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消化内科 >> 外科 >> 肛肠外科 >> 老年病
老年大便失禁相关症状
  • 灰白大便 正常的大便应呈黄褐色,这是因为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入肝肠循环后,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胆汁中黄绿色的胆黄素变成黄褐色,并随大便排出体外。胆道阻塞,胆汁进入肠道的通道阻塞导致消化道内无胆汁,导致大便呈灰白陶土样。
  • 肛周皮肤潮红 肛周皮肤潮红多见于肛周湿疹急性期,肛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皮肤病,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亦偶有蔓延至臀部、会阴及阴蒂,局部可出现红疹、红斑、糜烂、渗出、结痂、脱屑,急性湿疹一般均循潮红-丘疹(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结痂(鳞屑)-色素新生这一过程,同时伴发瘙痒。
  • 疲劳 疲劳又称疲乏,是主观上一种疲乏无力的不适感觉。疲劳不是特异症状,很多疾病都可引起疲劳,很少有患病后更觉浑身是劲的情况,不同疾病引起不同程度的疲劳,有些疾病表现更明显,有时可作为就诊的首发症状。
  • 柏油便 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得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故又称柏油便。
  • 粪便排出过程异常 粪便排出过程异常(急迫感、排便不尽感、费力)是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之一。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为一种与胃肠功能改变有关,以慢性或复发性腹痛、腹泻、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而又缺乏胃肠道结构或生化异常的综合征,常与胃肠道其他功能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同时存在。
  • 大便呈褐色 健康的大便呈棕黄色,这是因为正常人的大便中夹杂着一种胆红素的关系。 若大便呈深黄色,多见于溶血性黄胆,即红细胞大量破坏所产生的黄胆。常伴有溶血性贫血,可由红细胞先天性缺陷、溶血性细菌感染、恶性痢疾、配错血型的输血、某些化学药品或毒素的中毒、各种免疫反应(包括自体免疫)等引起。 黑色大便:因黑如马路上的柏油色,又称柏油样便,是常见的一种消化道出血大便。它包括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窦炎、胃粘膜脱垂、肝硬化十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但是,食过多的肉类’动物血、肝脏、菠菜,口服铁剂、铋剂。活性碳等,粪便也可呈黑色,应加以区别。 
  • 粪便硬结如羊粪状 老年便秘患者可突出地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可长达30min以上,或每天排便多次,但排出困难,粪便硬结如羊粪状,且数量很少。
  • 粪便中发现白色节片 绦虫病症状轻微,常因粪便中发现白色节片而就医。绦虫病是猪肉绦虫或牛肉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疾病。绦虫病在我国分布较广,猪肉绦虫散发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地方性流行区仅见于云南;牛肉绦虫于西南各省及西藏、内蒙、新疆等自治区均有地方性流行,本病的流行和饮食习惯及猪、牛饲养方法不当有密切关系。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成虫在人肠内寿命由数年至20年。
  • 孕期便秘 孕妇在孕期中的便秘多为弛缓性便秘。怀孕后,几由于胃酸分泌减少,体力活动减少等因素。加上膨胀的子宫压迫小肠,因此容易发生便秘。从而导致孕妇腹痛、腹胀。严重者可导致肠梗阻,并发早产,危及母婴安危。
  • 便秘 便秘是一种很常见的临床症状,便秘是指便次太少,或排便不畅、费力、困难、粪便干结且最少。正常时,每日便次1-2次或2-3日排便一次,但粪便的量和便次常受食物种类以及环境的影响。许多患者的排便<3次/周,严重者长达2-4周才排便1次。有的每日排便可多次,但排便困难,排便时间每次可长达30分钟以上,粪便硬如羊粪,且数量极少。
  • 腹痛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
  • 肛管反射消失 肛管反射消失属于人体神经反射中浅反射的一种,人平躺,将下肢高举伸直,以小针在会阴区划过,肛门外括约肌会收缩。传入神经为阴部神经,中枢在骶髓4~5的后角细胞柱及同节段的前角细胞性,传出神经为阴部神经。肛门外括约肌接受双侧会阴神经支配,当一侧锥体束损害或周围神经损害时,肛门反射仍存在,当两侧锥体束损害时或马尾神经损害时,肛门反射消失。老年人大便失禁可显示肛管反射消失。
  • 恶臭便 恶臭便又称脂肪痢,脂肪痢发生在幼儿者称小儿脂痢病(celiac disease),发生在成人则称为特发性脂痢(idiopathic steatorrhea)。
  • 尿失禁与遗尿 尿失禁与遗尿是指同时出现尿失禁和遗尿这两种症状。尿失禁(incontinence of urine)是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遗尿包括两种情况,一则指遗尿病,即俗称的尿床;二则指遗尿症,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无神经系统或泌尿生殖系统器质性疾病,夜间睡眠无意识地排尿。婴儿不能控制排尿应视为正常现象。遗尿可分为夜间遗尿及白天遗尿,以夜间遗尿为多。
  • 肩背颈项痛 颈项肩背疼痛不适属于颈椎病。上肢上举举高疼痛反而减轻,牵拉下垂时疼痛减轻,疼痛为神经根性,多伴有放射性的手指麻痹或麻痛。
  • 肛周皮肤有湿疹 肛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皮肤病,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亦偶有蔓延至臀部、会阴及阴蒂,局部可出现红疹、红斑、糜烂、渗出、结痂、脱屑。病程长,肛门周围皮肤常增厚,颜色灰白或暗红、粗糙,以致发生皲裂、渗出、瘙痒、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 尿失禁 尿失禁(incontinence of urine)是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
  • 产后大便失禁 会阴Ⅲ度裂伤是经阴道分娩的并发症,但不多见.如不及时正确修补缝合,可导致大便失禁或粪漏,给产妇带来很大的痛苦和不便。
  • 大小便失禁 大便失禁:当病人的肛门括约肌失去了控制能力时,排便就不再受意志支配,会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排便。 小便失禁:尿液失去意志控制不自由地流出即为尿失禁。
显示全部症状

