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消化内科 >> 老年病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相关症状
  • 便秘伴腹部包块 便秘伴腹部包块,可能为结肠肿瘤、腹腔内肿瘤压迫结肠、肠结核、克罗恩病(Crohn病)或肿大的淋巴结等。肠结核为消化系统结核中最常见者。绝大多数继发于肠外结核病,特别是空洞型肺结核。据统计,25%~50%的肺结核病人可并发肠结核。肠结核的来源主要是食入性的,由于咽下含结核杆菌的痰液而引起,偶尔可以来自被结核杆菌污染的食物,亦可来源于血源性或腹腔、盆腔其他脏器结核的直接蔓延。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约为1.85:1。病理上分为溃疡型、增生型及混合型三型。
  • 幽门管溃疡 幽门管溃疡,病理生理与十二指肠溃疡(DU)相似,胃酸一般增多。幽门管溃疡常缺乏典型溃疡的周期性和节律性疼痛,餐后上腹痛多见,对抗酸药反应差,容易出现呕吐或幽门梗阻,穿孔或出血等并发症也较多。本病有反复发作倾向,与幽门管平滑肌收缩功能障碍、溃疡面不易愈合有关。幽门管位于胃远端,与十二指肠交界,长约2cm。幽门管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DU)相似,胃酸分泌较高。幽门管溃疡上腹痛的节律性不明显,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差,呕吐较多见,较易发生幽门梗阻、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
  • 消化性溃疡 一般将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总称为消化性溃疡,有时简称为溃疡。原本消化食物的胃酸(盐酸)和胃蛋白酶(酶的一种)却消化了自身的胃壁和十二指肠壁,从而损伤黏膜组织,这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胃溃疡好发于中老年人,十二指肠溃疡则以中青年人为主。男性患消化性溃疡的比例高于女性。近年来,随着强效抑制胃酸分泌的H2受体阻断剂和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的开发,消化性溃疡的死亡率已经逐年降低了。 和胃溃疡相比,患十二指肠溃疡的人更多,约为胃溃疡的3倍。近年来,城市中患十二指肠溃疡的人数有所增加。与食用谷物等含糖物质相比,食用肉类时的胃酸分泌会增加。当胃酸过多的状态长期持续,积存在十二指肠球部(十二指肠的入口处)时,就容易损害黏膜导致十二指肠溃疡。 容易产生溃疡的部位胃主要可分为胃体部(上2/3)和幽门部(下1/3)两个部分,胃溃疡大多发生在幽门窦胃角部附近。随着年龄增长,易发生溃疡的部位将逐渐移向胃体部上部的食管附近。十二指肠溃疡多半发生在靠近胃的十二指肠球部。
  • 小肠内的低pH 小肠液是由小肠粘膜中的小肠腺所分泌。呈弱碱性。成人每日分泌量约1~3L。小肠液边分泌边吸收,这种液体的交流为小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提供了媒介。 小肠液中除水和电解质外,还含有粘液、免疫蛋白和两种酶: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见前文)和小肠淀粉酶。过去认为小肠液中还含有其它各种消化酶,但现已证明,其它各种消化酶并非小肠腺的分泌物,而是存在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它们是分解多肽为氨基酸的几种肽酶以及分解双糖为单糖的几种单糖酶。当营养物质被吸收入上皮细胞内以后,这些消化酶继续对营养物质进行消化。随着绒毛顶端的上皮细胞脱落,这些消化酶则进入小肠液中。
  •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实际是所有胃部不适的总称,消化不良症状说明消化过程受到了某种原因的干扰。消化不良可以是偶然的,也可以是慢性持续的。
  • 溃疡穿孔或出血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如溃疡侵蚀力较强,穿透浆膜层而达游离腹腔即可致急性穿孔。如溃疡穿透与邻近器官组织枯连,则称为穿透性溃疡或溃疡慢性穿孔。后壁穿孔或穿孔较小而只引起局限性腹膜炎时,称亚急性穿孔。急性穿孔是消化性溃疡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因腹膜炎和败血症而死亡。症见脘腹隐痛、冷痛或胀闷胀痛,刺痛固定不移,痛处拒按或有呕血、黑便、眼周晦暗、舌紫,脉弦或迟涩。
  • 卓-艾综合征 卓-艾综合征又称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1995年由Zollinger和Ellison两人发现,综合征,以严重的消化性溃疡、高胃酸分泌及非β胰岛细胞瘤为临床特征。
  • 排气障碍 排气障碍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道不通畅或梗阻,胃肠道的气体不能随胃肠蠕动排出体外面积聚于胃肠道内称排气障碍。排气障碍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器质性的。
