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 内分泌科 >> 儿科
脂质沉积性肌病相关症状
  • 肌性肌无力 肌性肌无力是指神经肌肉接头之间传递障碍和肌纤维本身的病变,即突触前膜、突触隙、突触后膜和肌纤维本身的病变所导致的肌肉无力。如重症肌无力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乙酸胆碱受体遭到损害;有机磷中毒时,胆碱酯酶的活力受到影响,使乙酸胆碱的作用过度延长而影响肌细胞的兴奋性;周期性麻痹是由于膜电位的改变。肌强直性肌病是膜电位的不稳定;肌磷酸化酶缺乏症和肉碱棕相酸转移酶缺乏症,是由于肌肉的能源供应障碍;肌营养不良症和多发性肌炎均是肌纤维本身的病变。肉毒中毒和高血镁症影响钙离子进人神经末梢,氨基着类药物阻碍乙酸胆碱的释放,均影响突触前神经冲动的传出;美洲箭毒素和乙酸胆碱受体结合,从而影响乙酸胆碱和乙酸胆碱受体的结合等均可导致肌性肌无力。
  • 低血糖症 低血糖症(HypoglyCemia)又称低血糖状态,是一组因多种病因引起的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过低所致的临床症候群。一般血糖浓度(血浆真糖,下同)低于 2.78mmol/(50 mg/dl)时可认为是低血糖,但是否出现临床症状个体差异较大。血糖过低时对机体的损害以神经系统为主,主要是交感神经刺激和脑功能障碍症候群,及早给予葡萄糖治疗可迅速缓解,否则可致脑实质不可逆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引起低血糖症的病因复杂,在非糖尿病者中最常见为原因不明性功能性低血糖症,胰岛素瘤是器质性低血糖症中最常见病因,其他较常见病因有内分泌疾病性低血糖症、肝源性低血糖症等, 遗传性肝酶系异常多见于婴幼儿,成人中罕见。
  • 全身骨骼肌痉挛 肌肉突然做不随意挛缩,俗称抽筋,会令患者突感剧痛,肌肉动作不协调。患者自行拉直患处的肌肉,通常可减轻痉挛程度。
  • 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
  • 对称性肌无力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原发性肌肉变性病,表现为进行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肌肉萎缩,为遗传性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研究较多的Duchenne(DMD)和Becker(BMD)两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营养不良症。
显示全部症状

脂质沉积性肌病早期症状有哪些?

肉碱缺乏所致的LSM,常见于儿童,亦可发病。大多缓慢起病,主要累及骨骼肌。四肢呈对称性肌无力,以肢带肌受累严重,少数可有程度较轻的肌萎缩。此外颈肌、咀嚼肌、吞咽肌及舌肌均可受累。肌肉运动稍久,无力现象明显加重并伴肌肉胀痛。随病情进展,肌无力逐渐加重。一般病程为数月至数年之久。
如为肉碱缺乏致病,且属全身性者,则除表现进行性四肢近端骨骼肌无力外,同时有心肌病,并常伴低酮性低血糖等全身性征候。
因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缺乏引起的LSM,以Ⅰ型CPT缺乏者最为常见。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定位于1ql2。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Ⅰ型CPT缺乏者临床特点为肌痛、肌无力、肌痉挛,持久运动和长时间空腹可引起肌肉发硬及发作性肌红蛋白尿。约1/4的患者导致肾功衰竭。一般女性患者症状较轻。
脂质沉积性肌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多为青少年时期发病,病程缓慢进展,以四肢近端对称性无力为主,也可累及面、咀嚼及吞咽肌。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血清CK检测,大多数显著升高。对患肌活检组织的酶组化染色(HE及ATP酶染色),可见Ⅰ型肌纤维内大量空泡,油红O染色呈阳性;电镜观察可见肌原纤维间有大量脂滴,即可确诊。
对本病是因肉碱缺乏或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缺乏,还是因其他酶缺陷所致,则须对患者肌肉进行生化检测方能明确。

脂质沉积性肌病相关文章
脂质沉积性肌病常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