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骨折脱位相关症状
- 下肢负重障碍 下肢负重障碍是距骨骨折脱位诊断的临床症状之一。距骨分为头部、颈部及体部;头部与舟骨构成距舟关节,后方为较窄的距骨颈;距骨体位于后方 不仅体积最大,上方以滑车状与胫骨下端构成踝关节,此处为力量传导最为集中的部位,易引起损伤。
- 足趾屈曲挛缩 足趾屈曲挛缩导致足部严重肿胀的外伤,如软组织捻挫伤、跟骨及跖骨骨折等均可引起足内在肌缺血坏死,继之则出现特有的足趾畸形。
- 距骨坏死 距骨坏死,缺血性坏死较多见。距骨是全身骨骼中唯一无肌肉起止附着的骨骼,在踝关节遭受严重损伤时,可使距骨的血供遭到完全破坏而发生缺血性坏死。最终导致距骨体塌陷变形,造成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因此,预防及早期处理距骨缺血性坏死,对其功能有很重要的作用。距骨骨折是距骨坏死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引起距骨坏死的只占10%左右。距骨坏死要根据病因积极治疗,禁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导致骨坏死病)。 距骨坏死、距骨骨折、脱位后,治疗不及时,缺血性距骨坏死发生率50%~80%,Kenwright(1970年)报道58例距骨损伤,2侧距骨体骨折脱位,皆发生缺血距骨坏死。
- 肢体局部的皮肤颜色和温度改变 肢体局部的皮肤颜色和温度改变是复杂性局部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复杂性局部痛综合征(CRPS) 指继发于意外损伤、医源性损伤或全身性疾病之后出现的以严重顽固性、多变性疼痛,营养不良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 残株型骨折 残株型骨折为跟骨骨折的一种类型,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多见者,易发生于中年男性。残株型骨折:即波及距骰及跟距关节的纵(斜)向骨折。
- 关节疼痛 在生活中,很多人受到关节疼痛的困扰。造成关节疼痛的原因很多,根据年龄、性别、发作部位、症状特征,一般可以归纳出软组织性、软骨性、骨性和炎症性等原因。任何原因导致的关节炎,如能及时就医,对症治疗,一般都能治愈或缓解。
距骨骨折脱位早期症状有哪些?
踝部肿胀、剧烈疼痛、触疼明显,主动的关节活动消失,下肢负重障碍。
距骨骨折一般分为以下5型:
1.距骨头骨折:多呈粉碎状,较少见(图1)。
2.距骨颈骨折:较多发,视骨折情况不同又可分为(图2)。
(1)单纯距骨颈骨折,不伴有脱位征者。
(2)伴距骨体后脱位的距骨颈骨折,此型较复杂,后期问题亦多。
3.距骨体骨折:亦可分为3型(图3):
(1)无移位的距骨体骨折。
(2)有移位的距骨体骨折。
(3)粉碎性距骨体骨折。
4.距骨后突骨折:易与三角骨块相混淆(图4)。
5.距骨软骨骨折:多为较轻的暴力所致,尤为扭曲情况下受到撞击暴力时易发生。
一般多无困难,可依据患者的外伤史、临床症状及X线平片(正位、侧位及斜位)加以确诊。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踝关节的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压痛点多局限于踝关节下方,且与骨折分型的部位与骨折线的走行相一致。除距骨后突骨折者外,下肢负重功能多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