  • 胃重复畸形 简介(概述):胃重复畸形是胃肠道重复畸形的一种。
  • 下消化道少量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是指距十二指肠悬韧带50cm以下的肠段,包括空肠、回肠、结肠以及直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习惯上不包括痔、肛裂引起的出血在内,其临床表现以便血为主,轻者仅呈粪便潜血或黑粪,出血量大则排出鲜血便,重者出现休克。 临床表现:消化道大量出血出现头昏、心悸、恶心、口渴、黑朦或晕厥;皮肤由于血管收缩和血液灌注不足而呈灰白、湿冷;按压甲床后呈现苍白,且经久不见恢复。静脉充盈差,体表静脉往往瘪陷。病人感到疲乏无力,进一步可出现精神萎糜、烦躁不安,甚至反应迟钝、意识模糊。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出现呕血和黑粪。 下消化道大量出血急性大量出血多数表现为呕血;慢性小量出血则以粪便潜血阳性表现。 (一)引起出血和影响止血的因素 1、机械损伤 如异物对食道的损伤、药物片剂对屈张静脉的擦伤、剧烈呕吐引起食道贲门黏膜撕裂等。 2、胃酸或其他化学因素的作用 后者如摄入的酸碱腐蚀剂、酸碱性药物等。 3、黏膜保护和修复功能的减退 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类固醇激素、感染、应激等可使消化道黏膜的保护和修复功能受破坏。 4、血管破坏 炎症、溃疡、恶性肿瘤等可破坏动静脉血管,引起出血。 5、局部或全身的凝血障碍 胃液的酸性环境不利于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块形成,抗凝药物、全身性的出血性疾病或凝血障碍疾病则易引起消化道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 (二)出血后的病理生理改变 1、循环血容量减少 老年人多有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动脉硬化,不太严重的循环血容量减少即可引起这些重要器官明显的缺血表现,甚至加重原有基础病,引起一至多个重要器官的功能异常甚至衰竭,大量出血则更易导致周围讯含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2、血液蛋白分解产物吸收 含氮分解产物经肠道吸收可引起氮质学血症。以往认为血液分解产物吸收可引起“吸收热”,现认为消化道出血后的发热与循环学血容量减少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有关。 3、机体的代偿与修复 (1)循环系统:心率加快,周围循环阻力增加,以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2)内分泌系统:醛固酮和垂体后叶素分泌增加,减少水分丢失以维持血容量。 (3)造血系统:骨髓造血活跃,网织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逐渐恢复。
  • 嗳腐 证名。嗳气兼有腐臭味。胃内带食腐的气味从口中排出,多见于消化不良。
  • 反射性呕吐 周围性呕吐的一种类型。其特点为:有恶心先兆,吐后不感到轻松,胃虽已排空但仍干呕不止。见于腹腔器官的炎症(如阑尾炎、胆囊炎、胰腺炎、腹膜炎)、胆道蛔虫症、肠梗阻。
  • 腹痛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
  • 吞酸 吞酸,证名。胃内酸水上攻口腔、咽溢,不及吐出而下咽。又称咽酸。
  • 儿童期消化性溃疡 儿童时期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成人,可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 (1)婴儿型:婴儿型溃疡系急性溃疡,发生于新生儿和两岁以下的婴儿。发病原因未明。在新生儿时期,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这种溃疡或是迅速愈合,或是发生穿孔或出血而迅速致死。在新生儿时期以后至两岁以内的婴儿,溃疡的表现和新生儿者无大差别,主要表现为出血、梗阻或穿孔。 (2)继发型:此型溃疡的发生与一些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如脓毒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烧伤和皮质类固醇的应用有关。它还可发生于先天性幽门狭窄、肝脏疾病、心脏外科手术以后,此型溃疡在胃和十二指肠的发生频率相等,可见于任何年龄和性别的儿童。 (3)慢性型:此型溃疡主要发生于学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溃疡的表现愈与成年人相近。但在幼儿,疼痛比较弥散,多在脐周,与进食无关。时常出现呕吐,这可能是由于十二指肠较小,容易因水肿和痉挛而出现梗阻的缘故。至青少年才呈现典型的局限于上腹部的节律性疼痛。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较女孩多。此型溃疡的发病与成年人溃疡病的基本原因相同。 (4)并发于内分泌腺瘤的溃疡:此型溃疡发生于胃泌素瘤和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Ⅰ型,即Wermer综合征。
