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颅压综合征 高颅压综合征是神经科常见的综合征,指颅腔内的压力即脑内压力增高,一般颅内压力常用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压力来表示。临床上以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为其主要特征。正常颅内是指正常人在水平卧位时经腰池穿刺所测得的压力:正常成人为0.78-1.76kPa(80-180mmH2O),儿童为 0.49-0.98kPa(50-100mmH2O)。如果压力超过1.96 kPa(200mmH2O)时,一般认为颅内压增高。
-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涉及到各个科室,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多见,其病因十分复杂。发病率高,人群中几乎90%的人一生中都有头痛发作,有人称头痛是仅次于感冒的常见病,其实头痛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头痛一般是指前面在眉毛以上,后面枕下部以上即头颅上半部这一范围的疼痛。
- 谵妄 谵妄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是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表现有定向力障碍,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及自身认识障碍,并产生大量的幻觉、错觉。幻觉以幻视多见,内容多为生动、逼真而鲜明的形象,如看到昆虫、猛兽、鬼神、战争场面等。
- 中枢性发热 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
- 瘫痪 瘫痪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肌肉活动能力的降低或丧失。
- 对光反应消失 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的改变。当用手电筒照射瞳孔时,其变化很小,而移去光源后瞳孔增大不明显,此种情况称为瞳孔对光反应迟钝。当瞳孔对光反射毫无反应时,称为对光反应消失。
- 昏迷 昏迷是由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而造成的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最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表现。临床上将昏迷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 1、浅昏迷 随意运动丧失,仅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缘),有躲避反应和痛苦表情,但不能回答问题或执行简单的命令。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腱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可同时伴有谵妄与躁动。 2、深昏迷 自发性动作完全消失、肌肉松弛、对外界刺激均无任何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及腱反射均消失,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即各种反应和反射都消失。病理征继续存在或消失,可有生命体征的改变。昏迷是病情危重的标志,应积极寻找病因,并应积极处理。
- 脑功能不全 人脑(brain)由数以亿计的神经细胞和1014以上的突触组成,具有极为复杂精细的结构和功能。脑是调控各系统、器官功能的中枢,参与学习、记忆、综合分析、意识等高级神经活动。脑功能异常对人的精神、情感、行为、意识以及几乎所有的脏器功能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脑功能不全是指由于某些病因所导致的大脑功能不能完全地发挥出来,或者说不能使机体实行正常的意识情绪活动,从而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 恶心与呕吐 恶心与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也可单独出现。表现上腹部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缓、血压降低等发走神经兴奋症状。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呕吐可将有害物质从胃排出,人而起保护作用,但持久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技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及营养不良,时甚至发生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伤山(MallmpWiess综合征)并发症。
- 基底节出血 壳核和丘脑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两个最常见部位。典型可见三偏体征(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偏盲等),大量出血可出现意识障碍,也可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卧,出现血性CSF,直接穿破皮质者不常见。
- 感觉障碍 感觉是各个感受器对机体内各种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觉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
- 偏盲 偏盲:医学术语,指视野的某一部分缺损而言,因视路病变所引起的偏盲,常有助于神经病变的定位诊断。如视交叉部受到肿瘤压迫时,常造成典型的双颞侧偏盲。某些眼科疾病也可引起偏盲型视野缺损,如晚期青光眼的鼻侧视野缺损,视网膜血管阻塞时的偏盲型视野缺损,视网膜部分脱离时相对方向的视野缺损等。
- 运动性失语 运动性失语(Broca失语)以口语表达障碍为突出特点,听理解相对较好,伴有复述、命名、书写障碍。病变主要累及优势半球Broca区(额下回后部)。 无构音肌瘫痪,但言语表达能力丧失或仅能说出个别单字,复述和书写也同样困难。神经系统检查大多有不同程度右侧肢体偏瘫。可出现左手的意向运动性失用。感觉障碍少见,如存在且重则提示深部结构受损。病灶部位大多在优势半球额叶Broca区—额下回后部额盖,Brodmann4区。
- 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系指人们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发生障碍,或人们赖以感知环境的精神活动发生障碍的一种状态。
分水岭区脑梗死早期症状有哪些?
1.主要临床表现 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临床症状和体征较为复杂,发病时血压偏低者多见。一般表现可有:意识障碍、言语障碍、运动性失语、经皮质运动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偏盲、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抽搐、智能障碍、精神障碍、性格改变和锥体束征阳性等。
因部位不同各有定位特点,主要取决于损害的部位和程度。但大脑皮质分水岭脑梗死往往没有任何症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①多在睡眠中起病或血压控制太低;②急性发病,意识障碍无或较轻,可有精神、性格改变或锥体外系症状;③“三偏征”不全,表现为“二偏征”或“一偏征”;④多表现为轻偏瘫或下肢单瘫,上肢远端肌力受损轻;⑤有经皮质运动性失语或构音障碍;⑥有血液流变学异常。
2.临床类型 一般根据供血区域不同,可分为4型,即前分水岭脑梗死、后分水岭脑梗死、皮质下分水岭脑梗死和基底核分水岭脑梗死。
(1)前分水岭脑梗死:即皮质前型,是指梗死带位于大脑前动脉、中动脉之间的表浅区域,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舌面瘫少见。半数伴有感觉异常。病变在优势半球者伴皮质运动性失语和智能障碍为主,非优势半球病变常有情感障碍。
(2)后分水岭脑梗死:即皮质后型,是指梗死带位于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之间的表浅层,常表现为偏盲,伴黄斑回避现象。此外,常见皮质性感觉障碍,偏瘫较轻或无,优势半球受累表现为皮质型感觉性失语,偶见失用症,近半数可有情绪淡漠,也可有经皮质感觉性失语-情感淡漠-单纯失语。非优势半球病变可出现对侧空间忽视和病感缺失。
(3)皮质下分水岭脑梗死:即皮质下上型,是指梗死位于大脑中动脉深浅支之间,多影响侧脑室旁及基底核区的白质,基底核区的纤维走行较集中,此处梗死常出现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优势半球病变常有言语障碍。
(4)基底核分水岭脑梗死:即幕下的脑分水岭区梗死,是基底核区各组动脉血管之间的缺血梗死,以小脑分水岭梗死多见。临床上常有单纯偏身运动及感觉障碍,亦可见单纯中枢性面瘫。各型之间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时并无明显特征性,诊断需依靠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
3.国内隋邦森等将其分为以下类型 这种分型可能对于脑CT扫描和脑MRI检查更为方便。
(1)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的边缘区,梗死位于大脑凸面上矢状窦旁,称为前分水岭梗死。
(2)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皮质边缘区,梗死位于侧脑室体后端的扇形区,称为后上分水岭梗死。
(3)大脑前、中、后动脉共同供血的顶、颞、枕叶三角区,梗死位于侧脑室三角部外缘,称为后下分水岭梗死。
(4)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与深穿支交界的弯曲地带,称为皮质下分水岭梗死。
(5)小脑主要动脉末端的边缘区称为幕下性分水岭脑梗死。
根据脑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病因,患者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冠心病或糖尿病等促使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或有心脏病史等,突然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如言语障碍、运动性失语、经皮质运动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偏盲、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抽搐、智能障碍、精神障碍、性格改变和锥体束征阳性。甚至意识障碍等,应考虑有脑血管病的可能,脑CT扫描和脑MRI检查是必要的主要诊断方法。
对于分水岭脑梗死应注意寻找病因,如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流成像(MRA)、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和血流变学等项检查,以便明确病因,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