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消化内科 >> 外科 >> 肛肠外科
肿瘤性息肉相关症状
  • 息肉 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多余肿物,现代医学通常把生长在人体粘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息是多出、盈余之意,《说文解字》记载“息,寄肉也。”《黄帝内经 ·玉篇》说“瘤,息肉也。” 息肉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不过那些生长在皮下的囊肿、脂肪中的脂肪瘤、肌肉内的肌瘤等,也可引起体表的隆起,但不属息肉范畴。
  • 贫血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内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的病理状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0亿人不同程度贫血,每年因患贫血引致各类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上千万。中国患贫血的人口概率高于西方国家,在患贫血的人群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老人和儿童高于中青年,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 消瘦 消瘦是指人体因疾病或某些因素而致体重下降,低于标准体重的10%以上时为消瘦(有作者认为凡体重比标准体重低10%以上者为偏瘦,低于20%以上者称为消瘦)。
  • 腹部不适 腹部胀痛不舒的感觉。
  • 稀便 稀便是腹泻的表现。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
  • 黏液便 黏液便是肠易激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之一。肠易激综合症(IBS)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资解释的症候群。其特征是肠道功能的易激性。过去称为粘液性肠炎、结肠痉挛、结肠过敏、过敏性肠炎、易激肠炎等,现均已废弃。临床上十分常见, 此病虽然呈良性经过,但由于发病率高,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故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
  • 便血 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便血一般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的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除消化道疾励卜便血也可见于全身性疾病。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上消化道出血如肠蠕动增快时,则可排出较鲜红的粪便而不呈柏油样便。小肠出血时,如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久,可排出柏油样便;当出血量多,排出较快时则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或紫红色血块。结肠或直肠出血时,由于血液停留于肠内时间较短,往往排出较新鲜血块。结肠上端出血时,血与粪便常均匀混杂呈酱红色。乙状结肠或直肠、肛门出血时,常有新鲜血液附着于成形粪便的表面。排便后滴血,粪便与血不相混杂者多见于内痔、肛裂、直肠息肉与直肠癌。血便或脓血样便可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偶尔也可见于阿米巴肠病。血便伴有剧烈腹痛,甚至出现休克现象者应考虑肠系膜血管阻塞、出血坏死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肠套叠、肠扭转等。便血伴有皮肤、猫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 息肉样损害 息肉样损害:左肾囊肿基因改变了小管上皮细胞及囊壁细胞的代谢,小管上皮细胞持续性增殖,可形成息肉样损害而造成肾小管梗阻。梗阻前方管内液体潴留、膨胀成囊肿。另外,由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质在囊肿颈部可造成半梗阻状态,使液体不易流出,囊肿遂扩大.
显示全部症状

肿瘤性息肉早期症状有哪些?

腺瘤是大肠粘膜上皮组织向肠腔的突出物,外观略呈红色,东藉此可与呈灰白色的增生肉鉴别。但即使是有经验的内镜医生确诊亦不超过70%,对于直径在0.5cm以下的腺瘤或>0.5cm以上的增生肉,极易发生误诊。
多数腺瘤为管状腺瘤,其确切发生率各个统计报告不一,因为有的统计系根据临床资料,有的则根据体验,并且与患者年龄、性别、检查是否仔细、彻底,诊断标准是否统一,以及命名上是否统一等也有关系。管状腺瘤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有蒂多见,占85%。大小由数毫米10cm不等,以1~2cm直径大小的腺瘤多见,无症状人群普查 发现的腺瘤往往较临床患者小。其中直径<5mm的腺瘤称为微小腺瘤,主要为管状腺瘤,但也可出现中度甚至重度不典型增生,偶见有浸润癌,值得重视。
腺瘤形态多呈球形或半球形,表面光滑,可有浅裂病,明显充血,发红,部分有点状出血斑,形成虎斑样结构。有继发感染时,表面附有粘液脓性分泌物。5%~10%的管状腺瘤在蒂部周围邻近粘膜,甚至在腺瘤顶对侧肠粘膜可出现白斑,白斑呈圆点状,约几毫米大小,成簇小片分布,性质不完全明确,组织学上主要是炎症变化。
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好发于50岁以上。多见于左半结肠,其中直肠约占82%,乙状结肠约占13%,右半结肠极少见。大部分为无蒂和亚蒂,有蒂仅占17%,形态不规则,无蒂者呈花坛状或菜花样,亚蒂呈绒球,有蒂者类似于成串葡萄。表面不光滑,有无数细绒毛状突起,往往附有大量粘液。质地较脆,常伴糜烂出血,一般直径大于2cm,较管状腺瘤大,并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大。
混合性腺瘤,只是一个组织学术语,大部分系管状腺瘤的长大,腺上皮细胞出现绒毛状生长,而形成混合型,因此类似于管状腺瘤。以有蒂、亚蒂多见,可见表面不光滑,可有纵深裂沟,呈分叶状,伴许多绒毛状突起。
由于腺瘤大体形态并无特征性变化,故目前内镜诊断和对腺瘤分型仍有一定的误差。Thompason等将内镜切除的息肉用1%台盼蓝染色,结合解剖显微镜检查可精确描述腺瘤的大体形态特征。他们发现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分叶构造和显著不同,根据粘膜表面沟回的异型程度和裂隙或溃疡情况尚可预测不典型增生程度和浸润癌的存在。
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的主要症状是大便带血和粘液,便次增多,稀便,此外还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以及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癌变者常发生肠梗阻,也有无症状者。家族性腺瘤病的突出特征为大肠的多发性腺瘤,数目以超过100枚为标准。Bussoy统计为104至5000个以上不等,平均约1000枚。腺瘤分布以左半结肠,尤以乙状结肠、直肠最多。山田按腺瘤分布的疏密程度,将腺瘤病分为密生型与非密生型,前者指腺瘤密集生长,其间几乎正常粘膜,后者指腺瘤间留有正常粘膜者。一般来说,腺瘤总数多于1000枚者多为密生型,少于1000者为非密生型。在X线下呈现为全大肠内广泛分布近乎一致的圆形充盈缺损,直径0.3~0.5cm,轮廓光滑。在息肉密集的部位,气钡双重造影极似玉米样排列,但用传统的钡剂灌肠则容易被钡剂淹没而漏诊。

肿瘤性息肉相关文章
肿瘤性息肉常用药品
  • 辛曲秦

    抗肿瘤

  • 刹莫潘汀

    原发或继发T细胞免疫缺陷,亦用于抗肿瘤辅助治疗。

  • 盐酸氮芥酊

    用于白癜风。

  • 薄芝糖肽注射液

    用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萎缩性肌强直,及前庭功能障碍、高血压等引起的眩晕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癫痫、失眠等症。亦可用于肿瘤、肝炎的辅助治疗。

  • 苦参素注射液

    用于慢性乙肝的治疗及肿瘤放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低下和其它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 苦参素注射液

    用于慢性乙肝的治疗及肿瘤放疗、化疗引起的白细胞低下和其它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