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 外科 >> 骨科病 >> 急诊科
脊柱脊髓伤相关症状
  • 椎管大小变化 椎管大小变化主要表现为椎管的狭窄及扩大。
  • 胸段或腰段脊髓伤 胸段或腰段脊髓伤是脊柱脊髓伤的临床表现。脊柱损伤患者日益增多,视受损机制不同,分型亦不相同,因此在诊断上亦有一定难度。但实际上,只要能掌握局部的病理解剖特点,在全面收集外伤史、症状和体征所见的前提下,加以综合分析判断,对大多数病例不难取得正确诊断。在此基础上,治疗问题也易于解决。对某些临床诊断确有困难者,可借助于CT、MRI、CT加脊髓造影、CTM等影像学检查手段。
  • 腰部缓慢增大的软肿块 获得性腰疝 多发生于年老消瘦者。大多数病人没有特殊的症状,仅于腰部见一缓慢增大的肿块,肿块质地软而且易于还纳,站立时肿块明显,俯卧位时消失;局部有胀感或牵拉感。
  • 瘫痪 瘫痪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肌肉活动能力的降低或丧失。
  • 竹节脊柱 强直性脊柱炎一个明显症状是竹节脊柱。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ri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并可不同程度的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本病又名Marie-strümpell病、Von Bechterew病、类风湿性脊柱炎、畸形性脊柱炎、类风湿中心型等,现都称AS。AS的特点为腰、颈、胸段脊柱关节和韧带以及骶髂关节的炎症和骨化,髋关节常常受累,其它周围关节也可出现炎症。本病一般类风湿因子呈阴性,故与Reiter综合征、牛皮癣关节炎、肠病性关节炎等统属血清阴性脊柱病。
  • 窦道相 脊椎结核并发窦道是脊椎结核严重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抗结核药物问世之前发病率为18。窦道越长,生命越短,当时死亡率高达34%。抗结核药物特别是有了利福平等药物问世后,其发病率明显下降。
  • 椎间隙变化 椎间隙变化表现为椎间隙的异常增宽、狭窄或消失。
  • 腰部酸胀及无力 脊柱棘突间有深在性胀痛,以下腰部酸胀无力为多发症状。棘间韧带损伤(ligamentitis interinale)是由于脊柱突然过度扭转牵拉而引起的损伤,在临床上易和棘上韧带损伤相混淆。
  • 屈性截瘫 脊髓完全性损伤为屈性截瘫。
  • 脊髓压迫 脊髓压迫症是指由各种性质的病变引起脊髓、脊神经根及其供应血管受压的一组病症。
  • 脊髓马尾受累 脊髓、马尾或神经根受累是脊柱脊髓伤的症状之一。脊柱损伤患者日益增多,视受损机制不同,分型亦不相同,因此在诊断上亦有一定难度。但实际上,只要能掌握局部的病理解剖特点,在全面收集外伤史、症状和体征所见的前提下,加以综合分析判断,对大多数病例不难取得正确诊断。在此基础上,治疗问题也易于解决。对某些临床诊断确有困难者,可借助于CT、MRI、CT加脊髓造影、CTM等影像学检查手段。
  • 上行性皮肤麻木 脊髓压迫症的髓外压迫特征为:在受压神经支配区出现疼痛或放射性疼痛,感觉通路受压皮肤过敏或麻木,感觉障碍呈上行性发展,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晚,运动通路受压区先有痉挛后出现瘫痪。
  • 颈髓硬膜外病变 颈髓硬膜外病变是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之一,髓压迫症是指由各种性质的病变引起脊髓、脊神经根及其供应血管受压的一组病症。
  • 脊髓前角病变 脊髓前角病变是脊髓灰质炎的表现。
  • 牵涉痛 牵涉痛是疼痛的一种类型,表现为病人感到身体体表某处有明显痛感,而该处并无实际损伤。这是由于有病变的内脏的神经纤维与体表某处的神经纤维会合于同一脊髓段,来自内脏的传入神经纤维除经脊髓上达大脑皮质,反应内脏疼痛外,还会影响同一脊髓段的体表神经纤维,传导和扩散到相应的体表部位,而引起疼痛。
  • 感觉障碍 感觉是各个感受器对机体内各种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觉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
  • 脊柱生理弯曲消失 正常脊柱各段因人体生理需要,均有一定的弯曲弧度,称为生理曲度,由于长期坐姿、睡姿不良和椎间盘髓核脱水退变时,颈椎的前凸可逐渐消失,甚至可变直或呈反张弯曲。
  • 脊柱裂 脊柱裂是指由于先天性的椎管闭合不全,在脊柱的背或腹侧形成裂口,可伴或不伴有脊膜、神经成分突出的畸形。临床上此种畸形十分多见,在普查人口中占5%~29%.其中多发于第1和第2骶椎与第5腰椎处。其发生原因主要是胚胎期成软骨中心或成骨中心发育障碍,以致双侧椎弓在后部不相融合而形成宽窄不一的裂隙。单纯骨性裂隙者称为隐性脊柱裂,最为多见;如同时伴有脊膜或脊髓膨出,则为显性脊柱裂,占1‰~2‰,后者在治疗上相当困难,且多属神经外科范畴。
  • 运动传导束受累 运动传导束受累是原发性椎管内肿瘤引起的其中的一种临床表现。当颈脊髓部分受压期随着肿瘤的增大,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逐渐出现脊髓传导束受压症状,如脊髓丘脑束受压,可出现病变节段对侧以下的痛温觉减退或消失;后束受压,可出现深感觉减退;运动传导束受累,可产生同侧病变节段以下肢体的上运动神经元麻痹而脊髓半切综合征是椎管内髓外肿瘤的特异性症状。
  • 脊柱和四肢畸形 脊柱和四肢畸形是发生于骨、关节或软组织的畸形,它造成机体的躯干和四肢在形态上和功能上的异常状态。脊柱和四肢畸形既可以是原发的疾病或损伤,也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种表现。
显示全部症状

