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外科 >> 骨科病
假痛风性关节炎相关症状
  • 痛风结节 概述: 痛风结节为痛风的特征性表现,是尿酸盐结晶累积形成的。可以发生在除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任何组织,但多见于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包括肌腱与韧带,尤其是四肢远端和外耳的软骨,较少见于其他地方。
  • 炎性损害 炎性损害是指各种因素造成机体出现炎症反应,造成组织的炎性损伤。包括急、慢性滑膜炎、关节囊炎,可伴有颞下颌关节盘移位、骨关节病以及关节炎等。
  • 关节肿大 关节肿大多见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属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多以急性发热及关节疼痛起病典型表现是轻度或中度发热,游走性多关节炎,受累关节多为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常见由一个关节转移至另一个关节,病变局部呈现红肿、灼热、剧痛部分病人也有几个关节同时发病,不典型的病人仅有关节疼痛而无其他炎症表现,急性炎症一般于2-4周消退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若风湿活动影响心脏则可发生心肌炎甚至遗留心脏瓣膜病变。
  • 非对称性关节痛 关节炎四肢关节疼痛呈非对称性。
  • 关节疼痛 在生活中,很多人受到关节疼痛的困扰。造成关节疼痛的原因很多,根据年龄、性别、发作部位、症状特征,一般可以归纳出软组织性、软骨性、骨性和炎症性等原因。任何原因导致的关节炎,如能及时就医,对症治疗,一般都能治愈或缓解。
  • 中度痛 中度痛,为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世界卫生组织(WT0)将疼痛程度划分为: O 度: 不痛。Ⅰ度:轻度痛,为间歇痛,可不用药。II度: 中度痛, 为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III度: 重度痛, 为持续痛,不用药不能缓解疼痛。Ⅳ度:严重痛,为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
  • 足趾痛 痛风性足趾痛多发生于中年男性,常急性起病,以趾、踝等关节红肿热痛起病者居多。
  • 发烧 发烧(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 关节畸形 关节畸形虽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典型产品”,但并非仅类风湿性关节炎“独家经营”。关节畸形可由多种原因、许多种疾病引起,它可能由关节周围组织的疾病引起,也可因关节内病变所造成。
  • 关节肿胀 关节肿胀多见于损伤性滑膜炎,损伤性滑膜炎多因急性创伤和慢性损伤所致。当膝关节长时间单一动作超量运动之后,滑膜组织充血水肿,急性外伤包括有:膝关节扭伤、半月板损伤、侧副韧带或交叉韧带损伤,关节内积液或有时积血,表现为急性膝关节外伤性滑膜炎。 有时也可因单纯膝关节滑膜损伤所致,如外伤较轻,或长期慢性膝关节劳损。加上风、寒、湿邪侵袭,可使膝关节逐渐出现肿胀和功能障碍者,则形成慢性膝关节滑膜炎。
  • 关节液渗出 膝关节滑膜损伤后,滑膜呈现充血、水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滑膜血管扩张,血浆和细胞外渗,产生大 量渗出液,同时滑膜细胞活跃,产生大 量粘液素。渗出液中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胆红质、脂肪、粘液素和纤维素等。严重者关节积液呈血性。关节肿胀及活动受限。
  • 身痛 疼痛的部位分类广义上讲可分为躯体痛、内脏痛、心因痛三大类。然而多处疼痛一般系指四肢与躯干多部位具有躯体痛症状。这种分部广泛,程度不一,性质不一的疼痛也称作一身痛。诉有多处疼痛者,多由于全身性疾病引起,但是局部的病变也不应当忽略,
显示全部症状

假痛风性关节炎早期症状有哪些?

