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菌病由人体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 感染可区分为: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性感染。
- 神经症性反应 患者有精神活动能力降低,常有焦虑和烦恼,或为各种躯体不适感所苦,体格检查不能发现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作为其临床症状的基础;自知力大都良好,无持久的精神病性症状;通常不会把自己的病态体验与客观现实相混淆,即患者现实检验能力末受损害;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可为他人理解和接受;常迫切要求治疗。起病多与素质、人格特征或精神应激有关;病程多迁延或呈发作性。病程不足3月或仪有一次短暂发作者称神经症性反应。
- 血尿伴蛋白尿 肾性血尿是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临床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或血尿伴蛋白尿。如果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病情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最终导致尿毒症。
- 胃肠道症状 胃肠道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是由于组织胺和炎症介质释放而导致的。偶尔肿瘤性肥大细胞也可直接浸润胃肠道。
- 腹痛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
- 肝肿大 肝肿大可由许多疾病引起,是临床上一个重要体征。正常肝脏大小为长径25 cm x上下径 15 cm x前后径 16 cm。国人成年男性的肝平均重1342 g,女性 1234 s,约占体重 l乃0,胎儿和新生儿的肝相对地较成人大,约占体重1/20。正常肝上界与隐穹窿一致,在右侧腋中线起于第7肋,至右锁骨中线平第5肋,再向左至前正中线后越过胸骨体与剑突交界处,至左锁骨中线稍内侧平第5肋间隙,肝的下界与肝前缘一致,在右侧腋中线起自第11肋,沿右侧肋弓下缘至第9肋软骨尖处,离开胸弓,斜向左上方达剑突之下,在前正中线超出剑突以下约3cm.肝的位置与性别、年龄、体型有关,可随呼吸、内脏活动及体位的不同而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站立位及吸气时下降,仰卧位和呼气时上升,在平静呼吸时升降之差约3 cm,5岁以下儿童、多饮水、饭后、晚间、运动后、高原生活2个月以上的人,在肋缘下 l-2 cm,肝脏常可被触及,边缘锐利,质较,无压痛。有时助下触到的肝脏不是由于肝肿大,而是由于肝位置下移,此可见于经产妇女腹壁松弛者、歌唱或演奏者横隔运动过分发达。肺气肿、有胸腔大量积液、腋下脓肿者。有时胆囊肿大、横结肠肿瘤、胰腺囊肿、胃癌、右肾下垂、右肾积水、右肾囊肿、嗜铬细胞瘤等也可被误认为肝肿大,但呼吸移动度不如肝脏大,边缘不如肝脏清晰,故应结合病史、肝脏的位置、形态、质地。呼吸移动度、有否压痛及其他检查结果来确定病理性肝肿大。
- 黄疸 黄疸是指皮肤、巩膜与勤膜因胆红素沉着所致的黄染。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其中一分钟胆红素(既直接胆红素)低于3.4 umol/L时,当总胆红素浓度在34umol/L,临床即出现黄值。血清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看不到黄疸时,称为隐性黄疸。观察黄疸应在天然光线下进行,须与服用大量阿的平、胡萝卜素等所致的皮肤黄染相区别,尚须与球结膜下脂肪积聚相区别。 阿的平黄染多累及身体暴露的皮肤,有文献报道,此种黄染呈向心性分布,愈近角膜而愈深,其时血清胆红素不增高。胡萝卜素所致黄染,是因为胡萝卜素为黄色,许多新鲜的瓜果和蔬菜如胡萝卜南瓜、柑桔、木瓜等含量甚多,当进食过多时,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肝功能不全时,被吸收的胡萝卜素在肝内转化为维生素A的过程发生障碍,易致循留而引起胡萝卜素血症,出现黄染;黄染多累及手掌、足底和皮脂腺丰富的前额及鼻等处皮肤。其鉴别方法甚易,取被检查者血清 2ml,加入 95%或无水酒精8 ml及石油醚振荡 10min,静置,使酒精与石油醚分离,如为胡萝卜素血症,则石油醚层呈黄色;若为胆红素,则黄色仍存留于酒精层内。球结膜下脂肪沉聚,通常见于老年人,黄染在内毗较为明显,细致观察可见球结膜凹凸不平,皮肤无黄染,血清胆红素不高。
真菌性食物中毒早期症状有哪些?
