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欲减退 食欲减退是指由多种功能性障碍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不想进食或进食量显著减少。
- 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证名。以不思食,食而不易消化为主症。《明医指掌》:“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或吐,或泻,或胀满,或吞酸,或嗳气,或恶心,用治中汤。脾不和,不喜食而食不消者,枳缩二陈汤、枳术丸;胃不和者,平胃散。”
- 胃内有异物 简介(概述):胃内异物(foreign body in stomach)分为外源性、内源性以及在胃内形成的异物即胃石症。吞入的异物中有20%~30%在食管内受阻而滞留。80%以上的胃内异物可自行排出胃腔,自肠道从大便中排出体外,很少引起不适或只有轻微的上腹部隐痛、胀满、恶心等症状。
- 急性胃痛 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 急性胃痛就是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病人感觉胃部剧痛,同是伴随打嗝、胀气、恶心、呕吐、腹泻、胸闷等病症。
- 胃痉挛 胃痉挛gastrospasm就是胃部肌肉抽搐。
- 胃肠道功能不好 胃肠道功能紊乱,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精神因素为本病发生的主要诱因,如情绪紧张、焦虑、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烦恼、意外不幸等,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进而引起胃肠道的功能障碍。
- 胃黏膜充血水肿 胃黏膜充血水肿是因为胆汁、胰液和肠内碱性液体向胃内反流引起。
- 阳虚胃痛 胃隐隐作痛,绵绵不休;空腹的时候疼痛加重,稍微吃些东西就会缓解;吃热的或者按压胃部都会感觉症状缓解,吃冷食则症状加剧;精神倦怠、手足冰凉,患者往往形容消瘦,四肢无力
- 心胃的奇怪感觉 是一种胃烷、心口部位的症状,虞搏《医学正传》谓:“夫嘈杂之为证也,似飢不飢,似痛不痛,而有懊侬不自宁之状者是也。其证或兼嗳气,或兼痞满,或兼恶心,渐至胃烷作痛……。”其痛往往得食即止。胃中烦热闷乱,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又称为心嘈。
- 胃火 中医学名词。指胃热炽盛化火的病变。胃火炽盛,可延足阳明胃经上炎。
- 胃肠感冒 胃肠感冒是指胃肠的不舒服。造成胃肠不适的原因众多,包括细菌、病毒的感染,环境不适应,对饮食过敏,药物反应以及头部伤害(脑震荡)等。
- 胃阴虚 胃阴虚是指由于胃阴不足或亏虚,胃失濡润、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 胃肠道症状 胃肠道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是由于组织胺和炎症介质释放而导致的。偶尔肿瘤性肥大细胞也可直接浸润胃肠道。
- 腰腹酸沉 腰腹酸沉是脾胃虚寒的一种常见症状,同脾阳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 胃脘不适 胃痛,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 腹胀嗳腐 症状名。以呼出暖气为主要特征。嗳气兼有腐臭味。胃内带食腐的气味从口中排出,多见于消化不良。
- 胃肠气胀 胃肠气胀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不通畅或梗阻,胃肠道的气体不能随胃肠蠕动排出体外面积聚于胃肠道内称胃肠气胀。胃肠气胀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器质性的。如肠道易激综合征、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使胃肠道气胀为功能性气胀。幽门梗阻、肠梗阻引起者多为器质性气胀。常和便秘同时存在。
- 上腹弥漫性压痛 胃结块症,体检约有1/3患者在上腹可触及肿块,有上腹弥漫性压痛。胃结块症是小儿在空腹时食入大量柿子、黑枣,而使其所含果胶和鞣酸与胃酸凝固,在胃内形成结块。临床以餐后上腹疼痛不适,胃部可触及活动的肿块为特征。若治疗不当,可导致胃肠梗阻、溃疡等。
- 胃糜烂 简介(概述):胃糜烂是胃病的一种。
- 腹痛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
胃病早期症状有哪些?
