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烧 发烧(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 剧痒 痒觉,又称瘙痒,是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感觉,属于皮肤粘膜的一种特殊感觉,其机制尚不清,一般认为痒觉与痛觉关系密切,可能是由同一神经传导。瘙痒是皮肤性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可轻可重,时间上可为持续性、阵发行或间断性,范围上可为局限性或泛发性,常见于荨麻疹、慢性单纯性苔藓、湿疹、疥疮。瘙痒程度不尽相同,有的瘙痒可以忍受,有的则自觉剧痒。
- 疱疹 疱疹为局限性空腔含液体高起皮面的皮肤损害,为常见皮肤病症状之一。本节只论述水疱损害,脓疱损害请见第五节。水疱直径一般小于1cm,超过1cm者为大疱。疱壁松弛易破者为松弛性水戒,疱壁紧张者称为紧张性水疱。发生在表皮以内的癌称为表皮内癌,发生在表皮基底膜、基底细胞及其以下的癌称为表皮下疱。可以出现水疱的疾病涉及到皮肤病和系统性疾病,病因复杂,某些疾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多数疾病是以水疱为主要临床表现,而有些则是在疾病的严重阶段或某个特殊类型或偶尔出现水疱,本节将依次在病因分类中列出。
- 丘疹 丘疹(papule)为一限局性隆起皮肤表面的实质性损害。视诊可看到,触诊可触及丘状损害,一般范围较小其直径通常在1cm以内。若丘疹扩大或丘疹互相融合成扁平隆起呈片状则称为斑块。丘疹多为圆形、类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丘疹的顶部可以是尖的呈锥形,圆的呈半球形,扁平形或中间凹陷如脐窝。颜色可以是红色如银屑病、紫红色植扁平苔薛黄色(黄色瘤)白色(萎缩性硬化性苔舞)褐色(色素病)等。丘疹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或毛囊、汗腺的部位。存在时间可长可短,数目可多可少,可柔软或坚硬,表面光滑或粗糙,可呈乳头状或表面覆以鳞屑。可散在分布,群集分布,可局限性或全身性或对称性。自觉症状轻重不同,如症痒等或无任何自觉症状。若损害介于丘疹与斑疹之间表面扁平稍隆起则称为斑丘疹。丘疹顶端上有水疮或脓疤则称为丘疤疹或脓疮丘疹。
柯萨奇病毒疹早期症状有哪些?
柯萨奇病毒疹(coxsackie virus eruption)是由柯萨奇病毒(COX)所致。它是1948年由美国柯萨奇村暴发脊髓灰质炎而命名。柯萨奇病毒分A、B两组,A组主要使新生鼠产生骨骼肌损害;B组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及内脏损害。与皮肤病有关的常见损害有以下几种。
1.柯萨奇A组病毒疹
(1)柯萨奇A9:是COX病毒中最易分离的一种。常在夏季流行,引起红斑、斑丘疹、风团、水疱、紫癜等。初发于面颈部,渐扩延至躯干、四肢、掌跖,皮损约1~2周消退,可伴发疱疹性咽峡炎,局部淋巴结肿大,可有短期发热,有时可发生脑膜炎、肺炎。病人的咽喉分泌物、脑脊液、粪、血中可分离出该病毒。
(2)柯萨奇A4:有发热、厌食、流涎、咽炎、鼻炎等前驱症状,在面颈、躯干及全身(臀部除外)出现麻疹样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红斑,1~4天消退,亦有报道有5~10mm直径的淡黄色不透明水疱,1~2周消退。
2.柯萨奇B组病毒疹,COX B1,3,5多见。
(1)柯萨奇B1:发热时出现多种皮疹,包括风疹样、玫瑰糠疹样、水疱样如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峡炎,儿童多见。
(2)柯萨奇B3:发热时出现斑丘疹、水疱和瘀斑,伴头痛、腹泻、肌痛、肝脾肿大,常在夏季流行,只见于儿童。
(3)柯萨奇B5:主要引起脑炎、心肌炎、心包炎、腹膜炎、肝炎、睾丸炎、疱疹性咽峡炎,偶见皮疹,热退后出皮疹,多为斑丘疹,从面颈扩至躯干四肢,掌跖不受累。皮疹消退后不留痕迹。多见于18个月以下的婴儿。从咽喉分泌物、脑脊液中可分离出该病毒。
除根据临床表现外,可采取脑脊液、心包液、胸腔积液、疱液、血液作病毒分离,亦可做活检标本、咽拭子、直肠拭子、粪便等进行细胞培养,但消化道培养分离的病毒只可作为诊断参考。亦可以乳鼠接种分离鉴定病毒,由于血清型较多,存在一定困难。早期和恢复期分别进行血清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效价在4倍以上或疾病早期检测到特异性IgM抗体,则有诊断意义。
1.流行病学资料 夏秋季流行,小儿居多,一家中多人发病等有参考意义。有近期内本地区流行的资料在诊断上尤有价值。
2.临床特征 一些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如口腔内疱疹、胸痛或肌痛、心肌炎、脑膜炎、特殊皮疹等对协助诊断均有价值。白细胞总数正常、双峰热等也有一定参考意义。当新生儿有任何流行性的严重疾病,以及新生儿突然发生心肺功能严重障碍时,均应考虑柯萨奇病毒感染的可能。在夏秋季遇原因不明的发热和(或)皮疹,特别当患者为婴幼儿时,也应怀疑柯萨奇病毒感染。
3.确诊依据 因健康人群的肠道内常有此类病毒,如仅在患者的粪便或肛拭中分离出柯萨奇病毒时,不能凭此而即下结论,宜以下列几点为确诊依据:
(1)从患者的各种体液或分泌物如脑脊液、血液、疱浆液、胸腔积液等,或尸检脏器如心、脑、肝、脾等中分离出病毒。
(2)用双份血清作中和试验(或其他血清学检查),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
(3)在患者中的病毒分离率远高于未接触患者的正常对照组。
(4)无其他已知病原体能引起此类综合征,而从患者的咽洗液、咽拭、粪便、肛拭等之中却能重复分离到同一病毒,并从周围接触者中也检出相同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