼尿肌反射亢进;②逼尿肌无反射。 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是一类由神经病变或损害引起的膀胱和(或)尿道的功能障碍性疾病,常同时伴有膀胱尿道功能的协调性失常。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产生复杂的排尿症状,排尿不畅或尿潴留是其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此诱发的泌尿系并发症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 膀胱功能障碍 控制排尿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之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
  • 肾后性肾衰 此病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肾脏固有细胞受损后,释放一系列致肾毒性炎性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最终促使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在肾脏组织内积聚与堆积,调节排毒功能进行性下降,肌酐、尿素氮、尿酸等毒素在体内异常堆积。
  • 排尿前后膀胱区痛 排尿前后膀胱区痛是膀胱炎的常见症状。膀胱炎是一种常见的尿路感染性疾病,约占尿路感染总数的50%~70%。因细菌感染而引起。其致病菌多数为大肠杆菌。通常多发生于女性,因为女性的尿道比男性的尿道短,又接近肛门,大肠杆菌易侵人。膀胱炎最典型的症状是即尿频、尿急、尿痛甚至有急迫性尿失禁,可以有血尿和脓尿。
  • 前列腺肥大 前列腺肥大症,为男性膀胱颈部梗阻重要病变之一。就其病理言之,叫做前列腺增生(Prostatic Hypertrophy)更为适当。但习惯上前列腺肥大之名较为流行,故仍沿用此名。另外有良性前列腺肥大之名,意示和前列腺恶性肿瘤相区别。看来不致造成混淆,故亦省略。前列腺肥大症为老年男性常见疾病,在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生活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平均寿命不断延长,发病数必然逐渐增加。前列腺肥大症虽系良性病变,但由于在泌尿系所造成之梗阻,影响排尿,直接威胁肾脏功能,对患者的健康与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且前列腺肥大常需手术治疗,而老年人多伴有高血压,血管硬化,心肺功能不全等情况,确实给病人带来沉重负担。就世界各国民族的发病情况而言,则有所不同,黄种人发病率低于白种人,白种人与黑种人大致相同,且发病年龄较黄种人提前十年,40岁以上即可发病,且随年龄而递增;病例中40~49岁者占10%、50~59岁占20%。
  • 尿失禁与遗尿 尿失禁与遗尿是指同时出现尿失禁和遗尿这两种症状。尿失禁(incontinence of urine)是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遗尿包括两种情况,一则指遗尿病,即俗称的尿床;二则指遗尿症,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无神经系统或泌尿生殖系统器质性疾病,夜间睡眠无意识地排尿。婴儿不能控制排尿应视为正常现象。遗尿可分为夜间遗尿及白天遗尿,以夜间遗尿为多。
  • 尿频 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次数明显增多称尿频。尿频是一种症状,并非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可引起小便次数增多,但无疼痛,又称小便频数。尿频的原因较多,包括神经精神因素,病后体虚,寄生虫病等。对尿频患儿需除外尿路感染、外阴或阴茎局部炎症等。 中医认为小便频数主要由于小儿体质虚弱,肾气不固,膀胱约束无能,其化不宣所致。此外过于疲劳,脾肺二脏俱虚,上虚不能制下,土虚不能制水,膀胱气花无力,而发生小便频数。因此尿频多为虚症,需要调养,多吃富含植物有机活性碱的食品,少吃肉类,多吃蔬菜。
  • 遗尿 遗尿症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无神经系统或泌尿生殖系统器质性疾病,夜间睡眠无意识地排尿。婴儿不能控制排尿应视为正常现象。遗尿可分为夜间遗尿及白天遗尿,以夜间遗尿为多。
  • 排尿困难及尿潴留 排尿困难系指排尿时须增加腹压才能排出,病情严重时膀胱内有尿而不能排出称尿潴留。排尿困难可分功能性和阻塞性两大类。
  • 尿失禁 尿失禁(incontinence of urine)是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 尿频伴尿急和尿痛 尿频、尿急、尿痛是膀胱、尿道受刺激励的症状,称膀胱刺激症状,或称尿路刺激症状。正常人日平均排尿次数为4~6次,夜排尿次数0~2次。超过上述次数称尿频。尿急是指尿意一来,立刻排尿。尿痛,是指排尿的当时,尿道及会阴区疼痛或烧灼感。
显示全部症状

神经源性膀胱早期症状有哪些?

