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包囊虫病相关症状
- 发烧 发烧(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骨包囊虫病早期症状有哪些?
【临床表现】
包囊虫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由包囊的大小与所在部位不同而决定。一般因骨包虫病就医者多已属晚期,常因并发病理性骨折而就诊。
病变早期六钩蚴在骨组织中生长缓慢,可长期无任何不适。极少数有轻痛者也常不被引起重视。当病灶继续发展,可出现骨痛,跛行,局部或肢体肌肉萎缩。随着囊肿浸润破坏了较多的骨质,则疼痛加重。受累的骨骼可出现增粗,畸形,轻微外力即可产生病理性骨折,患者常可于此时来就诊。若脊柱受累,囊肿可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则出现神经受损的症状和体征,甚至出现截瘫。晚期囊肿穿破骨皮质侵入周围软组织,则临床上可出现大包块。若穿破皮肤,可继发感染,瘘管可长期外流脓液及包虫的碎片,难以愈合。临床上关节内受侵犯者很少,个别受累时,可导致病理性脱位。
骨包虫病患者常合并有肝、肺、脑等其他部位病变,故应仔细全面检查。
【诊断】
可根据有在流行区居住史,并有与狗羊经常接触史;临床及X线表现特点;实验室检查阳性结果等,但应与骨巨细胞瘤、纤维囊性骨炎、骨肉瘤及脊柱结核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