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吐逆滑泄 吐逆谓呕吐而气逆。胃气上逆呕吐的意思,胃气以降为顺,上则为逆,故称“吐逆”。 滑泄俗名滑泻。多为久泻久虚下脱,以致泄泻不能自制。
- 黄绿稀溏 黄绿稀溏是小儿腹泻的一种常见症状,粪质稀薄甚至如水样维特征。大多数患儿都在两周岁以下。脂肪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粪便为淡黄色,呈液体状,量多,发亮。长期饥饿或母乳乳汁不足引起的腹泻,粪质少而粘液多,呈深绿色。小肠发炎的粪便往往呈水样或蛋花样,粪质稀烂,病毒性肠炎的粪便,多为白色米汤样或淡黄色稀水样便。
- 低镁血症 正常入血浆镁含量为0.8. ~ 1.05mmol / L,血浆镁低于0.75mmol/L为低镁血症。血浆镁以3种形式存在。①游离镁:约占55%以上;②络合镁:为镁与重碳酸根、磷酸根等形成的复合物,约占15%;③蛋白结合镁:主要与清蛋白结合,约占30%。在组织中肌肉组织的镁含量最高,约占有核细胞镁含量的 80%左右。在急性缺镁时,血浆镁低而肌肉镁含量变化不大,但慢性缺镁时,血浆镁可正常而肌肉镁含量减少。缺镁时红细胞镁浓度比肌肉下降得早,因而红细胞镁可作为反映体内缺镁的重要指标。镁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甲状腺素、甲状旁腺激素生长激素和维生素都可促进肠道和肾脏对镁的吸收,与醛固酮的作用相反。胰岛素有促进镁进入细胞的作用。镁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镁是细胞代谢中许多酶系统的激活剂,是维持DNA螺旋结构和核糖体颗粒结构的完整性所必需的,镁对维持心肌的正常代谢和心肌兴奋性有重要作用。
- 低钠血症 血钠正常值为 142 mmol/L(135-145 mmol/L),血钠低于 135mmol/L即为低钠血症。尿钠量:正常成人70~90mmol/24h,约合氯化钠4.1~5.3g。如果尿Na+<34.19mmol/L或缺如,示体内缺Na+。低钠血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钠与水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的。血钠浓度降低,一般情况下血浆的渗透压也降低,故低钠血症又称低钠性低渗综合征。应明确测定的血浆钠浓度并不能说明体内销的总量和钠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测定的血浆钠浓度降低并非就能肯定体内缺钠。如稀释性低钠血症,其体内钠的总量并不减少,有时甚至增多,但由于在其总体液中水的增加比钠的增加更为明显,因而其血浆钠浓度降低。
- 粪便量多 肠阿米巴病重型 起病突然,高热,先有较长时间的剧烈肠绞痛,随之排出粘液血性或血水样大便,每日10舆论额次,伴里急后重,粪便量多,伴有呕吐、失水,甚至虚脱或肠出血、肠穿孔或腹膜炎。
- 分泌性腹泻 分泌性腹泻是指因胃肠道分泌过多的水分与电解质而致的腹泻。
- 发烧 发烧(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 营养不良性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nutritional edema)又称低蛋白血症(hypoproteinemia)是一种营养缺乏的特殊表现,由于长时间的负氮平衡,以致血浆蛋白减少,胶体渗透压降低,出现全身性水肿为其特征。特点是水肿发生前常有消瘦、体重减轻等表现。皮下脂肪减少所致组织松弛、组织压降低,加重了水肿液的潴溜。水肿常从足部开始逐渐蔓延全身。治疗方面治疗病因与调整营养同时进行。
- 脂肪泻 脂肪泻,俗称为油花样腹泻。可引起脂肪泻的疾病很多。
- 腹泻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患者每日便2-3次或每2-3d一次。粪便的性状无异常也属正常范围。正常粪便一般成形,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 150-200 g,含水分50%-80%。腹泻是指粪便合未消化食物、脓血、摊液或脱落的薄膜。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3个月。 根据病程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程少于2个月者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适、便失禁等症状。
- 婴儿褐色或暗绿色的粘液便 粪便量减少呈粘液、色暗褐或暗绿,往往在消化不良、限制食量后发生,多喂一些奶就会恢复。
- 爆发性水泻 腹泻的一种,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
- 脱水 指细胞外液减少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根据其伴有的血钠或渗透压的变化,脱水又分为低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合并低血钠;高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合并高血钠;等渗性脱水即细胞外液减少而血钠正常。
- 肠道吸收水分增加 肠道吸收水分增加是指小肠吸收不良,而导致肠道对水分的吸收增多,从而引起身体的不适。肠道吸收水分增加会引起腹泻,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 失水 失水又称脱水,实际是指体液的丢失,是造成新陈代谢障碍的一种症状,严重时会造成虚脱,甚至有生命危险,需要依靠输液补充体液。水丢失时大多数伴有电解质尤其是钠离子的丢失,单纯失水者少见。
- 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是以血浆HCO3浓度降低,PCO2代偿性降低,血液PH降低为主要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血浆HCO3浓度降低并非代谢性酸中毒所特有,在呼吸性碱中毒时机体通过肾脏的代偿,大量排出HCO3,亦可致血浆HCO3浓度的降纸,因此必须以上三项同时存在方可谓代谢性酸中毒。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的众多病因,首先引起的是血浆HCO3浓度减少,即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减少,致使SB、AB。BB降低,BE负值加大,通过呼吸的代偿使PCO2降低,失代偿时pH下降。此外,呼吸性碱中毒时,肾脏排出HCO3的代偿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血浆HCO3浓度下降至 10 mmol / L或更低时,往往提示为代谢性酸中毒。
- 低钙血症 正常入血清总钙量相当恒定,为2.25 ~ 2.75mmol / L,儿童偏高。血浆和体液中的钙主要以结合钙和游离钙两种方式存在。前者主要与清蛋白结合,少量与有机酸结合,如拘椽酸钙、乳酸钙、磷酸钙等。游离钙与结合钙不断交换处于动态平衡,它主要受pH的影响。酸血症时游离钙(Ca2+)增多而碱血症时相反。此外血钙与血磷浓度之间维持一定乘积,即[Ca] ×[P]=350-400 mg / L。只有游离钙才真正具有钙的生理功能。血清钙低于2.2mmol / L者称低钙血症。
- 排便频率异常 排便频率异常表现为腹泻。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粪便的性状正常,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150~200g,含水分为60%~75%。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婴幼儿腹泻早期症状有哪些?