目前对真菌中毒还处于研究阶段,了解很不够,已知一种真菌可有几种毒素,而不同种真菌又可有相同毒素,所以真菌性食物中毒时往往出现相似的症状。一般来说,急性真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短,先有胃肠道症状,如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厌食、偶有腹泻等(镰刀霉菌中毒较突出)。以后依各种真菌毒素的不同作用,发生肝、肾、神经、血液等系统的损害,出现相应症状,如肝脏肿大、压痛,肝功异常,出现黄疸(常见于黄曲霉菌及岛青霉菌中毒),蛋白尿,血尿,甚至尿少、尿闭等(纯绿青霉菌中毒易发生)。有些真菌(如黑色葡萄穗状霉菌、岛青霉菌)毒素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血小板减少发生出血。有些真菌(如棒曲霉菌、米曲霉菌)中毒易发生神经系症状,而有头晕、头痛、迟钝、躁动、运动失调,甚至惊厥、昏迷、麻痹等。患者多死于肝、肾功能衰竭或中枢神经麻痹,病死率可高达40%~70%。慢性真菌性食物中毒除引起肝、肾功能及血液细胞损害外,有些种真菌可以引起癌症。
曾经报道几种真菌性食物中毒如下:
1、黄曲霉毒素中毒 主要是黄曲霉菌,还有一些其他曲霉菌和青霉菌含黄曲霉毒素,这些真菌主要寄生于花生、玉米、大米、小麦等谷物及油料,急性中毒主要产生肝、肾损害,食欲低下,黄疸,1周左右死亡。慢性中毒动物试验可致成肝癌、肾癌。
2、黄变米中毒 主要见于大米,也可发生在小麦和玉米,特点是米变黄色,由青霉菌(毒青霉、桔青霉、岛青霉等菌)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神经麻痹、呼吸障碍、惊厥等症状,可因呼吸麻痹死亡。慢性中毒发生溶血性贫血,并可致癌。
3、灰变米中毒 米外观为灰褐色,是由半裸镰刀霉菌引起。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
4、赤霉毒素中毒 小麦变红色,急性中毒潜伏期10分钟~36小时,有恶心、呕吐、眩晕等,症状消失亦快。
5、霉变苕渣粉中毒 由黄曲霉菌、桔青霉菌、黑曲霉菌、毛曲霉菌引起,表现为恶心、吐、不思食,面潮红,皮肤出血点,低热,腹胀、不泻,头昏,无力,反射消失等症状。最后瞳孔散大,心率减慢,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6、臭米面中毒 发生在我国东北各省(霉玉米粉中毒发生在我国西北),目前认为可能是有毒真菌(镰刀霉菌和青霉菌属)污染所致,中毒症状是:吐、泻、腹痛、头晕、头痛、精神不振,吐物多为咖啡色,粪便为粘液或血便,病后2~3日出现肝大、黄疸和蛋白尿,重者狂躁,抽搐,昏迷,黄疸加重,全身出血,血压下降,肝、肾功能衰竭而死。
7、霉玉米中毒 为镰刀霉菌及青霉菌属引起,主要见胃肠道症状。
8、食物中毒白细胞缺乏症 首见于苏联,由镰刀霉菌引起,表现恶心、呕吐,呼吸加快,重者痉挛或心衰死亡,轻者经3~8天静止期后进入恶化期,白细胞下降,中性粒细胞减少,出现消化道溃疡和出血。
9、黑色葡萄穗状霉菌中毒 中毒后先有流涎、粘膜充血,而后进入静止期,白细胞下降,再后体温上升,见腹泻、脱水、粘膜坏死和出血。重症很快出现神经系症状,可于72小时内死亡。
10、霉变甘蔗中毒 检出病原主要为串珠镰刀霉菌和节菱孢霉菌,其所产生的毒素可以刺激胃肠道粘膜,损害颅脑神经。潜伏期15分钟~7小时,多数在食后2~5小时内发病。首发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汗,继而出现头痛、头晕、狂躁、惊厥、昏迷、谵妄、失语等。主要体征有眼球震颤、双眼向上凝视、颈抵抗、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无异常。急性期后少数患儿留有后遗症,以椎体外系神经损害为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