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背痛 腰背痛是常见的症状,内科、外科、神经科、妇科等疾病均能引起腰背痛。多由肌肉、骨骼、内脏疾病引起
- 腰椎椎管狭窄 腰椎椎管狭窄症(vertebral canal stenosis)从总体概念上来讲是指因组成椎管的骨性或纤维性组织异常,引起椎管内的有效容量减小,以致位于管道中的神经组织受压或刺激而产生功能障碍及一系列症状。
- 肌性肌无力 肌性肌无力是指神经肌肉接头之间传递障碍和肌纤维本身的病变,即突触前膜、突触隙、突触后膜和肌纤维本身的病变所导致的肌肉无力。如重症肌无力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乙酸胆碱受体遭到损害;有机磷中毒时,胆碱酯酶的活力受到影响,使乙酸胆碱的作用过度延长而影响肌细胞的兴奋性;周期性麻痹是由于膜电位的改变。肌强直性肌病是膜电位的不稳定;肌磷酸化酶缺乏症和肉碱棕相酸转移酶缺乏症,是由于肌肉的能源供应障碍;肌营养不良症和多发性肌炎均是肌纤维本身的病变。肉毒中毒和高血镁症影响钙离子进人神经末梢,氨基着类药物阻碍乙酸胆碱的释放,均影响突触前神经冲动的传出;美洲箭毒素和乙酸胆碱受体结合,从而影响乙酸胆碱和乙酸胆碱受体的结合等均可导致肌性肌无力。
- 瘫痪 瘫痪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肌肉活动能力的降低或丧失。
- 下肢的感觉,肌力,神经异常 胸椎管狭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髓不全压迫造成的胸段脊髓的血供循环、下肢的感觉,肌力,神经异常的一系列综合征。
- 步态异常 步态是指患者步行时的姿势。是一种复杂的运动过程,要求神经系统和肌肉的高度协调,同时涉及许多的脊髓反射和大、小脑的调节,以及各种姿势反射的完整、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相互协调。因此观察步态常可提供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线索。不同的疾病可有不同的特殊步态,但是步态并非是确诊的依据,而是对诊断有参考意义。检查时注意排除由骨骼的畸形及骨、关节、肌肉、血管、皮肤及皮下组织等病变引起的步态异常。
- 胸椎畸形 胸脊柱在胚胎时期是呈后凸的,在幼儿起坐后逐渐变为前凸, 这种变化称为继发曲度。继发曲度的形成一般是由于负重后椎体及椎间盘前厚后薄所致。胸椎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增加胸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对 脊髓和大脑的损伤。由于长期坐姿、睡姿不良和椎间盘髓核脱水退变时,胸椎的前凸可逐渐消失,甚至可变直或呈反张弯曲,即向后凸,这就造成了胸椎后凸畸形。
- 胸椎侧弯 胸椎侧弯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脊椎节段向侧方弯曲并伴有椎体旋转的脊柱畸形。胸椎侧弯在现代人群中发病率很高,影响的人群广,数量多,年龄逐渐呈年轻化。与现代人群职业特点,工作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且影响人体范围广,影响的组织器官多,所引出的症状复杂,不仅包括骨骼肌肉。神经血管,内脏消化系统,心血管循环系统等等。给人们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
- 胸腰椎损伤 胸腰椎损伤主要是骨、韧带和椎间盘等组织结构的损伤和由此导致的脊髓神经组织的损 害。
- 尿失禁与遗尿 尿失禁与遗尿是指同时出现尿失禁和遗尿这两种症状。尿失禁(incontinence of urine)是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遗尿包括两种情况,一则指遗尿病,即俗称的尿床;二则指遗尿症,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无神经系统或泌尿生殖系统器质性疾病,夜间睡眠无意识地排尿。婴儿不能控制排尿应视为正常现象。遗尿可分为夜间遗尿及白天遗尿,以夜间遗尿为多。
- 关节疼痛 在生活中,很多人受到关节疼痛的困扰。造成关节疼痛的原因很多,根据年龄、性别、发作部位、症状特征,一般可以归纳出软组织性、软骨性、骨性和炎症性等原因。任何原因导致的关节炎,如能及时就医,对症治疗,一般都能治愈或缓解。
- 胸椎腰化 胸椎腰化:指第12胸椎失去肋骨而形成腰椎样形态,如第5腰椎不伴有骶椎化时,则仍呈现腰椎形态,并具有腰椎的功能。
- 肋间隙可有压痛 肋间隙可有压痛是肋间神经痛的临床表现。肋间神经痛患者体检发现,胸椎棘突旁和肋间隙有明显压痛;典型的根性肋间神经痛患者,屈颈试验阳性;受累神经的分布区常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等神经功能损害表现。
- 胸椎疼痛 胸椎疼痛是胸椎病的症状的主要临床表现,常见有胸椎骨质增生、椎管狭窄;胸椎压缩性骨折、错位、侧弯、筋膜嵌顿;以及胸椎椎间盘突出症等。
胸椎椎管狭窄症早期症状有哪些?
