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肝综合征相关症状
- 浊气壅滞 壅滞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十二指肠远端阻塞,食糜通过不畅,致使十二指肠近端扩张,内容物壅积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特征有进食后喷射状呕吐,上腹近脐部疼痛,以及恶心、腹胀等。十二指肠壅滞症属中医的“呕吐”、“反胃”、“胃痛”、“腹痛”等范畴。
- 胃肠气胀 胃肠气胀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不通畅或梗阻,胃肠道的气体不能随胃肠蠕动排出体外面积聚于胃肠道内称胃肠气胀。胃肠气胀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器质性的。如肠道易激综合征、糖尿病引起的胃轻瘫使胃肠道气胀为功能性气胀。幽门梗阻、肠梗阻引起者多为器质性气胀。常和便秘同时存在。
- 脾肿大 脾肿大是重要的病理体征。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仰卧位或侧卧位能摸到脾脏边缘应认为脾脏肿大。在隔肌位置低或体瘦弱的人,特别是女性,偶也能摸到脾脏的边缘,但相当柔软,并无压痛,与病理性脾肿大不同。脾脏体积增大是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
- 肝糖异生增加 长期饥饿和过度疲劳者,饥饿感受到抑制而显著减轻。由于肝糖原明显减少,血糖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升糖素分泌增加,以致加强分解代谢,促进糖异生作用,以保证葡萄糖的供给,首先是大脑的需要。在整个饥饿进程中,人体的生理保护作用十分突出,即加强肌肉等次要部分的分解,保证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营养需要。
- 脾栓塞 脾静脉内血栓形成或脾静脉受外源性压迫而致管腔的部分或完全阻塞。脾静脉栓塞与慢性胰腺炎的关系密切,约有45%~65%的胰腺炎可引起发病。约21%~35%则常见于肿瘤的压迫。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是本病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非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的3大特征是:好的肝脏、坏的脾静脉和破裂的胃底曲张静脉。本病好发于中年人(尤其45~50岁)、男性居多。
- 肝功能受损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也是体内新陈代谢的中心站,同时肝脏也是最容易受伤的器官。因为进入人体的化学物质大都通过胃肠道门静脉或体循环进入肝脏进行转化,所以,肝脏最容易受到毒性物质损害,造成化学性肝损伤。肝功能受损是指某些致病因子,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导致肝的功能发生了变化,造成了肝不能发挥它的正常功能,使得它的功能发生了受损性的变化。
- 脉氧合不足 肝肺综合征是由原发性肝病引起的肺内血管扩张和动脉氧合不足所构成的三联征。
- 鼻子黄色或棕色 正常的鼻部皮肤颜色应和面部整体颜色相谐调,一些明显的颜色变化往往是病态的。鼻子黄色或棕色 常表示脾脏和肺脏发生了问题。 《灵枢.五色》篇记载:「五色决于明堂,明堂者,鼻也。」明堂位于面部正中,是中医望诊的准绳,故也称为面王。它集中了五脏的精气,其根部主心肺,周围候六腑,下部应生殖。因此,明堂及其四周的色泽,可以反映五脏六腑精气的变化,预报潜在的疾病。
- 气机不畅 气机不畅就是气不通的意思,气的概念按中医辨证来说还可以分好多种。气机不畅,郁而化热成毒."气为血帅",气机郁滞还可导致瘀血阻络.最后形成热毒与瘀血互结。由于胃、肝、脾、肺气机不畅,功能失调而出现的湿浊,水肿,痰饮,饮食积滞,瘀血阻滞等。
- 腹泻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患者每日便2-3次或每2-3d一次。粪便的性状无异常也属正常范围。正常粪便一般成形,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 150-200 g,含水分50%-80%。腹泻是指粪便合未消化食物、脓血、摊液或脱落的薄膜。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3个月。 根据病程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程少于2个月者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适、便失禁等症状。
脾-肝综合征早期症状有哪些?
患者多在35岁以下,发病大多隐袭,主要临床表现为脾脏明显(多为重度)肿大,贫血及/或门脉高压,而肝功能多良好,症状不多,可出现乏力、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厌食、恶心、腹泻等。也有突然发生胃肠道大出血者。偶见轻度黄疸及皮肤色素沉着,肝脏多为轻度肿大。
1.脾脏明显肿大。
2.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示有核细胞成熟受阻)及门脉高压症表现而肝功能受损多较轻。
3.需除外其他引起的大脾疾病,如肝炎后肝硬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黑热病、尼曼匹克综合征、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