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脾两虚相关症状
- 脾阳虚衰 脾阳虚病症名,又称脾胃虚衰。是指脾阳不足,功能减退,温煦无力,运化失职,并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
- 夜啼饶哭 夜啼饶哭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不少孩子白天好好的,可是一到晚上就烦躁不安,哭闹不止,人们习惯上将这些孩子称为“夜啼郎”。
- 蜘蛛蛊 蜘蛛蛊在古医籍中为鼓胀、单腹胀、臌、。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历代医家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视,把它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顽证之一,说明本病为临床重证,治疗上较为困难
- 舌胖有齿痕 舌头胖大边缘齿痕明显,边缘肿痛。
- 内热晡热 内热晡热又称日晡潮热,是指发病按时而至,一日一次,按时而发,按时而止,如潮水按时来潮一样,故称为潮热。多为午后潮热,系阴虚、湿热、胃肠实热而引起。
- 产后崩漏 产后崩漏是指妇女非正常行经而阴道下血如崩或淋漓不尽的症状。势急而出血量多者为崩;势缓而出血量少、淋漓不断者为漏。多由血热、湿热、气虚、血瘀、外伤等所致。妇女月经病变,崩漏病(崩中、漏下),以及石瘕、胎漏、异位妊娠、产后血崩、产后恶露不 绝,疫斑热、紫癜病、血溢病等病中皆可出现崩漏。 临床对以崩漏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崩漏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 论治。
- 脘痞腹胀 脘痞是指胃脘部饱胀,满闷不舒的症状。可因肝胃气机阻滞,或脾胃气虚而化运失健所致。常见于胃及肝、胆、胰、脾的慢性病变之中。临床若对导致脘痞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脘痞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 痰鸣气急 以发作性的痰鸣气喘,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为特征的病证。主要病因是宿痰内伏肺系,常因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而诱发。 发作性痰鸣气急的疾患。简称哮。见《医学正传·哮喘》。由痰火内郁,风寒外束所致。《医宗必读》卷九:“别有哮证,似喘而非,呼吸有声,呀呷不已,良由痰火郁于内,风寒束于外,或因坐卧寒湿,或因酸咸过食,或因积火熏蒸,病根深久,难以卒除。”
- 心悸 所谓心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慌,乃是由于人们主观感觉上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心悸可以由于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也可以在心脏活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后者系因人们对自己心脏活动特别敏感而致。健康人一般仅在剧烈运动、精神高度紧张或高度兴奋时才会感觉到心悸,属于正常情况,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心率过快、过慢以及有过早搏动时,患者的主要症状即为心民少数情况下,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过度焦虑的患者,虽然没有心律失常或器质性心脏病,但由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跳有力,患者也常以心摩而就诊。
- 左侧卧时右腰呈空音,右侧卧时左腰呈浊音 外伤性脾破裂体检时可以发现腹壁有普遍性的压痛和肌肉强直,以左上腹部为最显著。左季肋部之脾浊音区也常有增大。如腹内有多量血液积聚,还可发现有移动性浊音;但因脾周围常有凝血块存在,故患者左侧卧时右腰部可呈空音,右侧卧时左腰部却常呈固定之浊音,称Ballance征。
- 胸痛伴胸闷、心悸 胸痛伴有胸闷、心悸,与此同时或在此之前,出现发热、身体酸痛、咽痛、腹泻等症状,可见于急性心肌炎。
- 年轻女性心悸胸闷 很多人认为心悸胸闷是老人容易多发的疾病,可是现在发现很多年轻女性是容易出现心悸胸闷,年轻女性为什么容易出现心悸胸闷呢?而且很多年轻女性心悸胸闷还查不出来原因。
- 心悸伴乏力、面色苍白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全身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在心血官系统的表现),其症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通的自觉症状是心悸、呼吸不畅、心前区疼痛、面色苍白和全身乏力等,还有容易激动、失眠、多汗、发抖、眩晕、多梦等表现。
- 心悸伴高血压 心悸伴高血压症状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
- 贫血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内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的病理状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0亿人不同程度贫血,每年因患贫血引致各类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上千万。中国患贫血的人口概率高于西方国家,在患贫血的人群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老人和儿童高于中青年,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 慢性贫血 慢性感染、炎症及肿瘤性疾病所伴有的贫血通常称为慢性贫血(ACD),是临床最常见的综合征之一。
- 泛恶欲吐 泛恶欲吐是湿困脾阳的见症之一。湿困脾阳,病证名。指水湿影响脾阳运化功能。
- 心悸伴心率异常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是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感到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率失常,心率和心律正常者也可以有心悸。
- 浑身酸痛 亚健康状态多表现为浑身酸痛、懒、头晕、腿沉。感觉好像什么也没有干,却感觉还是这么疲劳。而这种疲劳是持续性的,很长时间都不能缓解。
- 脾阳虚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又称脾虚寒证。
心脾两虚早期症状有哪些?
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致,临床以心悸失眠,纳差腹胀,便溏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证。心脾两虚证,广义包括心脾气虚,心脾阴虚,心脾气阴两虚等几种类型。由于心主血,脾主运化,所以临床的心脾两虚证以心血不足,脾气虚弱者为常见。本证常见于虚劳、心悸、怔忡、不寐、健忘、眩晕、血证,以及西医的神经官能症、贫血、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