  • 消化道狭窄 引起消化道狭窄的原因有很多种,如炎性狭窄、术后吻合口狭窄、肿瘤性狭窄、发育异常、动力性障碍(贲门失迟缓症)及酸碱烧伤等。临床上以上消化道狭窄最为常见,因此常引起吞咽困难的症状,严重者不能进食。通过水囊、气囊、沙氏探条扩张或放置金属支架治疗,可使狭窄解除,进食困难缓解。
  • 胰腺纤维化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胰腺组织和功能的持续性、永久性损害。胰腺出现不同程度的腺泡萎缩、胰管变形、纤维化及钙化,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胰腺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或脂肪泻,消瘦及营养不良等胰腺功能不全的症候。典型慢性胰腺炎在我国较为少见,确诊较难。
  • 腹痛伴休克 腹痛伴休克指腹部疼痛并伴有休克症状,常见于急性腹腔内出血、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道炎症、绞窄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急性胰腺炎、腹腔脏器急性扭转、急性心肌梗塞、休克型肺炎。
  • 胃黏膜充血水肿 胃黏膜充血水肿是因为胆汁、胰液和肠内碱性液体向胃内反流引起。
  • 口吐血沫 口吐血沫,胃、食道出血经口吐出,多挟有食物残渣。《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金匮要略》称之为“吐血”。后世有很多医家,从有无声音伴随来区分为“呕血”与“吐血”。实际上,两者是相同的,胃及食道之血,不会自行流出,必伴有呕吐动作才能吐出。因此,《医碥》亦认为:“吐血即呕血,旧为无声曰吐,有声曰呕,不必”。
显示全部症状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早期症状有哪些?

1.症状 典型的消化性溃疡疼痛的特点:
(1)长期性:上腹疼痛长期反复发作,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
(2)周期性:上腹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为溃疡的特征之一,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
(3)节律性: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
(4)疼痛部位:十二指肠的疼痛多位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放,或在脐上方偏右处;胃溃疡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处,或在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疼痛范围约数厘米直径大小。
(5)疼痛性质: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一般较轻而能忍受,持续性剧痛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
(6)影响因素:疼痛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可因休息、进食、服制酸药、以手按压疼痛部位、呕吐等方法而减轻或缓解。
以上表现在青年人中多见而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症状多不典型,分析国内外统计资料,40%~50%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这可能与老年人胃酸分泌功能减退有关。
①无症状型:部分消化性溃疡患者可无任何临床表现,而因其他疾病作胃镜或X线钡餐检查时偶然被发现;或当发生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时,甚至于尸体解剖时始被发现。这类消化性溃疡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老年人尤为多见。
②亚临床型:有时病人仅有胃部不适、食欲减退,进食与服药后也不易缓解。即使有疼痛也多失去正常的节律,由于老年人胃溃疡位置较高,引起疼痛可放射到胸部或胸骨后,易误诊为心绞痛。无规律性较含糊的上腹隐痛不适、腹部饱胀、食欲不振、体重减轻、贫血、便潜血阳性等症状在老年溃疡病多见。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因并发症的出现而发生症状的改变。如果疼痛加剧而部位固定,放射至背部,不能被制酸剂缓解,常提示有后壁慢性穿孔;突然发生剧烈腹痛迅速延及全腹时应考虑有急性穿孔;有突然眩晕者说明可能并发出血。老年消化性溃疡病并发症也随年龄而有所增加,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且出血量往往较多,出血量与临床表现不一致。部分患者特别是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相关的溃疡可以毫无症状而突然发生出血。慢性出血而黑便不为患者注意时,容易延误诊断。穿孔是老年消化性溃疡第2位合并症,老年患者常常是仅有不明确的腹痛,因此严密的临床观察和腹部透视对可疑病例的确认十分重要。老年溃疡常常位于胃的近端,因此梗阻在老年消化性溃疡中不多见。如出现幽门梗阻应首先考虑胃癌的可能。