脊柱脊髓伤早期症状有哪些?

1.脊柱脊髓伤的临床特点 视脊柱损伤的部位、程度、范围、时间及个体特异性不同,临床症状与体征差别较大。现就其共性症状进行阐述。
(1)一般特点:
①疼痛:具有骨折患者所特有的剧烈疼痛,除昏迷或重度休克病例者外,几乎每个病例均出现,尤以在搬动躯干时为甚,常感无法忍受。因此,患者多采取被动而不愿做任何活动。在检查与搬动时应设法减轻这一症状。
②压痛、叩痛及传导痛:骨折局部均有明显的压痛及叩痛(后者一般不做检查,以免增加患者痛苦),并与骨折的部位相一致。单纯椎体骨折者,压痛较深在,主要通过棘突传导。椎板及棘突骨折的压痛较浅表。除单纯棘突、横突骨折外,一般均有间接叩痛,疼痛部位与损伤部位相一致。
③活动受限:无论何型骨折,脊柱均出现明显的活动受限。在检查时,切忌让患者坐起或使身体扭曲,以防使椎管变形而引起或加重脊髓及脊神经根受损;也不应让患者做各个方向的活动(包括主动与被动),以免加剧骨折移位及引起副损伤,甚至造成截瘫。
(2)神经症状:这里的神经症状指脊髓、马尾或神经根受累的症状。
①高位颈髓伤:高位颈髓伤指颈1~2或枕颈段骨折脱位所引起的颈髓损伤,如该处的生命中枢直接受到压迫并超过其代偿限度时,患者多立即死亡。所幸该处椎管矢状径较大,仍有一定数量的存活者。但也可引起四肢瘫痪及因并发症而发生意外。
②下位颈髓伤:下位颈髓伤指颈3以下部位的颈髓伤。严重者,不仅四肢瘫痪,且胸部呼吸肌多受累,仅保留腹式呼吸。完全性瘫痪者,损伤平面以下呈痉挛性瘫痪。
③胸段或腰段脊髓伤:胸段或腰段脊髓伤以完全性损伤多见,尤其是在胸段。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及膀胱和直肠的功能均出现障碍。
④马尾伤:视受损的范围不同,马尾伤的症状差异较大,除下肢运动及感觉有程度不同的障碍外,直肠、膀胱功能也可受波及。
⑤根性损害:根性损害多与脊髓症状同时出现,常因神经根受压而引起剧烈疼痛,尤以完全性脊髓伤者多见,且常常成为该类患者要求手术的主要原因之一。
(3)脊髓损伤平面的临床判定:脊髓损伤平面一般与骨折平面相一致,但其顺序数却因脊髓末端止于第1腰椎下端的解剖特点而与脊髓损伤平面顺序数不同。脊髓损伤时其椎节平面应该是:颈椎+1,上胸椎+2,下胸椎+3,圆锥位于胸12与腰1之间处。此外,临床上尚可根据受累肌肉的部位来推断脊髓神经根的受损平面,见表1。