一、一般症状
1、轻型腹泻:
病程约3~7天。
主要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每次量不多。大便稀,有时有少量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混有少量粘液,常见有钙、镁与脂肪酸化合的白色或淡黄色皂块。
大便检可见少量白细胞。
全身症状:
偶出现小量呕吐或溢乳,食欲减退。
体温正常或偶有低热,面色稍苍白体重不增或稍降。体液丢失在50ml/kg以下,脱水症状不明显。
迁延日久,营养情况越恶化,常继发泌尿道、中耳或其他部位感染。
2、重型腹泻:
主要症状:
每日大便十数次至40次,大便量增至每次10~30ml,甚至可达50ml。
开始时便中水分增多,偶有粘液,有腥臭味,呈黄或黄绿色,呈酸性反应。
病情加重和摄入食物减少时,大便臭味减轻,粪块消失而呈水样或蛋花汤样,色变浅,主要成分是肠液和小量粘液,呈碱性反应。
镜下见脂肪滴、游动的细菌、粘液、重症偶见红细胞,白细胞可达每高部视野10个左右。
全身症状:
食欲低下,常伴呕吐。多有不规则低热,重者高热。体重迅速降低,明显消瘦。
换尿布不及时者,常腐蚀臀部皮肤,表皮剥脱而发红。
二、水和电解质紊乱症状
以酸中毒、脱水为主,可有低钾、低钙症状。
1、酸中毒:
精神萎靡,嗜睡、苍白、拒食、衰弱。无或较晚出呼吸深长,呈吧息状。
严重者:呼吸增快,甚至昏迷。
2、脱水:
(1)主要症状:消瘦较快、体重减轻,精神萎靡,皮肤苍白甚至发灰、弹性差,前囟和眼窝下陷,粘膜干燥,腹部凹陷,脉细数,血压降低和尿量减少。
(2)分类:
①轻度脱水:
体液丢失占体重的5%以下。
患儿精神稍差。皮肤略苍白,皮干但弹性尚好。
眼窝稍陷,小便较平时略少。
②中度脱水:
体液丢失约占体重的5~10%。
患儿萎靡、阵阵烦躁。皮肤苍白发灰、干燥、松弛、弹性差,捏起后不能立即展平。
口周发青,前囟和眼窝明显下陷,唇及粘膜干燥。
心音钝,腹部凹,四肢发凉,小便明显减少。
③重度脱水:
体液丢失占体重的10~15%。
患儿萎靡、淡漠,对周围环境无反应。皮肤苍灰,弹性极差,捏起后不易平复。
前囟与眼窝深陷,眼不闭,结膜干涩,哭无泪,角膜无光。口唇发绀,粘膜干燥。
心率速,血压不易测出。腹深陷,四肢厥冷,尿极少或无尿。
(3)注意事项:
应重视眼窝、前囟凹陷程度。
低渗性脱水:皮肤弹性减低,脱水症状出现早且较重,口渴较轻,萎靡较重。
高渗性脱水:口渴明显、发热、烦躁、肌张力增高,偶有惊厥。眼窝、前囟凹陷较轻,手足较温,脉搏可及。
营养不良儿:平时皮肤弹性差。
3、低钙血症:
于营养不良、佝偻病或腹泻日久的患儿轮液后出现
症状:烦躁不安、手足搐搦,甚至惊厥等
检查:可见佛斯特氏和腓反射阳性。
4、低钾血症:
多在水泻1周以上,输入不含钾液体后出现。
原有营养不良者出现较早、较重。一般患儿未输液前较少有低钾症状,,随脱水酸中毒的纠正,逐渐出现低钾
症状:
精神萎靡、肌张力低、第一心音钝。
严重时出现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减弱,肌肉麻痹。甚至可有呼吸肌麻痹、肠麻痹、膀胱麻痹,腱反射消失,心率减慢、心律不齐、心尖部出现收缩期杂音、心脏扩大,可危及生命。
5、低镁血症:
出现于纠正脱水、酸中毒、补充钙后,
症状:
手足震颤,搐搦。
哭闹、易受刺激、不能入睡。
偶有额部或皮肤皱摺处出现红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