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皮肤性病科 >> 皮肤病
色汗症相关症状
  • 汗出如油 证名。汗出粘滞如油。又称粘汗。《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一云油汗,即粘汗也。”详汗出如油条。汗出如珠如油如雨,这是一个危险的汗症,类似于脱症。
  • 绝汗 绝汗,证名。又称脱汗。真气将败绝时出的汗,为病危时阴阳离决的见症之一。《素问•诊要经终论》:“绝汗乃出,出则死矣。”《灵枢•经脉》:“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常见以下几种类型:气绝者,汗出如珠,着身不流;气散者,汗出如油,喘促不休;虚极则冷汗不止。
  • 汗腺分泌体味 人有两种汗腺,一种是遍布全身的外分泌汗腺,另一种是丛生于腋窝和腹股沟周围的顶泌汗腺,而顶泌汗腺是体味的最主要的制造者,但真正制造麻烦的并非是这种汗腺的分泌物。医学研究表明,汗腺的分泌物本身是无味的,只有当它们附着于皮肤并且和细菌起了一定的化学反应之后,才会散发出味道。如果对细菌的活动听之任之,细菌会以泌离的油脂为食,随着油脂的分解,便会散发出令人不快的味道。而男性由于分泌额外的睾酮,因此会比女性产生更多导致体味的油脂,而男性有时会不如女性那样注意个人卫生,所以会容易产生体味。
  • 婴儿睡觉出汗 汗,是由汗腺分泌和,出汗是人体皮肤调节体温的重要功能。汗腺分泌汗液的多少与汗腺发育情况、机体自主神经兴奋性的高低有关。小儿由于处在生长发育地迅速时期,代谢最旺盛,又活泼好动,出汗常常比成人多,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晚间在入睡时,因为交感神经仍处于兴奋状态,常常会有出汗,进入深睡阶段后,交感神经受抑制,后半夜出汗量逐渐减少,这也是正常生理现象。
  • 臭汗 臭汗症(bromhidrosis)是指带有臭味的汗而言,有全身性臭汗症与局部性臭汗症两种,后者以腋臭和足臭为常见。
  • 出汗异常 出汗是人体的体温调节方式。当我们觉得热的时候,或者在做运动的过程中,出汗可以通过汗液的蒸发帮助机体把体温降低到正常水平。但是,汗出得异常也不是件好事。
  • 睡觉后全身大汗淋漓 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
  • 虚汗 由于体虚或患有某种疾病而引起的不正常的出汗现象,如休克、昏厥、结核病等都有出虚汗的症状。 盗汗、虚汗多是由于体质虚弱所致,往往由于身体无太大的不适而被许多家长忽视。其实儿童盗汗、虚汗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常出虚汗极易导致脱水、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微量元素丧失等等。轻的常觉头晕、身软、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睡眠不宁、身体消瘦;重者肌肉抽搐、心慌气短、记忆力下降、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可见,小孩出汗过多绝不可掉以轻心,应当及时治疗。
  • 冷汗淋漓 冷汗,指因紧张、惊惧或疾病等导致汗出而自觉有冷感。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所致,也可因受惊吓引起。
  • 色汗 色汗症(chromhidrosis)是很少见的疾病,为大汗腺分泌的着色汗液,常由产生色素的细菌引起。小汗腺极少排出色汗,偶然食入某种药物或染料也可引起色汗。中医文献中亦有黄汗、汗血记载。如《诸病源候论》黄汗候记载:“黄汗之为病,身体洪肿,发热,汗出而渴,壮如风水,汗染衣,正黄如蘖汁”。
  • 压力和体位性多汗 压力和体位性多汗是指体位改变和侧卧位时一侧身体受压所产生的出汗反应。是多汗症的一种表现。 多汗症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汗腺过多分泌的一种疾病。交感神经支配全身的出汗。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通过控制出汗散热来调节人体的体温。但是多汗症病人的出汗和面部潮红完全失去了正常的控制。多汗和面部潮红使患者每日处在无奈、焦躁或恐慌之中。
显示全部症状

色汗症早期症状有哪些?

1.多见面部(不是正常大汗腺分布区域,而是异位大汗腺存在的地方),其次为腋窝、脐部及外。
2.汗液的颜色不等,以黄色最多见,腋窝黄色汗常合并腋臭。大汗腺分泌的颜色还有蓝色或绿色,如注射亚甲蓝可呈青色汗液,碘化物可使汗液呈淡红色,内服氯法齐明(氯苯吩嗪)可使汗液呈红色。其次还可见褐色、黑色、紫色、棕色,亦有伴发血色者称为血汗(hematohidrois)。蓝汗、绿汗可见于从事制铜业的工人。
3.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呈持续性或间断性出现,情绪激动如恐惧、愤怒、焦虑常促发或加重。
根据临床症状可诊断。
中医病机及辨证:中医认为多有脾胃湿热,汗出兼感邪毒,致腠理毛孔汗渍变色所致。

色汗症相关文章
色汗症常用药品
  • 屏风生脉胶囊

    益气,扶阳,固表。用于气短心悸,表虚自汗,乏力眩晕,易感风邪。

  • 黄芪精

    补血养气,固本止汗。用于气虚血亏,表虚自汗,四肢乏力,精神不足或久病衰弱,脾胃不壮。

  • 清身饮颗粒

    阴清热,益气敛汗。用于功能性低热及体虚盗汗等症。

  • 平溃散

    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理气。主治由脾胃湿热所致的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反流性食道炎,属脾虚湿热证。

  • 川百止痒洗剂

    疏风止痒,燥湿解毒。适用于风邪外来,湿毒内蕴,腠理失和所致的皮肤、阴部瘙痒症。

  • 香砂平胃丸

    健脾,燥湿。用于胃脘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