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廓异常 胸廓由胸椎,胸骨,肋骨和肋间组织组成。外有胸壁和肩部肌肉,内有胸膜。胸廓上口是由胸骨上缘和第一肋骨组成的环,称胸廓入口,气管食管和大血管均经此口,由颈部通到胸部。胸廓的下口为膈肌所封闭,只有几个裂孔沟通胸腹腔,有些器官由裂孔通过。正常胸廓外形两侧大致对称,成人胸廓前后径较左右径短,两者的比例为1:1.5小儿和老人前后径略小于横径相等。检查时若发现胸廓大小,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失去常态,造成胸廓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形态改变即为胸廓异常,因组成胸廓各组织结构变形程度不同,故而表现出各种形态的胸廓异常。
- 紫绀 紫绀又称发绀(cyanosis),人是指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血中含有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格高铁血红蛋白和硫化血红蛋白等人使皮肤和部膜呈现紫蓝色的一种临床表现。发绀可以出现在全身皮肤和我膜,但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血循环末梢,如口唇。舌、口腔级膜、鼻尖、颊部、耳垂、甲床等处较易观察到。有时黄疽、水肿或异常色素沉着可以掩盖发绀的存在。良好的自然光线是早期发现发绀的必要条件。
- 咳嗽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是一种保护性神经反射,通过咳嗽产生呼气性冲击动作,能将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排出体外。
- 肋骨融合 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Thoracic insufficiency syndrome,简称TIS)是指胸廓不能支持正常的呼吸和肺脏生长。TIS 是一类综合征的合称。这类疾病大部分是先天性疾病,同时存在多系统的畸形,最多见的是先天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侧后凸畸形,这类先天性脊柱畸形类患者通常还合并有并肋,肋骨缺如等胸廓发育畸形。TIS可以分为四型:Ⅰ型为肋骨缺如和脊柱侧凸,Ⅱ型为肋骨融合和脊柱侧凸,Ⅲa型为全小胸廓,Ⅲb型为狭窄胸廓。
- 疲劳 疲劳又称疲乏,是主观上一种疲乏无力的不适感觉。疲劳不是特异症状,很多疾病都可引起疲劳,很少有患病后更觉浑身是劲的情况,不同疾病引起不同程度的疲劳,有些疾病表现更明显,有时可作为就诊的首发症状。
- 胸廓畸形 鸡胸是胸前壁呈楔状凸起状如禽类的胸骨,故而得名。漏斗胸则是一种胸前壁的凹陷畸形,状如漏斗。这是两种常见的胸廓畸形。
- 胸廓塌陷畸形 胸廓塌陷畸形常见于漏斗胸。漏斗胸的体征,胸骨体(特别是剑突根部)及其相应的两侧第3~6肋软骨向内即陷,致使前胸壁状似漏斗,心脏受压移位。
- 呼吸异常 人呼吸频率成人为16~20次/min,与心脏搏动次数的比例为1:4。安静时呼吸的洪都拉斯气量平均为500ml(300~700ml),每分钟通气量约8~10l。呼吸异常是指呼吸的频率,节律概念人度的改变。当患者主观上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患者有力呼吸,呼吸肌和辅助呼吸肌均参与呼吸运动,通气增加,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都发生改变,称为呼吸困难。是本节讨论重点。
- 胸廓狭窄而扁 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驼背为主要症状,伴脊柱强直。颈常屈曲、肩下垂、胸廓狭窄而扁、肩胛骨突出。
- 连枷胸 多根多处肋骨骨折,特别是前侧局部胸壁可因失去完整肋骨的支撑而软化,产生反常呼吸运动:吸气时,软化区的胸壁内陷;呼气时,该区胸壁向外鼓出,此类胸壁称为连枷胸。
胸廓出口综合征早期症状有哪些?
