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相关症状
- 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 对有颅内病变的患者比如说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受损,会发生一侧腹壁反射减弱或者消失。
- 结节 结节损在较斑疹,丘疹损害大且深,多向下侵入真皮深层,重者可达皮下组织。表面呈半圆形降起较光滑。炎症性结节表面发红,痛并有角痛,直径大小为0.5~5cm。晚期常有破溃,如晚期梅毒结节性皮损,皮肤结核结节均契溃结疤。结节的组织病理改变较深多在真皮深层,并可侵犯皮下脂肪层,故可伴脂膜类及血管类改变。鸸有皮真皮浅层病理改变轻微,此点斑疹、丘疹病理改变多在表皮及真皮浅层有所不同。结节根据其病因不同,可为限局性,发病不对称,数目少;也可为系统性,对称性发病,数目也较少或稀疏。结节性皮肤病一般急性全身症状较轻,起病缓,病程相对较长,如皮肤结核,梅毒、结节性红斑慢性迁延性。因此在临床上与斑疹、丘疹性皮肤疾病有所不同。结节分为炎症性及非炎症性两种。
- 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正常人约有500-600个淋巴结。淋巴结按其位置可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临床实际工作中所检查的淋巴结主要是浅表淋巴结。深部淋巴结肿大早期多无表现,需经过一些特殊检果,如淋巴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才能发现。正常淋巴结直径多在0.2~0.5㎝,常呈组群分布,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边,除颌下、腹股沟、腋下等处偶能触及1~2个外,一般不易触及。由于炎症或肿瘤等原因时可触及淋巴结肿大。每一组群淋巴结收集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液。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判断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有重要临订意义。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早期症状有哪些?
1.局限型 可单个皮损、皮下肉芽肿或单个骨损害,无发热、贫血或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慢性病程,可无症状或反复发作,可自愈。
2.播散型 即在皮肤、淋巴结、骨、肠及腹腔脏器播散发病,此型可急性进展致死,波及肝、脾,甚至全身,尤其是骨骼,颅骨病变可类似多发骨髓瘤,掌和趾骨病变可如结节病,腹股沟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可甚著,有如副球孢子菌病。患者可有发热、消瘦、乏力及严重贫血等,皮肤及血中可找到本菌,白细胞数常无改变。
主要依据真菌学检查。
1.直接镜检 取皮损、脓液、骨损害、窦道或活检材料时,常可找到许多菌体。KOH涂片可见12~15μm直径的厚壁酵母细胞,细胞内可见脂肪小滴,少数情况亦可见宽底出芽,有如皮炎芽生菌,故应培养鉴别。
2.真菌培养 取材培养于含抗生素的沙堡琼脂上,25℃,生长缓慢,有时要4~6周才开始生长,逐渐形成白色至棕色绒毛状菌落,有如荚膜组织胞浆菌。镜检亦可见到小分生孢子及带棘刺的大分生孢子。当传种至血琼脂37℃培养时,很快即转成酵母相,常为小的酵母型,有时可见12~15μm直径的厚壁细胞。当转成这种大的杜波型酵母细胞,则小的荚膜型细胞就不能再被发现。
3.生化反应 本菌尿素试验阴性,在24~96h内即可液化明胶,而荚膜型组浆菌则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