胃溃疡癌变至今仍是个争论的问题。一般估计,胃溃疡癌变的发生率不过2%~3%,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不引起癌变。在胃溃疡癌变的病例中,其实有一部分可能一开始就是溃疡性胃癌,而非溃疡癌变。但出现下列情况时,均应警惕胃溃疡癌变的可能性:①严格内科治疗4~6周,症状无好转者;②无并发症而仍疼痛且节律性消失,食欲减退、体重明显减轻者;③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并出现贫血者;④胃镜检查或X线检查不能排除恶变者应定期复查。
由于老年人的胃病症状常不典型,单纯靠临床症状有时很难区分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癌,所以对老年人除应作定期体检外,有上腹部不适、嗳气、腹胀、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者,都应做胃肠X线钡餐检查及纤维胃镜检查,以免延误诊治。
2.体征 发作时于剑突下有一固定而局限的压痛点,可伴随意性肌防御,缓解时无明显体征。
老年消化性溃疡的几种特殊类型:
(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所致溃疡:阿司匹林与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NSMD)对胃黏膜有损伤作用,这类药物所致的黏膜损伤穿过黏膜肌层称为NSAID溃疡。合并症常突然出现,10%~25%合并症为上消化道大出血,50%有出血性胃炎。老年人群因心、脑血管病变及关节病变比青年人使用更多的非甾体类消炎药,而他们的耐受性又比青年人差,因此老年人发生NSAID溃疡的危险性必然增加。国内1组资料表明,24例老年消化性溃疡中23.6%的病人有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史。国外1项对服用NSAID病人所作前瞻性研究表明,他们中间约25%将在12周内发生溃疡。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但尚无充分证据说明能减少溃疡发生的危险性。
(2)巨大型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的直径>3cm或十二指肠溃疡的直径>2cm,称为巨大性溃疡。巨大性胃溃疡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发病率高峰年龄为60~70岁,女性为70~80岁,有10%的患者无腹痛。临床表现看多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而此前多无腹痛症状,老年人此种表现更明显。
巨大十二指肠溃疡经常发生在60~70岁的男性,主要症状是难以忍受的上腹痛,常发散至背部。溃疡多发生在球后壁,容易发生狭窄和梗阻。X线钡餐检查时,溃疡常被误诊是十二指肠球腔或憩室,胃镜检查有助诊断。
(3)幽门管溃疡:好发于50~60岁间,少见。临床特点是:餐后很快发生疼痛,不易用制酸剂控制,早期出现呕吐,易并发幽门梗阻、出血和穿孔。内科治疗效果差,常需手术治疗。
(4)食管溃疡:其发生是食管和酸性胃液接触的结果。溃疡多发生于食管下段,多为单发,约10%为多发。溃疡大小不一。本病多发生于反流性食管炎和滑动性食管裂孔疝伴有胃-食管反流的病人。
食管溃疡多发生于30~70岁之间,约有2/3的病人在50岁以上。主要症状是胸骨下段后方或高位上腹部疼痛,常发生于进食或饮水时,卧位时加重。疼痛可放射至肩胛间区、左侧胸部,或向上放射至肩部和颈部。咽下困难亦较常见,是由于继发性食管痉挛或纤维化导致食管狭窄的结果。其他可以出现的症状是恶心、呕吐、嗳气和体重减轻。主要并发症是梗阻、出血和穿孔。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和内镜检查。