根据神经、血管或两者是否受压及其程度表现各异。据病史、局部体检、胸部和颈椎X线摄片和尺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神经源性的症状主要是压迫臂丛神经引起,较血管受压的症状更常见。绝大多数患者疼痛和麻木感是主要的症状,运动无力和小鱼际肌及掌间肌萎缩约占10%。症状通常出现在尺侧神经支配的前臂和手的内侧、第5手指和第4手指的侧面。疼痛的通常发生在颈肩部,也可累及前臂和手。疼痛和麻木的症状可因过度用力伴有上肢外展和颈部过伸时出现或加重。体格检查多无异常发现。部分患者前臂和手的内侧感觉异常和麻木,小鱼际肌和掌间肌萎缩出现第4、第5手指挛缩。在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上型,臂丛的C4、C5神经受到压迫,疼痛通常发生在三角肌和上臂的侧面。疼痛的症状应除外由于颈椎间盘脱出产生的症状。累及臂丛的C7、C8将引起正中神经在示指和中指的症状。在胸廓出口综合征病症中由于颈肋可以产生C5、C6、C7、C8、T1受压的各种不同程度的症状(表1)。
在某些患者疼痛是不典型的,累及前胸部和肩周区域,甚至出现假性心绞痛的症状。这些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但当尺神经传导速度低于48m/s时,强烈提示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断。而肩部、上肢、手部的症状通常可以提供诊断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线索。
动脉受压的症状包括上肢和手部皮肤冷、疼痛、无力或易于疲劳,疼痛的症状通常是弥漫性的。部分患者出现雷诺现象,通常是单侧的,并且当上肢过度外展、头部旋转和手提重物引起。不同于雷诺病的双侧和对称的发作,此外雷诺病多因冷和情绪激动而诱发。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患者通常对冷敏感,症状包括突然感到一个或几个手指冷和发白,然后慢慢变为发绀和持续麻木感。出现血管受压的症状通常是动脉永久性血栓形成的先兆。动脉闭塞通常发生在锁骨下动脉,手指常常表现为持续发冷、发绀、发白。在肩胛区扪及明显的动脉搏动,通常提示锁骨下动脉有狭窄后的扩张或动脉瘤形成。
较少见的症状还有静脉阻塞或闭塞的症状,表现为臂部疼痛疲劳,伴肢体肿胀、发绀和水肿,可出现肩周前胸侧支静脉扩张,在体格检查时,存在静脉血栓可以发现腋静脉张力中等程度增高,在静脉行程上可以看到网状结构。侧支循环的建立后逐渐消退,侧支不能够充分代偿时,症状可以重复出现。
典型的动脉型和静脉型TOS诊断常不困难。当锁骨下静脉阻塞,肢体远端肿胀、无色、静脉怒张,对侧肩部伴行静脉扩张。多普勒检查及静脉造影可确诊。对动脉型TOS,非侵入性血管检查及动脉造影具有重要价值。神经受压的临床表现已如前述。
1.诊断要点:根据顾玉东的归纳,诊断要点如下。
患者手及上肢酸痛、麻木、乏力及肌萎缩,并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均可诊断为胸廓出口综合征。
(1)前臂内侧皮神经有明确的感觉障碍。
(2)臂丛神经下干的运动、感觉障碍。
(3)锁骨下动脉或静脉有受压现象(脉搏改变或静脉曲张)。
(4)颈椎平片可见颈肋或第7颈肋横突过长。
(5)特殊试验阳性者。
(6)肌电检查尺神经锁骨段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者。
2.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诱发试验 下述检查可增加血管神经的压迫使症状加重有助于诊断:
(1)Adson试验或斜角肌试验:Adson在1951年提出。这项临床检查的目的是通过拉紧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减少斜角肌间隙,增大任何已经存在的对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的压迫。检查的方法是病人坐位、深吸气,然后屏住气,颈部伸直,将头转向检查的一侧,上肢处于向下、向后位,医生同时检查患侧桡动脉搏动及在锁骨上窝听诊血管杂音。脉搏减小或消失为阳性,提示有压迫存在。
(2)肋锁试验(军姿试验):双肩向下,向后垂肩,患侧向前挺胸、抬头。这个姿势使锁骨更靠近第1肋骨,肋锁间隙变窄,可能造成对血管神经束的压迫。检查产生的症状和桡动脉搏动减弱提示血管神经束受压。
(3)过度外展试验:当上肢过度外展达到180°,血管神经束被拉向胸小肌韧带和喙突、肱骨头,同时检查患侧桡动脉搏动及在患侧锁骨上窝听诊血管杂音。如果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闻及血管杂音等,均提示有血管神经束的压迫。
(4)Allen试验:患者的肘部向上头部屈曲90°,掌心向前,肩部水平位,嘱患者将头部转向对侧,桡动脉的脉搏消失为阳性。
(5) 3min举臂运动试验: 诊断胸廓出口综合征最可靠的试验是3min举臂运动试验。病人取坐位,前臂外展90°肘屈曲90°。嘱病人缓慢但稳固地张开与握紧拳头3min。正常人除轻度疲劳外无任何症状。有明显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病人开始肢体沉重疲劳,逐渐手麻,进行性臂肩部疼痛,在试验的3min内常致举起的手自动落下。
(6)双臂交叉抬举试验 此试验用于已有临床症状表现的病人,病人坐位,双臂交叉胸前,检查者握住病人的肘部,向前上举到极限,保持这一姿势30s或更长,这一检查的阳性体征表现为:脉搏增快、皮肤颜色改变、手部皮温增加,神经征象有:麻木、刺痛、疼痛等不适感,表现类似肢体压麻后的解压、循环恢复时的表现。
3.肌肉强度检查 大多数三头肌弱,二头肌强,反射正常。可与颈椎间盘脱出、关节周围炎、滑囊炎、腱鞘炎、关节囊炎、腕管综合征作鉴别。
4.颈椎和胸部X线照片及血管造影等均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