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吐血沫 口吐血沫,胃、食道出血经口吐出,多挟有食物残渣。《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金匮要略》称之为“吐血”。后世有很多医家,从有无声音伴随来区分为“呕血”与“吐血”。实际上,两者是相同的,胃及食道之血,不会自行流出,必伴有呕吐动作才能吐出。因此,《医碥》亦认为:“吐血即呕血,旧为无声曰吐,有声曰呕,不必”。
- 脉象细数 脉象细数指病人的脉搏变窄变细而且速率加快,属于阴虚内热的症候,治疗用滋阴清热法。
- 劳力性晕厥 劳力性晕厥提示心脏流出道梗阻,主要由于主动脉瓣狭窄。这种晕厥反映了由于劳力时不能增加心排血量,周围血管同时发生扩张而引起的脑缺血。长时间的晕厥可引起癫痫发作。低血容量和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可使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病人流出道梗阻加重,可能突然发生晕厥。晕厥常发生在运动后即刻,其原因为静脉回流减少,左房压降低及心室充盈减少。心律失常可能也是起作用的因素。心脏瓣膜置换后功能异常也可能是原因。劳力性晕厥还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流出道梗阻(如肺栓塞所致的肺血管阻塞或肺动脉高压),以及由于左心室顺应性下降引起的左心室充盈不足或心包填塞,或静脉回流受阻(如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或三尖瓣狭窄,心内粘液瘤)所致。粘液瘤可引起体位性晕厥,原因是带蒂的左房粘液瘤阻塞了二尖瓣开口。咳嗽,排尿均可引起静脉回流减少而引起晕厥,晕厥也可发生在做 Valsalva动作时,胸腔内压力增加限制静脉回流,使心排血量减少,全身性动脉压下降。
- 甲皱毛细血管袢数减少 甲皱毛细血管袢数减少是由于感染性休克引起的!严重感染特别是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常可引起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亦称脓毒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sepsis syndrome)伴休克。
- 昏迷 昏迷是由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而造成的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最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表现。临床上将昏迷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 1、浅昏迷 随意运动丧失,仅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缘),有躲避反应和痛苦表情,但不能回答问题或执行简单的命令。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腱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可同时伴有谵妄与躁动。 2、深昏迷 自发性动作完全消失、肌肉松弛、对外界刺激均无任何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及腱反射均消失,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即各种反应和反射都消失。病理征继续存在或消失,可有生命体征的改变。昏迷是病情危重的标志,应积极寻找病因,并应积极处理。
- 红细胞压积偏高 红细胞压积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当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值增高时,红细胞压积也会有相应的增加。红细胞压积偏高是病人休克后检查血常规发现的。
- 猝死 猝死指平时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 其特点有三,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 心律失常 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变叫心律失常,这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表现之一。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任何不适,偶于查体时被发现,严重的可以危及患者生命。
- 呼吸异常 人呼吸频率成人为16~20次/min,与心脏搏动次数的比例为1:4。安静时呼吸的洪都拉斯气量平均为500ml(300~700ml),每分钟通气量约8~10l。呼吸异常是指呼吸的频率,节律概念人度的改变。当患者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患者有力呼吸,呼吸肌和辅助呼吸肌均参与呼吸运动,通气增加,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都发生改变,称为呼吸困难。是本节讨论重点。
- 皮肤苍白 皮肤苍白:人的皮肤颜色深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肤色不仅和血液里血红蛋白数量有关,而且与皮肤厚度、皮肤色素含量等也有密切关系。此外,环境因素也对肤色有很大影响,皮肤颜色苍白不一定是贫血引起的。与皮肤苍白相关的疾病列表 :泌尿道感染 、感染性休克 、钩虫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
- 心脏功能突然失代偿 当心脏病变不断加重,心功能减退超过其代偿功能时,则出现心功能失代偿.