 
(4)其他症状:根据骨折脱位的部位、损伤程度、脊髓受累情况及其他多种因素不同,脊髓损伤患者尚可出现某些其他症状与体征,其中包括:
①肌肉痉挛:指受损椎节椎旁肌肉的防御性挛缩。实质上,它对骨折的椎节起固定与制动作用。
②腹肌痉挛或假性急腹症:常见于胸、腰段骨折。主要原因是由于椎体骨折所致的腹膜后血肿刺激局部神经丛,造成反射性腹肌紧张或痉挛。个别病例甚至可出现酷似急腹症样的症状与体征,以致因被误诊而行手术探查,最后在术中才发现系腹膜后血肿所致。
③发热反应:多见于高位脊髓伤者。主要因全身的散热反应失调所致,也与中枢反射、代谢产物的刺激及炎性反应等有关。
④急性尿潴留:除脊髓伤外,单纯胸、腰段骨折患者也可发生急性尿潴留。后者主要是由于腹膜后出血所致的反射性反应。
⑤全身反应:除全身创伤性反应外,其他如休克、创伤性炎症反应及其他各种并发症等均有可能发生,应全面观察。
2.脊髓损伤程度的判定
(1)一般判定的标准:关于脊髓损伤程度的一般判定标准各家意见不一。国内曾按伤者的运动、感觉及大小便功能,依据是属于部分障碍还是完全障碍,将脊髓损伤程度分为6级。这种分法虽简单易行,但难以确切反映出患者的致伤程度,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国外多采用Frank分类标准,共分五级,即:
A级:受损平面以下无感觉及运动功能。
B级:受损平面以下有感觉,但无运动功能。
C级:有肌肉运动,但无功能。
D级:存在有用的运动功能,但不能对抗阻力。
E级:运动与感觉基本正常。
也有人主张将其分为:脊髓完全性损伤,Brown-Séguard症候群,急性脊髓前部损伤及急性颈髓中央症候群等四大类。
(2)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鉴别: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鉴别一般多无困难,见表2:

 
(3)对严重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与脊髓横断性损伤的鉴别:这种鉴别在临床上为一大难题,用MRI、脊髓造影等特殊检查也难以区分。作者认为,在临床检查时,以下几点可能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①足趾有自主性微动者表明属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图10)。

 
②马鞍区有感觉者属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图11)。

 
③缩肛反射存在者在急性期时多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图12)。

 
④有尿道球海绵体反射者多属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图13)。

 
⑤足趾残留位置感觉者系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⑥刺激足底、足趾有缓慢屈伸者多系脊髓完全性损伤(图14)。

 
3.不同损伤平面时的瘫痪特点 从大脑至马尾,不同平面受损时的受累范围及特征各异,尤其是运动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更有利于对受累部位的判定,现归纳如下(表3)。