1.逼尿肌反射亢进的症状是由无抑制性收缩所引起,主要为尿频、尿急及急迫性尿失禁,部分病人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或遗尿。
2.逼尿肌无反射的患者在排尿时膀胱颈部不能张开或张开不充分,常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潴留、充盈性尿失禁等症状。
3.除排尿症状外,可伴有便秘、大便失禁、会感觉减退或丧失、肢体瘫痪等症状。
体格检查:①括约肌张力试验:括约肌松弛,表示脊髓中枢不活动或活动降低。括约肌收缩过强,表示脊髓中枢反射亢进。②反射试验:刺激周围皮肤,如收缩表示脊髓活动存在。③球海绵体肌反射试验:刺激头或,引起括约肌收缩,表示脊髓活动存在。
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诊断主要包括3大方面: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如病变的性质、部位、程度、范围等;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诊断,如功能障碍的类型、程度、上尿路状况、泌尿系统并发症等;其他相关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的诊断。
一、排尿功能障碍是否为神经病变所引起
1.病史 ①排尿功能障碍伴排便功能紊乱(如便秘、大便失禁等)者,有神经病变的经原性膀胱的可能。②注意有无外伤、手术、糖尿病、脊髓灰质炎等病史或药物应用史。③注意有无尿意、膀胱膨胀等感觉的减退或丧失,如膀胱的感觉有明显减退或增丧失,即可确诊为神经原性膀胱。
2.检查 ①当有会感觉减退,括约肌张力减退或增强时就可确诊为神经原性膀胱,但缺乏这些体征也不能排除神经原性膀胱的可能。②注意有无脊柱裂、脊膜膨出、骶骨发育不良等畸形。③有残余尿,但无下尿路机械性梗阻。④电刺激脊髓反射试验,此法主要试验膀胱和尿道的脊髓反射弧神经是否完整(即下运动神经元有无病变)以及自大脑皮质至神经核(脊髓中枢)的神经元有无病变(上运动神经元有无病变)。因此,这个试验即可诊断是滞为神经原性膀胱,又可区分下运动神经元病变(逼尿肌无反射)和上运动神经元病变(逼尿肌反射亢进)。
二、鉴别两种神经原性膀胱的方法
1.在测量膀胱内压时,观察是否有无抑制性收缩;必要地采用站立位测压、咳嗽、牵拉导尿管等激发方法。如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即属逼尿肌反射亢进一类。否则,属逼尿肌无反射一类。
本试验是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①膀胱有炎症、结石、肿瘤及下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时,非神经原性膀胱病人也可出现无抑制性收缩。②逼尿肌反射亢进病人在仰卧位测压时,部分病人需激发发才出现无抑制性收缩。
2.冰水试验 用F16导尿管排空膀胱后,快速注入60ml14℃冰水。如系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在数秒钟内,冰水(如连同导尿管)从尿道中被喷射而出;逼尿肌反射膀胱,冰水自导尿管缓慢汉出。
3.括约肌张力 括约肌松弛者属逼尿肌无反射一类。
4.尿道闭合压力图 最大尿道闭合压力正常或高于正常者属逼尿肌反射亢进,最大尿道闭合压力低于正常者属逼尿肌无反射。
5.尿道阻力测定 正常尿道阻力为10.6kPa(80mmHg)。逼尿肌无反射者尿道低于正常。
以上各项检查中,观察是否有无抑制性收缩比较准确,其他几乎检查,错误机会较多。错误的原因可能为“混合”病变一类(Bors分类)神经原性膀胱,即逼尿肌的神经病变与尿道外括约肌的神经病变不属于同一水平。
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除依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外,神经电生理检查已成为很重要的内容。
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诊断除了根据病史、体征和其他常规检查外,尿动力学检查在诊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但可显示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各种表现,还可揭示出障碍的发病机制,为病因分析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神经源性膀胱相关文章
神经源性膀胱常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