一、临床表现
本病的发病年龄多为30岁后的中、老年人,与痛风相似。本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Resnick(1988)根据其报道的一组192例,将本病的临床表现分为以下7型:
Ⅰ型假痛风(pseudogout),类似痛风发作而非痛风。其特点是急性或亚急性、自限性关节炎发作,累及1或数个小关节,发作时间为1天至数周,通常疼痛较轻。此型比较好侵及膝部,但髋、肩、肘、腕、踝等均可受累。约占10%~20%。
Ⅱ型假-类风湿性关节炎(pseudo-rheumatoid arthritis)。其特点是持续性、急性发作的关节炎,症状可持续4周至数月。同时有血沉加快。约占2%~6%。
Ⅲ型假-骨关节炎(pseudo-osteoarthritis)—(1),此型最常见,约占35%~60%。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关节炎,并可伴偶发急性感染表现。对称累及大关节,如膝、髋以及掌指关节、肘、踝、腕和肩关节。其特点是两侧对称受累并屈曲挛缩,特别是膝、肘关节。
Ⅳ型假-骨关节炎(pseudo-osteoarthritis)—(2),约占10%~35%。此型临床特点是慢性进行性关节炎,而无急性加重。如Ⅲ型,其表现类似于退行性关节病。
Ⅴ型无症状性关节病(asymptomatic joint disease),虽然有报道,CPPD晶体沉着病患者无症状者可占10%~20%,而且此种临床类型的出现率相当高,但临床却很少见有无症状患者。近年来有报道,年长的犹太人其软骨钙化可占27.6%,在这些患者中,大多数是无症状者,甚至在某些有关节症状的患者中,其钙化却是在另外没有明显症状的关节。对没有症状的关节作抽吸,如跖趾关节,证实有CPPD晶体沉着,这些患者有或无假痛风的放射学表现。
Ⅵ型假神经性关节病(pseudo-neuroarthropathy),约占0~2%,为CPPD晶体沉着病少见的临床类型,颇似神经性关节病的表现。
Ⅶ型多种形态混合型(miscellaneous pattern),为本病的最少见型,约占0~1%。McCarty曾强调CPPD晶体沉着病能够产生风湿热和精神病样症状。临床表现还可类似于强直性脊柱炎。
总之,CPPD晶体沉着病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关节炎样症状,亦可为无症状性疾病。或者1名患者可有几种不同的临床表现。
二、诊断标准
①两个或多个关节显示典型的透明软骨或纤维软骨钙化,椎间盘钙化不包括在内;
②从有或无症状的关节抽吸积液,经代偿极光显微镜检查,可见到单斜晶或多斜晶的晶体,缺少或呈现微弱的阳性双折射。

假痛风性关节炎相关文章
假痛风性关节炎常用药品
  • 辛可芬

    用于急慢性关节炎、风湿痛、神经痛、腰痛、痛风、头痛等。

  • 新辛可芬

    解热镇痛药。用于急慢性关节炎、风湿痛、神经痛、腰痛、痛风、头痛等。

  • 幸福止痛素

    头痛、发烧、牙痛、肌肉酸痛、痛经、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及神经痛

  • 丙磺舒片

    用于(1)高尿酸血症伴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及痛风石,但必须 ① 肾小球滤过滤大于50~60ml/分钟;② 无肾结石或肾结石史;③ 非酸性尿;④ 不服用水杨酸类药物者。(2)作为抗生素治疗的辅助用药,与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邻氯西林、萘夫西林(nafcillin)等抗生素同用时,可抑制这些抗生素的排出,提高血药浓度并能维持较长时间。

  • 丙磺舒片

    用于(1)高尿酸血症伴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及痛风石,但必须 ① 肾小球滤过滤大于50~60ml/分钟;② 无肾结石或肾结石史;③ 非酸性尿;④ 不服用水杨酸类药物者。(2)作为抗生素治疗的辅助用药,与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邻氯西林、萘夫西林(nafcillin)等抗生素同用时,可抑制这些抗生素的排出,提高血药浓度并能维持较长时间。

  • 丙磺舒片

    用于(1)高尿酸血症伴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及痛风石,但必须 ① 肾小球滤过滤大于50~60ml/分钟;② 无肾结石或肾结石史;③ 非酸性尿;④ 不服用水杨酸类药物者。(2)作为抗生素治疗的辅助用药,与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邻氯西林、萘夫西林(nafcillin)等抗生素同用时,可抑制这些抗生素的排出,提高血药浓度并能维持较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