 
4.上运动神经元与下运动神经元所致瘫痪的鉴别 每位临床医师都应对上神经元及下神经元受损所表现出的不同瘫痪特征有一个明确认识,以便于鉴别(表4)。

 
1.脊柱脊髓伤的诊断 在当前的设备条件下,对任何类型的脊柱骨折的诊断都应无太大困难。由于MRI的出现,使脊髓损伤与脊休克的鉴别诊断问题已有可能获得解决。但无论如何,临床诊断仍应放在首位。因此,对每位受伤者均要求按正规的临床检查顺序进行检查,在获取初步印象后再去做更进一步的特殊检查,这样更有利于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1)临床检查:对伤后早期来诊者,应按顺序快速作出以下判定:
①外伤史:应扼要、简单询问患者或陪送者有关患者致伤机转、着地部位及伤后情况等,对全身情况不清者应边检查边收取病史。
②意识情况:意识不清者表示颅脑多合并损伤,且危及生命,应优先处理,同时迅速检查双眼瞳孔及对光反应,并注意双耳及鼻孔有无脑脊液样物及鲜血流出。
③心肺功能:检查有无胸部合并伤。膈肌麻痹者,有可能系颈4以上损伤所致;血压升高者多伴有颅脑伤;血压过低者,则多合并有内脏、骨盆及严重的四肢伤,应迅速找出原因。
④脊柱局部:包括局部压痛、双侧骶棘肌紧张度、棘突向后方突出的部位及程度以及传导叩痛等均易于发现及确定诊断。检查时切忌将患者任意翻动,以防加重损伤的程度。
⑤感觉与运动:应对上肢、躯干及下肢的感觉、主动运动做全面检查,以推断有无脊髓受损、受损平面及受损的程度等,对每例患者均不应遗漏。
⑥会和足趾的感觉、运动及反射:对脊髓受累者,尤其是严重型病例,均应对周围的感觉及缩肛反射、足趾的感觉与运动等作出判定。即使有少许功能残留,而肢体的感觉运动基本消失者,也仍属不全性脊髓损伤。因此,对脊髓受损程度的判定及与完全性损伤的鉴别至关重要,切勿忽视。
(2)影像学检查:原则上以X线平片为主,再酌情辅以CT或MRI(见其他辅助检查)。
(3)其他检查:在临床上常用还有脊髓造影(包括脑脊液检查)、椎间盘造影、血管造影、硬膜外及脊神经根造影、脊髓内镜数字减影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肌电图、脑血流图等,均可用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2.脊柱损伤的定位诊断 对每例脊柱损伤均应进行受损椎节的定位,尤应注意脊髓受累节段的判定。
(1)椎骨的一般定位:当对患者完成临床检查后,依据椎骨的特点及其体表标志,一般不难作出对受累椎节的定位。个别困难者可依据常规X线片或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定位。
(2)脊髓受累节段的定位:椎骨有外伤存在时,其受损节段与脊髓受累节段多相一致。但如波及脊髓的大根动脉时,则脊髓受累的实际节段明显高于受伤平面。因此,临床判定脊髓受累平面时,切忌仅凭X线平片来决定,以防片面。现对脊髓受累不同平面的主要症状特点分别阐述。
①上颈髓损伤:上颈段主要指颈椎第1、2节段。为便于表达,现将颈髓分为颈1~4及颈5~8两段。颈髓1~4之间受损时,病情多较危笃,且病死率高,约半数死于现场或搬运途中。其主要表现为(图21):

 
A.呼吸障碍:多较明显,尤其是损伤在最高位时,患者常死于现场。患者因膈神经受损程度不同而表现为呃逆、呕吐、呼吸困难或呼吸肌完全麻痹等。
B.运动障碍:指头、颈及提肩胛等运动受限,患者因脊髓受损程度不同而出现轻重不一的四肢瘫痪,肌张力多明显增高。
C.感觉障碍:受损平面可出现根性痛,多表现在枕部、颈后部或肩部。在受损平面以下出现部分或完全性感觉异常,甚至消失。
D.反射:深反射亢进;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或反射多受波及,并可有病理反射出现,如霍夫曼征、巴宾斯基征及掌颏反射等均有临床意义。
②下颈髓损伤:指颈5~8段颈髓受累,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且病情较严重。其主要表现如下(图22):

 
A.呼吸障碍:较轻,因为虽胸部肋间肌受累但膈神经正常。
B.运动障碍:主要范围为肩部以下的躯干及四肢。受累局部呈下神经元性瘫痪,而其下方则为上神经元性瘫痪。前臂及手部肌肉多呈萎缩状。
C.感觉障碍:根性痛多见于上臂以下部位,其远端视脊髓受累程度不同而表现为感觉异常或完全消失。
D.反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腱反射以及桡反射多受波及而出现异常。
③胸髓损伤:胸髓损伤并不少见,患者因受损节段不同而表现出受累范围不同的运动及感觉障碍(图23)。在通常情况下,受累范围介于下颈段及胸腰段之间。

 
④胸腰段或腰髓膨大部损伤:主要表现为腰髓膨大部或稍上方处的脊髓受累,临床表现如下(图24,25):

