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腹膜炎相关症状
- 腹泻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患者每日便2-3次或每2-3d一次。粪便的性状无异常也属正常范围。正常粪便一般成形,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 150-200 g,含水分50%-80%。腹泻是指粪便合未消化食物、脓血、摊液或脱落的薄膜。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3个月。 根据病程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程少于2个月者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适、便失禁等症状。
- 下腹局部疼痛 下腹部局部疼痛。多表现为有压痛点,压痛局限于一点。明确而固定的压痛点为腹部脏器病变的重要体征。如:消化性溃疡压痛点,在剑突下正中偏左或偏右处,球部后壁穿透性溃疡压痛点则在背部第6—10胸椎或其左右两旁;急性胰腺炎压痛点,在上腹中部或偏左处;胆囊病变的压痛点(胆囊点),位于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阑尾炎压痛点(阑尾点、McBurney点),位于右骸前上棘与脐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肾和尿路病变时,在第10肋前端(季肋点)、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处(上输尿管点)、两镕前上棘连线与通过耻骨结节之垂线的交点(中输尿管点)、脊柱外缘和第12后肋下缘交角处(肋脊点或称肋脊角)、第12后肋下缘与腰肌外缘交角处(助腰点或称肋腰角)等部位出现压痛。
- 女性小腹疼痛 妇产科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疼痛的急缓、性质、部位各异。小腹这片“区域”遍布神经末梢,这使大脑都很难区分清楚疼痛到底是来自生殖系统还是来自泌尿系统,或是肠道。我们在描述病情时通常会说,下腹有疼痛、刺痛的感觉。疼痛常常不是只身而来,还有其他伴生的症状能为我们提供线索。
- 全身衰竭 全身衰竭是指全身情况极度虚弱,营养状况极差出现极度消瘦、浮肿、低蛋白血症等且因患者机体抵抗力极低而并发褥疮、口腔霉菌感染或其他系统如泌尿系感染等。
- 腹痛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
- 神志不清 指神志昏蒙,时清时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
- 休克 休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个急症,系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下降,使全身各组织和重要器官灌注不足,从而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细胞受损及脏器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肢端发组、脉搏细速、尿量减少及神志迟钝、血压下降等。 休克的特征为微循环障碍,临床上各科均可遇到。不论其病因如何,导致休克的根本因素为有效血容量锐减,最终使组织缺血、缺氧,细胞代谢异常,造成细胞死亡。因而,早期诊断休克,及时处理,同时积极查找病因,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烦躁不安 患者自觉烦闷急燥, 心神不定。
- 高热寒战 寒战大多发生在急性发热性疾病之前。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原,作用于机体引起发热时,病人全身发冷、起鸡皮疙瘩和颤抖,即肌肉不自主活动,此称为恶寒战栗,简称寒战。 寒战是高热的先声,寒战期间,体温已有升高,在发热不太高的前期,有时病人仅有全身发冷感,而无战栗,称为发冷。
- 发热伴寒战 发热伴寒战指由于疾病导致机体病理性体温升高并伴有寒战的症状
- 下腹疼痛 下腹疼痛,指的是因盆腔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引起的下腹疼痛。是妇科不孕不育病人常见的主诉症状之一。下腹疼痛其痛觉都沿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各生殖器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不同。会阴、外阴、阴道下段对疼痛十分敏感,而阴道上段则相对的不敏感。子宫颈也相对的不敏感,而扩张宫颈可致盆腔深处强烈的痛。子宫体比峡部不敏感,当子宫内容物压迫宫颈内口的神经末梢时,子宫收缩时特别痛。卵巢对很多刺激不敏感p但对双合诊检查时的挤压动作很敏感,卵巢实质较快地膨胀时,会引起疼痛。输卵管对切、碾、压和碰触动作,均很敏感。
- 寒战 具有肌肉收缩和痉挛性发抖,冷得全身发抖(如发烧前的寒冷) ,又称寒颤。
- 发烧 发烧(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盆腔腹膜炎早期症状有哪些?
临床表现
由于急性盆腔腹膜炎很少原发,故发病前多有急性盆腔器官炎症的病史。
1.发热。病人高热、寒战,体温可达40℃或以上。
2.疼痛。剧烈痉挛样下腹部疼痛,为持续性。排尿、大便时疼痛,时有腹泻或便秘。
3.精神状况。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烦躁不安,全身衰竭,甚至神志不清、谵妄、昏迷等。
4.严重患者可出现休克、血压下降、面色灰白、舌干、出冷汗等,以后发生虚脱、心力衰竭、肺水肿等。
慢性期则可触及生殖器官与大网膜、肠管粘成表面不平、大小不等的包块,压痛、固定。
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不难作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