(5)应激性溃疡:应激性溃疡系指在严重烧伤、颅脑外伤、脑肿瘤、颅内神经外科手术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外伤和大手术、严重的急性或慢性内科疾病(如脓毒病、肺功能不全)等应激的情况下,在胃和十二指肠产生的急性溃疡。由于老年人中动脉硬化的广泛存在,其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而且老年人随机体免疫力的下降易导致重症感染,使临床上老年人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机会也明显增加。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两种原因:①应激时出现胃液分泌过多,从而导致黏膜的自身消化形成应激性溃疡。②严重而持久的应激导致的强烈的交感刺激和循环儿茶酚胺水平的增高,可使胃十二指肠黏膜下层的动静脉短路开放。因此,正常流经胃十二指肠黏膜毛细血管床的血液便分流至黏膜下层的动静脉短路而不再流经胃十二指肠黏膜。这样,在严重应激期间黏膜可以发生缺血,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最终造成严重的损伤。当黏膜缺血区域发生坏死时便形成应激性溃疡。此时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可以加速应激性溃疡的形成。导致胃十二指肠黏膜缺血性损伤的另一可能原因便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引起的胃黏膜血管内的急性血栓形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常常是败血症和烧伤的并发症。
应激性溃疡的主要表现是大出血,多发生在疾病的第2~15天,往往难以控制。这是因为应激性溃疡发生急剧,胃溃疡下面的血管未能形成血栓的缘故。此外,也可以发生穿孔。有时仅仅具有上腹痛。
应激性溃疡的诊断主要依靠急诊内镜检查,其特征是溃疡多发生于高位胃体,成多发性浅表性不规则的溃疡,直径在0.5~1.0cm,甚至更大。溃疡愈合后一般不留瘢痕。
1.胃溃疡诊断要点:
(1)空胃时上腹不适,可因进食、制酸剂或呕吐而缓解,但饭后又早期复发;体重常减轻。
(2)上腹压痛及随意性肌防御。
(3)贫血,便有潜血。
(4)X线或胃镜检查可见溃疡。
(5)胃液分析有酸。
2.十二指肠溃疡诊断要点
(1)饭后45~60min上腹不适或夜间疼痛,可因进食、制酸剂或呕吐而缓解。上腹有压痛和肌防护。
(2)慢性周期性症状。
(3)所有病例皆有胃酸,有些且分泌亢进。
(4)X线或经口内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可见畸形或溃疡“龛影”(“火山口”)。
由于老年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往往不典型的特点,确诊需要依靠内镜检查和X线和钡餐检查。内镜检查可确定溃疡的部位、形态、大小和数目,结合活检病理可鉴别良恶性溃疡。X线检查发现壁龛或龛影是诊断的惟一依据,其他征象作为参考。胃液分析有助于诊断。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相关文章
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常用药品
  • 丁缓

    治疗消化性溃疡,急性应激性溃疡和出血性胃炎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卓-艾氏综合症;预防侵袭性应激反应(各种大手术,如:脑血管障碍、头部外伤、多脏器衰竭、大面积烧伤等)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 西咪替丁片

    组胺H2受体阻滞药。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感(烧心)、反酸;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及卓-艾(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 西咪替丁片

    组胺H2受体阻滞药。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感(烧心)、反酸;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及卓-艾(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 西咪替丁片

    组胺H2受体阻滞药。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感(烧心)、反酸;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及卓-艾(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 西咪替丁片

    组胺H2受体阻滞药。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感(烧心)、反酸;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及卓-艾(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

  • 西咪替丁片

    组胺H2受体阻滞药。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胃灼热感(烧心)、反酸;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及卓-艾(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