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消化内科 >> 外科 >> 肛肠外科
直肠脱垂相关症状
  • 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常见于儿童及老年,在儿童,直肠脱垂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可在5岁前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较严重的,长期脱垂将致阴部神经损伤产生肛门失禁、溃疡、肛周感染、直肠出血,脱垂肠段水肿、狭窄及坏死的危险,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和部份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于肛外的一种慢性疾病。以大便时直肠粘膜脱出,下腹坠痛,便之不净;重者可发生直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出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脱垂程度可分为三度。 中医学称此为脱肛,认为多因气血不足、气虚下陷、温热下注大肠等所致。
  • 尿频伴尿急和尿痛 尿频、尿急、尿痛是膀胱、尿道受刺激励的症状,称膀胱刺激症状,或称尿路刺激症状。正常人日平均排尿次数为4~6次,夜排尿次数0~2次。超过上述次数称尿频。尿急是指尿意一来,立刻排尿。尿痛,是指排尿的当时,尿道及会阴区疼痛或烧灼感。
  • 便血 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便血一般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的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除消化道疾励卜便血也可见于全身性疾病。便血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与血液在肠道停留的时间。上消化道出血如肠蠕动增快时,则可排出较鲜红的粪便而不呈柏油样便。小肠出血时,如血液在肠内停留时间较久,可排出柏油样便;当出血量多,排出较快时则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或紫红色血块。结肠或直肠出血时,由于血液停留于肠内时间较短,往往排出较新鲜血块。结肠上端出血时,血与粪便常均匀混杂呈酱红色。乙状结肠或直肠、肛门出血时,常有新鲜血液附着于成形粪便的表面。排便后滴血,粪便与血不相混杂者多见于内痔、肛裂、直肠息肉与直肠癌。血便或脓血样便可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偶尔也可见于阿米巴肠病。血便伴有剧烈腹痛,甚至出现休克现象者应考虑肠系膜血管阻塞、出血坏死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肠套叠、肠扭转等。便血伴有皮肤、猫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者,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 腹痛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
显示全部症状

直肠脱垂早期症状有哪些?

直肠脱垂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儿童和老年人多见。
1.临床分类 根据脱垂程度,分为部分性脱垂和完全性脱垂2种。
(1)部分性脱垂:为直肠下端黏膜与肌层分离,且向下移位形成皱襞,故又称黏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其脱出组织较少,长度为2~5cm,可以是部分黏膜或全圈黏膜下脱,可呈放射状排列。脱垂部分为两层黏膜,与之间无沟状隙。
(2)完全性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严重时直肠和肛管均翻出外。脱出组织多,长度常超过10cm,形状呈宝塔状,黏膜皱襞呈环状排列,脱垂部分为两层折叠的肠壁组织。大多是完全脱垂,女性较多,常伴有功能不良。
2.症状与体征 直肠脱垂病人常有慢性便秘、排粪无规律的病史。起病缓慢,早期感觉直肠胀满,排粪不净,以后感觉排便时有肿块脱出而便后自行缩回,疾病后期咳嗽、用力或行走时都会脱出,需用手托住。如直肠脱出后未及时托回,可发生肿胀、炎症,甚至绞窄坏死。病人常感大便排不尽,口有黏液流出,便血、坠胀、疼痛和里急后重,有时伴有腰部、下腹部或会酸痛不适。
腹部检查无异常。嘱病人做下蹲动作,可见脱出的直肠(图3)。

直肠外脱垂诊断并不困难。患者蹲下做用力排便动作,即可见红色球形肿块突出2~5cm,有放射状沟纹,指检示其为两层折叠的黏膜,排便后自行缩回。完全脱垂的脱出肠段较长,呈椭圆形或宝塔状,长约10cm,有层层折叠的环状皱襞,两层黏膜之间可触及肌层,直肠指检感肛管括约肌松弛无力可确诊。

直肠脱垂相关文章
直肠脱垂常用药品
  • 生脉饮

    益气,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

  • 云南白药痔疮膏

    清热消肿、化瘀止痛。适用于各类痔疮(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脱肛引起的肛门疼痛、出血等不适。

  • 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

  • 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用于体倦乏力,内脏下垂。

  • 盐酸洛哌丁胺胶囊

    用于成人及5岁以上儿童,本药用于:①各种原因引起的非感染性急、慢性腹泻的对症治疗.用于回肠造瘘术患者可减少排便体积及次数,增加粪便稠度.也可用于肛门直肠手术后的病人,以抑制排便失禁。

  • 胃膜素胶囊

    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