 

 
A.运动障碍:髋部以下多呈周围性瘫痪征,视脊髓损伤程度而表现为完全性或不全性瘫痪,轻者仅肌力减弱影响步态,重者则双下肢呈软瘫状。
B.感觉障碍:指臀、髋部以下温觉、痛觉等浅感觉障碍。脊髓完全性损伤者,则双下肢感觉丧失。
C.排尿障碍:因该节段位于排尿中枢以上,因此表现为中枢性排尿障碍,即呈间歇性尿失禁(图26)。膀胱在尿潴留情况下出现不随意反射性排尿,与周围性排尿障碍有所差异。

 
⑤圆锥部脊髓损伤:脊髓圆锥部位于脊髓的末端,因呈锥状,故而得名。由于胸12至腰1处易引起骨折,因此此处的脊髓损伤在临床上十分多见,其损伤时的主要表现如下(图27):

 
A.运动:多无影响。
B.感觉障碍:表现为马鞍区的麻木、过敏及感觉迟钝或消失。
C.排尿障碍:因脊髓圆锥部为排尿中枢所在,所以脊髓完全损伤时会因尿液无法在膀胱内滞留而出现小便失禁。如为不完全性损伤,则括约肌尚保留部分作用,当膀胱充盈时出现尿液滴出现象,但在膀胱空虚时则无尿液滴出。
⑥马尾受损:马尾受损见于上腰椎骨折,临床上多见,其主要表现如下(图28):

 
A.运动障碍:指下肢周围性软瘫征,其程度视神经受累状况差异较大,从肌力减弱到该支配肌肉的完全瘫痪。
B.感觉障碍:其范围及程度与运动障碍一致,除感觉异常外,还常伴有难以忍受的根性痛。
C.排尿障碍:也属周围性排尿障碍。

脊柱脊髓伤相关文章
脊柱脊髓伤常用药品
  • 诺福丁

    用于:①缓解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脊柱关节病、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各种慢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期或持续性的关节肿痛症状;②各种软组织风湿性疼痛,如肩痛、腱鞘炎、滑囊炎肌痛及运动后损伤性疼痛等;③急性的轻、中度疼痛如:手术、创伤、劳损后等的疼痛,原发性痛经,牙痛,头痛等。

  • 芬布芬片

    用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脊柱关节病、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还可用于牙痛、手术后疼痛及外伤性疼痛。

  • 氟诺洛芬

    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炎、滑膜炎、腱鞘炎、滑囊炎、骨关节病(脊椎关节病、腰骶坐骨神经痛、大关节的关节病)、妇科疾患(子宫炎、子宫附件炎)、静脉炎和血栓静脉炎。阴道冲洗用粉剂用于非特异性外阴阴道炎[包括局部和全身性,内源和外源性,内分泌性和滥用抗生素及皮质激素、机械和化学刺激(子宫托、避孕器具和药物、杀精子药、内裤过敏)等引起的],产后预防炎症,非特异性子宫颈炎。 凝胶剂用于外伤及运动性损伤;挫伤、韧带扭伤、创伤性炎症(耻骨痛、足跟痛、网球肘)、肌腱炎、腱鞘炎、滑囊炎;勤落枕、腰痛、关节痛、脊柱痛;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病(脊椎关节病、髋关节病、膝关节病);脉管疾病(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周围静脉炎、淋巴管炎、浅表淋巴结炎、硬化剂治疗的后遗症或大隐静脉切除术后遗症);踝关节周围水肿和下肢肿胀。

  • 伸筋丹胶囊

    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用于血瘀络阻引起的骨折后遗症,颈椎病,肥大性脊椎炎,慢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

  • 欧莱

    炎症,退行性病变及创伤引致的局部肿胀,脊柱疼痛性疾病,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腱鞘炎,血栓性浅静脉炎,静脉曲张,同时也可用于静脉注射或静脉点滴后的静脉护理。

  • 枢芬

    本品用于缓解由以下疾病引起的骨骼肌痉挛: 1、 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脊髓肿瘤、横贯性脊髓炎、脊髓外伤和运动神经元病。 2、脑血管病、脑性瘫痪、脑膜炎、颅脑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