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欲异常 食物摄取受下丘脑的两个中枢调节,即腹外侧的“摄食中枢”和腹内侧的“饱食中枢”,后者在进食之后产生饱的感觉,可抑制前者的活动。脑肠肽胆囊收缩素(CCK)似乎有饱食作用,可能参与摄食行为调节。食欲异常,包括食欲缺乏、食欲亢进、食欲反常,可由消化系统疾病引起,也可由消化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疾病或饮食中枢疾患所致。
- 紫绀 紫绀又称发绀(cyanosis),人是指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血中含有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格高铁血红蛋白和硫化血红蛋白等人使皮肤和部膜呈现紫蓝色的一种临床表现。发绀可以出现在全身皮肤和我膜,但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血循环末梢,如口唇。舌、口腔级膜、鼻尖、颊部、耳垂、甲床等处较易观察到。有时黄疽、水肿或异常色素沉着可以掩盖发绀的存在。良好的自然光线是早期发现发绀的必要条件。
- 眩晕 眩晕是主观症状,是一种运动纪觉或运动错觉。是患者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患者感到外界环境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或摇晃,是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引起。与头晕不同,一般来说头晕并无外界环境或自身旋转的运动觉,即患者主诉的头重脚轻、头脑不清楚等。
- 收缩压下降 收缩压就是当人的心脏收缩时,动脉内的压力最高,此时内壁的压力称为收缩压,亦称高压。高原低血压症以收缩压降低为主,女性较男性发生率高。其发生机制不清,可能因缺氧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引起心动过缓和外周阻力降低。也有学者认为,缺氧通过某些生理活动性物质的作用,使小动脉平滑肌张力降低和毛细血管开放增多有关。其结果是心排血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和收缩压下降,舒张压下降不如收缩压明显。
- 气息异常 人呼出的气息无特殊气味。异常的气息往往来自食物、吸烟者、饮酒都等,如果呼出恶臭气息或有某种特殊气息,在临床见于口腔、呼吸道、消化道及一些内脏疾病时,具有重要意义。
- 杵状指(趾) 指(趾)末端软组织增厚似鼓格状膨大,呈拱形隆起,甲纵脊和横脊高度弯曲,表面呈玻璃状,称为杵状指(acropachy.clubbing finger)。亦称褪状指。健康人手指末节侧面指甲与甲周皮肤的角度为160度随着林状指的发生,此角度可逐渐变大至180度及以上。按压指甲根部,可有明显的弹性感,并可有压痛。不同疾病出现的种状指,指端色泽也不尽相同。发组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林状指,指端常紫黑,甲弧显红褐色,甲床毛细血管增多,指端血流增加。肺脏疾患者林状指指端干燥不光滑,呈黄白色,血管增生不显著。作状指(趾)是内科某些疾病的较常见症状。
- 疲劳 疲劳又称疲乏,是主观上一种疲乏无力的不适感觉。疲劳不是特异症状,很多疾病都可引起疲劳,很少有患病后更觉浑身是劲的情况,不同疾病引起不同程度的疲劳,有些疾病表现更明显,有时可作为就诊的首发症状。
- 呼吸异常 人呼吸频率成人为16~20次/min,与心脏搏动次数的比例为1:4。安静时呼吸的洪都拉斯气量平均为500ml(300~700ml),每分钟通气量约8~10l。呼吸异常是指呼吸的频率,节律概念人度的改变。当患者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患者有力呼吸,呼吸肌和辅助呼吸肌均参与呼吸运动,通气增加,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都发生改变,称为呼吸困难。是本节讨论重点。
- 睡眠节律紊乱 睡眠节律紊乱是由生理节律紊乱性睡眠障碍和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等疾病引起的睡眠的规律紊乱。生理节律紊乱性睡眠障碍:持续或反复受扰导致睡眠过多或失眠,这是由于患者24小时睡眠一觉醒节律模式与他(她)所处的环境所要求的节律不妥。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指睡眠-觉醒节律与所要求的不符,导致对睡眠质量的持续不满状况,病人对此有忧虑或恐惧心理,并引起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本症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如果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是某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症状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另诊断为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 运动耐力降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ILD)以活动后气短、运动耐力下降为突出的临床表现〔1,2〕,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 食欲下降 食物摄取受下丘脑的两个中枢调节,即腹外侧的“摄食中枢”和腹内侧的“饱食中枢” ,后者在进食之后产生饱的感觉,可抑制前者的活动,脑肠肽胆囊收缩素(CCK)似乎有饱食作用,可能参与摄食行为调节,引起食欲下降,可由消化系统疾病引起,也可由消化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疾病或饮食中枢疾患所致。
- 头晕 头晕英文是dizziness, 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也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为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等的感觉。
-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涉及到各个科室,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多见,其病因十分复杂。发病率高,人群中几乎90%的人一生中都有头痛发作,有人称头痛是仅次于感冒的常见病,其实头痛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头痛一般是指前面在眉毛以上,后面枕下部以上即头颅上半部这一范围的疼痛。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早期症状有哪些?
1.症状 本病常见于长期居住在海拔3500m以上高原。Hultgren描述了1例典型Monge病的临床表现:患者43岁,英国工程师,他在秘鲁莫罗科查(4500m)工作1年后开始头痛,头晕,食欲减退,疲乏,失眠,工作能力及效率明显降低。体检血压及心率正常,面颊及口唇严重发绀。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和分裂;血细胞比容72%,白细胞计数正常;心电图右室肥厚,胸部X线肺动脉段凸出,右心室中度扩大;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52mmHg,舒张压26mmHg,平均压40mmHg,右心房压7mmHg。他离开秘鲁回英国后症状逐渐消失,肺动脉压恢复正常。本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头晕,感觉异常,记忆力减退,睡眠紊乱包括失眠或嗜睡,食欲不振,运动耐力降低等。
2.体征 由于显著的红细胞增多和低氧血症,病人的面部、口唇、鼻尖、耳朵、手指(趾)显著发绀,甚至呈暗红或黑色。个别人可有杵状指。血压正常或较低,舒张压轻度增高,脉压变小。心率轻度增快,但一般不超过100次/min。右胸骨缘心尖搏动增强。检眼镜见动脉迂曲,静脉扩张。肺动脉第二音亢进或分裂,肺动脉瓣区和/或心尖区闻及Ⅱ-Ⅲ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重者出现尿少、肝脏肿大、面部及下肢水肿等。
1.在海拔3500m以上发病,于久住高原的平原移居者和少数高原世居者亦可发生。临床症状以头痛,头晕,疲乏无力,感觉异常,失眠或嗜睡,发绀等。
2.血红蛋白>200g/L,血细胞比容>65%和红细胞数>6.5×1012/L。
3.有显著的肺动脉高压和极度右室肥厚征象,包括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室流出道>33mm,右室舒张末期内径>23mm;胸部X线,右下动脉干横径>17mm,右肺下动脉干横径与气管横内径比值>1.10;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平均压>25mmHg。
4.排除其他慢性心肺疾病。
5.转至低海拔地区病情逐渐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