1.一般症状 胸椎椎管狭窄症的发病年龄多在中年,好发部位为下胸椎,主要位于胸7~11节段,但在上胸段,甚至胸1、2段亦可遇到。
本病发展缓慢,起初多表现为下肢麻木、无力、发凉、僵硬及不灵活。双侧下肢可同时发病,也可一侧下肢先出现症状,然后累及另一侧下肢。约半数患者有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加重,需弯腰或蹲下休息片刻方能再走。较重者站立及行走不稳,需持双拐或扶墙行走。严重者截瘫。患者胸腹部有束紧感或束带感,胸闷、腹胀,如病变平面高而严重者有呼吸困难。半数患者有腰背痛,有的时间长达数年,但仅有1/4的患者伴腿痛,且疼痛多不严重。大小便功能障碍出现较晚,主要为解大小便无力,尿失禁少见。患者一旦发病,多呈进行性加重,缓解期少而短。病情发展速度快慢不一,快者数月即发生截瘫。
2.体检所见 物理检查可发现多数患者呈痉挛步态,行走缓慢。脊柱多无畸形,偶有轻度驼背、侧弯。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膝及踝阵挛反射亢进,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巴宾斯基(Babinski)征、欧本汉姆(Oppenheim)征、戈登(Gordon)征、查多克(Chaddock)征阳性。如椎管狭窄平面很低,同时有胸腰椎椎管狭窄或伴有神经根损害时,则可表现为软瘫,即肌张力低,病理反射阴性;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胸部及下肢感觉减退或消失。胸部皮肤的感觉节段性分布明显,准确的定位检查有助于确定椎管狭窄的上界。部分患者胸椎压痛明显,压痛范围较大,有棘突叩击痛并有放射痛。伴有腿痛者直腿抬高受限。
3.胸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分型 根据胸椎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包括狭窄的不同平面范围以及压迫的不同主要来自方向,对其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为了指导治疗,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有必要对胸椎椎管狭窄症进行临床分型。
(1)单椎关节型:椎管狭窄病理改变限于1个椎间及关节突关节,截瘫平面、X线关节突肥大等表现、脊髓造影、CT检查等改变,均在此同一平面。本型约占胸椎椎管狭窄症病例的1/3。
(2)多椎关节型:胸椎椎管狭窄病理改变累及连续的多个椎节,其中以5~7个椎节居多,占全组病例的1/3。此组病例的临床截瘫平面多在狭窄段的上界,脊髓造影呈完全梗阻者多在狭窄段的下界,在不全梗阻者则显示多椎节狭窄,而狭窄段全长椎节数的确定。主要根据X线侧位片上关节突肥大增生突入椎管的椎节数,或以造影完全梗阻处为下界,以截瘫平面为上界计算其椎节数。CT及MRI检查虽可显示狭窄段,但价格昂贵。
(3)跳跃型:本组中仅1例,其上胸椎有3个椎节狭窄,中间2个椎节无狭窄,下胸又有3个椎节狭窄,即胸2~4和胸8狭窄,都在胸椎。截瘫平面在上胸椎者,为不完全瘫痪;下段狭窄较严重,截瘫也较重,脊髓造影显示不完全梗阻。椎管狭窄全长的决定由于上胸椎X线片照的不够清晰而主要依据CT检查。从手术减压情况看,上胸椎CT检查有假象,其显示的狭窄比实际更窄,系投照角度倾斜所致。
此外,尚有部分病例合并有胸段椎间盘突出或后纵韧带骨化,有的学者建议将其列为另外两型。
本病的诊断并不很困难,在接诊下肢截瘫患者时,应想到胸椎椎管狭窄症。诊断本症主要依据下列各点:
1.一般症状 患者多为中年人,发病前无明确原因逐渐出现下肢麻木、无力、僵硬不灵活等早期瘫痪症状,呈慢性进行性,可因轻度外伤而加重。
2.清晰的X线片 显示胸椎退变、增生。应特别注意侧位片上有无关节突起增生、肥大、突入椎管,侧位断层片上有无胸椎黄韧带骨化(OYL)和(或)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并排除脊椎的外伤及破坏性病变。
3.CT检查 可见关节突关节肥大向椎管内突出,椎弓根短,OYL或OPLL致椎管狭窄。
4.MRI检查 显示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征。
5.脊髓造影 呈不完全梗阻或完全梗阻。不完全梗阻者呈节段性狭窄改变,压迫来自后方肥大的关节突和(或)OYL,或前方骨化的后纵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