老年大便失禁早期症状有哪些?

大便失禁较多见于老年人,且通常发生于机体较虚弱的状态下,同时常存在便秘或小便失禁。女性发生的大便失禁较男性多见,经产妇则更多。
大便失禁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排便和排气失控,轻症失禁患者对排气和液体性粪便的控制能力丧失,其内裤偶尔弄脏,重症患者对固体性粪便也无控制能力,表现为频繁地排出粪便,如果患者能够迅速找到厕所,则可以避免弄脏衣裤。本症患者常因会阴区长期潮湿不洁,污染衣裤、床单等而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体检可见会阴区潮湿不洁、湿疹、溃疡瘢痕、肛周皮肤瘢痕、松弛,有时可见直肠脱垂。指检可触及坚硬的粪块或肿瘤等,可有括约肌松弛和伸展,其收缩力减弱或消失。仔细检查能准确判断收缩无力的部位并可显示肛管反射消失。
仔细的询问和体检可识别大多数大便失禁的病因。治疗前放射学和生理学检查能够确认诊断,有关的胃肠功能异常和检测括约肌的缺损情况可提供客观的基础资料。
1.问诊 50%大便失禁患者不会主动诉说有症状,除非详细询问。询问病史是一门艺术。患者就诊时,医生有责任鼓励病人详细叙述病史和引导或直接询问有关情况。
(1)病史:了解有无手术、产伤、外伤史,病程及治疗经过等。
(2)症状:包括:①排便的自控能力,有无便意,每天大便次数,自我护理条件;②肛肠外症状,如排尿异常,脊柱情况,智力,神智和精神状况等。
2.局部检查 检查可了解有无局部因素导致的大便失禁。
(1)视诊:注意有无粪便污染、溃疡、湿疹、皮肤瘢痕、黏膜脱出、扩张等情况。
(2)指诊:注意括约肌收缩力、直肠环张力等。
(3)内镜:观察直肠黏膜颜色,有无溃疡、炎症、出血、肿瘤、狭窄和肛瘘等等。
3.实验室检查 直肠的功能具有包括任何时候允许排便与维持自控能力的多种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因此,某种特殊检查可检验这种机制的一个方面,临床评价必须根据各种检查结果综合考虑。评价盆底和括约肌功能的常用诊断性实验包括:
(1)肛管直肠测压:包括内括约肌控制的静息压,外括约肌随意收缩时最大压力,舒张时刺激的知觉阈值。在大便失禁时静息压和最大压力均下降。
(2)肌电图:是反映盆底肌肉及括约肌的生理活动,了解神经和肌肉损伤部位与程度的客观依据。
(3)排粪造影:可记录排粪时的动态变化,通过直肠角改变,能推测耻骨直肠肌的状态和损伤程度。
(4)生理盐水灌肠试验:通过坐位时向直肠内注入1500ml的生理盐水,记录漏出量和最大保留量,了解排便的自控能力。大便失禁时保留量下降或为零。
(5)肛管超声图:可准确判断括约肌缺损部位和不对称性,测量内括约肌的厚度。

老年大便失禁相关文章
老年大便失禁常用药品
  • 葛根芩连微丸

    解肌,清热,止泻止痢。用于泄泻痢疾、身热烦渴、下痢臭秽;菌痢、肠炎。

  • 葛根芩连片

    解肌,清热,止泻。用于泄泻腹痛,便黄而粘,肛门灼热。

  • 复方黄连素片

    清热燥湿,行气止痛,止痢止泻。

  • 复方樟脑酊

    用于干咳及腹泻。

  • 固肠止泻丸

    调和肝脾,涩肠止痛。用于肝脾不和,泻痢腹痛,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见上述症候者。

  • 解毒止泻胶囊

    苗医:中医:清热解毒,利湿止泻。用于胃肠湿热所致的腹泻,腹胀,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