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肾内科

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

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相关症状
  • 蛋白尿 正常肾小球滤液中含少量小分子蛋白质,含量 20mg/100ml。通过肾小管再吸收,最后残留在尿液中蛋白质甚少,不超过70~100 mg/24h。用普通尿常规检查测不出,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普通尿常规检查即可测出,称蛋白尿。
  •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原因多因素包括下列表现的临床综合征:①大量蛋白尿(成人24h尿蛋白定量>3.5 g,儿童>50 mg/kg.d)。②低蛋白血症(血清清蛋白<30g/L,儿童<25g/L)③高脂血症(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质蛋白、磷脂等)可一项增高或全部增高。④水肿可轻可重,一般较重.甚至浆膜腔积液。⑤脂肪尿,尿中出现游离脂肪呈椭圆形脂肪小体,脂肪营型。①和②两项备条件,其余为参考条件/临床上号称三高一低。
  • 角膜混浊 角膜是无血管结构的透明组织。透明是角膜组织的最大特征,是担负其生理功能的基本要素。一旦因外伤或有害因素影响,使其透明度丧失发生混浊,就会引起视力障碍。
  • 贫血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内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的病理状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0亿人不同程度贫血,每年因患贫血引致各类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上千万。中国患贫血的人口概率高于西方国家,在患贫血的人群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老人和儿童高于中青年,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显示全部症状

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早期症状有哪些?

本病系家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贫血、角膜混浊和肾病综合征三联征。世界各地报道的所有病例其临床表现都及其类似。
1.肾脏表现 遗传性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家族中肾损害普遍。多数患者在早年出现非肾病范围的蛋白尿(0.5~1.5g/24h),主要由白蛋白和少量的α1-和α2球蛋白构成。尿液检查可完全正常或发现少量的红细胞管型、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在31~49岁,蛋白尿严重程度增加,常常表现为症状明显的肾病。许多患者常被误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脏病变常伴有高血压和肾功能迅速丧失,在终末期肾脏病时尤为明显。
2.肾外表现 轻微贫血普遍可见,并以靶形、异形和网状红细胞增多为特征。红细胞生存能力降低,渗透脆性降低。血中间接胆红素浓度的轻微增高支持轻度溶血的存在。红细胞损害是由于红细胞膜脂质和脂蛋白成分紊乱,包括非酯化胆固醇增多、乙酰胆碱酯酶减少、鞘磷脂减少、胆固醇磷脂比率增加。
所有患者幼年即出现角膜混浊。类脂弓状物和灰色点状物覆盖在角膜基质上,这可能是细胞外脂质包涵体的表现。视觉敏感度多数不受损害。少数患者视网膜动脉扩张,可见视网膜出血。本病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硬化加速,粥瘤中酯化胆固醇比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正常的动脉硬化患者要少。
临床出现贫血、角膜混浊和肾病综合征三联征,提示本病诊断。但需与肝脏疾病尤其是肝硬化伴发肾病相鉴别。多种病因可导致肝病患者发生各种各样的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肾炎,其基底膜和系膜基质中也可见到细胞外脂质膜包绕颗粒,但往往位于电子致密沉积物附近,与本病患者相比数量少且分布局限。其他的鉴别要点包括有无肝病病史、有无家族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要仔细观察肾组织免疫荧光和光镜特点。肝硬化并发肾病时,肾活检多会发现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肾小球沉积,IgA常在系膜或毛细血管壁沉积,可有系膜细胞增多,血管丛增大,毛细血管壁可呈现双层轮廓,可见上皮下“钉突”形成,泡沫细胞少见。此外,临床上还可发现肝病并发肾病的其他特点。

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相关文章
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缺乏常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