- 心脏震颤心脏震颤是指用手掌根部触及到的一种细微的颤动,酷似猫的喘息,故也称为“猫喘”,是器质性心脏病的特征之一。不论在什么部位发现震颤,均表示该部位有严重的狭窄或动静脉分流,正常的心脏是不会出现震颤的。所以震颤的出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多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狭窄时。
- 垂体危象 垂体危象与垂体卒中,临床上统称为垂体危象。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缺乏,机体应激能力下降,在感染、呕吐、腹泻、脱水、寒冷、饥饿等情况下及应用安眠药或麻醉剂而诱发危象。垂体肿瘤突发瘤内出血、梗塞、坏死,致瘤体膨大,引起的急性神经内分泌病变称垂体卒中。
- 肢端湿冷 有肺栓塞或者感染性休克的患者都有肢端湿冷这个表现——就是四肢湿冷。
- 感觉障碍 感觉是各个感受器对机体内各种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觉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
- 心悸 所谓心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慌,乃是由于人们主观感觉上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心悸可以由于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也可以在心脏活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后者系因人们对自己心脏活动特别敏感而致。健康人一般仅在剧烈运动、精神高度紧张或高度兴奋时才会感觉到心悸,属于正常情况,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心率过快、过慢以及有过早搏动时,患者的主要症状即为心民少数情况下,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过度焦虑的患者,虽然没有心律失常或器质性心脏病,但由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跳有力,患者也常以心摩而就诊。
- 伤口感染 伤口感染是病原微生物通过伤口侵入机体后,在体内生长、繁殖,致机体的正常功能、代谢、组织结构受到破坏,引起组织损伤性病变的病理反应。机体受到病原体侵袭后,能动员各种防御功能以消除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以恢复机体的相对稳定性。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是否能引起感染,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毒力和机体的抵抗力。
- 感染诱发昏迷 昏迷急性起病者常见于感染。这些感染性疾病包括:1病毒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脑膜脑炎、肠道病毒性脑炎、流行性出血热、脑炎型流行性感冒等;2立克次感染;3寄生虫感染:如脑型疟疾、急性脑型血吸虫病、弥漫性脑囊虫病等;4感染中毒性脑病:如中毒性肺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等;5螺旋体感染。
- 晕厥 晕厥是指突然发生的暂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多由躯体因素引起,也可继发于脑的血液循环障碍。其临床特点是急性起病、短暂意识丧失。患者常在晕厥发作前约一分钟出现前驱症状,表现为全身不适感、视力模糊、耳鸣、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无力,随之很快发生晕厥。晕厥发作时,随意运动和感觉丧失,有时呼吸暂停,心率减慢,甚至心脏停搏,此时难以触及桡动脉、颈动脉搏动。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瞳孔散大,光反射与角膜反射消失,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流涎、尿失禁等。一般持续2-3min,继之全部功能逐渐恢复。患者苏醒后可有短时间的意识混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有便意,甚至二便失禁,有极度疲劳、嗜睡,持续时间几分钟至半小时,发作后检查可以无阳性体征。
- 眩晕 眩晕是主观症状,是一种运动纪觉或运动错觉。是患者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患者感到外界环境或自身在旋转、移动或摇晃,是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引起。与头晕不同,一般来说头晕并无外界环境或自身旋转的运动觉,即患者主诉的头重脚轻、头脑不清楚等。
感染性休克早期症状有哪些?
休克为一严重、动态的病理过程。除少数病例外,最初反映往往是交感神经活动亢进的表现,低血压可能只在较晚时出现。早期认识交感神经活动兴奋的症状与体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制定相应治疗方案是抢救成败的关节。为此必然熟悉可反映微循环以及脏器组织功能状态的一些临床、血流动力学和实验室指标。
(一)临床表现
1、意识和精神状态(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血流量) 经初期的躁动后转为抑郁淡漠、甚至昏迷,表明神经细胞的反应性兴奋转抑制,病情由轻转重。原有脑动脉硬化或高血压患者,即使血压降至10.64/6.65kPa(80/50mmHg)左右时反应即可迟钝;而个别原体质良好者对缺氧的耐受性较高,但为时亦极短暂。
2、呼吸频率和幅度(反映是否存在酸碱平衡失调或肺和中枢神经功能不全) 详见“休克的代谢”改变、酸碱平衡失调和重要脏器功能不全。
3、皮肤色泽、温度和湿度(反映外周围血流灌注情况) 皮肤苍白、紫绀伴斑状收缩,微循环灌注不足。甲床毛细血管充盈情况亦可作为参考。如前胸或腹壁出现瘀点或瘀斑,提示有DIC可能。
4、颈静脉和外周静脉充勇情况 静脉萎陷提示血容量不足,充勇过度提示心功能不人或输液过多。
5、脉搏 在休克早期血压尚未下降之前,脉搏多已见细速、甚至摸不清。随着休克好转,脉搏强度往往较血压先恢复。
6、尿量(反映内脏灌流情况) 通常血压在10.6kPa(80mmHg)上下时,平均尿量为20~30ml/h,尿量>50ml/h,表示肾脏血液灌注已足。
7、甲皱微循环玫眼底检查 在低倍镜下观察甲皱毛细血管袢数、管径、长度、清晰度和显现规律,血色、血液流速、均匀度和连续性,红细胞聚集程度,血管舒缩状态和神清晰度等。休克时可见甲皱毛细血管袢数减少、管径细而缩短、显现呈断线状、充盈不良,血色变紫,血流迟缓失去均匀性,严重者有凝血。眼底检查可见小动脉痉挛、小静脉淤张、动静脉比例可由正常的2:3变为1:2或1:3,严重者有视网膜水肿。颅压增高者可见视水肿。
(二)血流动力学改变
1、动脉压与脉压 收缩压下降至10.64kPa(80mmHg)以下,原有高血压者下降20%以上,脉压<4kPa,并有组织低灌注表现者即可诊断为休克。低血压程度每与休克程度相关,但也有例外。
2、中心静脉压(CVP)和肺动脉楔压(PAWP) CVP正常为0.59~1.18kPa(6~12cmH2O),主要反映回心血量和右心室搏血功能,也可作为了解容量血管张力的参数,应结合血压加以判断。在心功能减损时,监测PAWP对指导输液防止肺水肿较CVP更为可靠。PAWP正常为1.06~1.6kPa(8~12mmHg),能较好地反映左心室搏血功能,PAWP升高提示肺淤血,>2.4kPa(18mmHg)时应限制输液。
(三)实验诊断
包括血象、病原学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血液生化检查、血清电解质测定、血清酶的测定、血液流变学有有关DIC的检查等等。
对易于并发休克的一些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通常表现为:尿量减少(<0.5ml/kg),至少1h以上,血压<12kPa(90mmHg)或姿位性低血压,血象示血小板和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不明原因的肝、肾功能损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