胃炎的症状可以很轻也可以很重,最常见的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
一、胃炎
1.急性胃炎:临床可分为单纯性、糜烂性、腐蚀性和化脓性,以单纯性最为常见。
急性化脓性胃炎由化脓菌引起,以胃壁黏膜下层病变为主的急性感染性胃部疾患。常以急腹症形式发病。
急性糜烂性胃炎发病前有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酗酒以及烧伤、大手术、颅脑外伤、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应激状态病史。
急性单纯性胃炎:以感染或进食了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后所致的急性单纯性胃炎为多见。
急性腐蚀性胃炎:自服或误服强酸或强碱等腐蚀剂后引起胃黏膜发生变性、糜烂、溃疡或坏死性病变。
2.慢性胃炎:本病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上腹疼痛,疼痛多数无规律、腹胀、嗳气、反复出血等。多数患者可无症状。
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临床上,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尤以食后为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慢性糜烂性胃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及性别。起病往往较急且重,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出现呕血、黑便,休克,出血停止后常易复发。
二、消化性胃病:
1.功能性消化不良:排除了肝胃疾病的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
2.贲门失弛缓症: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
3.胆汁返流性胃炎:由于胆汁返流入胃所引起的上腹痛、呕吐胆汁、腹胀、体重减轻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
4.胃节律紊乱综合征:系指胃蠕动节律紊乱或过快所致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的一组症候群。
5.胃潴留:凡呕吐出4~6小时以前摄入的食物,或空腹8小时以上,胃内残留量>200ml者,表示有胃潴留存在。
三、胃病急性发作:
1.急性胃粘膜病变:是以胃粘膜发生不同程度糜烂、浅溃疡和出血为特征的病变。
2.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出血是由于血管受到溃疡的侵蚀、破裂等所致。
3.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常见严重并发症,大多数患者有溃疡病史。
4.胃扭转:取决于其急慢性及扭转的范围和程度。急性胃扭转表现为上腹部或左胸部疼痛。慢性胃扭转病人常有非特异性症状如胃部不适等。
5.胃损伤:无全层破裂的胃壁损伤,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仅有上腹部的轻度疼痛,经临床观察后逐渐好转。
四、胃形状表面改变:
1.胃下垂:轻度胃下垂多无症状,中度以上者常出现胃肠动力差,消化不良的症状。
2.急性胃扩张:指短期内由于大量气体和液体积聚,胃和十二指肠上段的高度扩张而致的一种综合征
3.胃粘膜脱垂症:多见于30~60岁男性。轻症患者可无症状,或仅有腹胀、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
4.胃息肉: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5.胃溃疡:位于贲门至幽门之间的慢性溃疡,是一个多发病和常见病,在消化外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6.巨大肥厚性胃炎:巨大肥厚性胃炎是由于胃黏膜的过度增生而使胃壁广泛增厚,上腹部痛如溃疡,饭后可缓解。食欲减低,恶心常见。
五、胃畸形或是手术后遗症:
1.胃隔膜: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畸形。其发病率约为1/10万,约占消化道闭锁的1%。
2.胃憩室:指胃壁的局限性袋状扩张或囊样突出,大多数患者无症状。
3.双胃:临床上极为少见,约占整个消化道畸形的9%。
4.胃切除术后并发症:一般为胃出血、十二指肠残端破裂、梗阻、胃肠瘘等。
5.残窦综合征:BillrochⅡ式手术时,胃窦切除不全,残留胃窦所致的吻合口溃疡症候群。
6.胃内异物:分为外源性、内源性以及在胃内形成的异物即胃石症。
7.胃石症: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型。病程在6个月以内为急性,超过6个月为慢性,急性者多见。
六、中医胃病:
1.胃寒呕吐:胃寒呕吐,症见病程长,病情发展缓慢,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出物不消化,臭味不大等。
2.食瘕:间歇性反复发作性脘腹痞胀疼痛,以成年女性、瘦长体型或长期卧床者多见。
3.食滞胃脘主证:脘腹胀满、纳呆呃逆,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大便不畅,便下恶臭,舌苔厚腻,脉滑。
4.胃纳呆滞:胃的受纳功能障碍,胃口不好,常有饱滞之感,食欲下降,进食减少。
5.食积胃病: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
6.痞满: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
七、胃肿瘤:
1.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多见于胃窦部,尤其是胃小弯侧。未经治疗者平均寿命约为13个月。
2.胃良性肿瘤:很少见 ,通常不包括胃息肉症。可分为二类:息肉样腺瘤或腺瘤、间叶组织肿瘤。
八、其他常见的胃病:
1.药物性胃病:是药物引起胃的不良反应,约占药物性副作用的1/3。
2.门静脉高压性胃病:临床无特异症状,往往在胃镜检查时发现。重型PHG主要为上消化道出血。
3.电冰箱胃炎:在吃冷食后0.5~1小时后,上腹部阵阵绞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冷颤、精神疲惫,也可能吐血水。
4.胃结核:胃结核的临床表现很不一致,有些无症状或很轻微,有些类似慢性胃炎、胃癌、多数似溃疡病。
5.胃真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以似胃炎、胃溃疡或癌肿而难于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