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外科 >> 骨科病
肱骨小头骨折相关症状
  • 身痛 疼痛的部位分类广义上讲可分为躯体痛、内脏痛、心因痛三大类。然而多处疼痛一般系指四肢与躯干多部位具有躯体痛症状。这种分部广泛,程度不一,性质不一的疼痛也称作一身痛。诉有多处疼痛者,多由于全身性疾病引起,但是局部的病变也不应当忽略,
  • 肘外侧肿痛及功能障碍 半个肱骨小头骨折也称Hahn-steinthal骨折,症状与体征:肘部外侧肿痛,肘屈伸功能障碍。
  • 发烧 发烧(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 肘部的肿胀压痛 肱骨髁间骨折,肘关节外伤后有剧烈疼痛,压痛广泛,肿胀明显,可伴有皮下淤血。
  • 肘痛 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神经血管束受嵌压等会引起肘部疼痛。
  • 肘关节不能屈曲 屈曲肘部的肌肉瘫痪或关节脱位时,肘关节不能屈曲,前臂呈伸直下垂状态,上肢不能做屈曲前臂的生活动作,比如不能洗脸、吃饭等。
显示全部症状

肱骨小头骨折早期症状有哪些?

症状:
肘关节后方肿胀在关节内,故表现不明显。但有明显的活动受限及肱骨小头部位压痛。合并内侧韧带损伤者,则有压痛与外翻活动加大的现象。损伤后,肘部肿胀和疼痛。肿胀多发生在肘外侧和肘窝部。疼痛和压痛部位限在肘外侧或肘前侧。肘关节伸屈活动受限,尤其屈曲90°~100°时,常发生肘部疼痛加重并有阻力感觉(图1)。

 
Ⅰ型 完全性骨折(Hahn-Steinthal骨折),骨折块包括肱骨小头及部分滑车。
Ⅱ型 单纯肱骨小头完全骨折(Kocher-Lorenz骨折),有时因骨折片小而在X线片上很难发现。
Ⅲ型 粉碎性骨折,或肱骨小头与滑车均骨折且二者分离。
Ⅳ型 肱骨小头关节软骨损伤。
诊断:
外伤史,损伤后,肘部肿胀,疼痛明显,一般多发生于肘外侧和肘窝部。疼痛和压痛部亦在肘外侧或肘前侧。肘关节伸屈活动受限,尤其90°~100°时肘部疼痛加重并有阻力感。X线检查能显示骨折及分型。
在诊断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正常小儿肘关节内几个骨化中心的不同时期变化。小儿肱骨小头骨化中心大约在出生后10 个月出现,整个肘部完全骨化约在13 岁。在这期间,肘部骨化中心出现及骨化顺序先后为肱骨小头、桡骨头、内上髁、滑车、鹰嘴、外上髁。应熟记骨骺出现及联合的年龄。了解肘部几个主要骨化中心在小儿期的形态十分重要,避免把正常的骨化中心误为骨折块。骨骺有完整的边缘,骨折碎片不规则且邻近的骨质有缺损。
(2) 肱骨小头在X线上的形态变化与位置改变。正常小儿肱骨小头骨化中心在正位片上,位于肱骨外缘与桡骨头连线内侧,呈“瓜子状”尖端朝内,水平位。当前臂伸直时,尺骨上端与小头内侧部分重叠。侧位片上,肱骨小头骨化中心位肱骨下端的前方,沿肱骨前缘划一条线,再通过肱骨中轴画一条平行线,在9 岁之前,肱骨小头骨化中心位前线之后。9 岁以后,则小头的2/ 3 位于前线之前,整个骨骺仍位于后线之前。
(3)肱桡关系的变化。一般根据上述位置关系来判断有无肱骨小头的移位。但由于肘部损伤时肘关节活动受限,加上患儿不配合,较难按要求得到标准位置片。此时,可利用肱桡关系判断肱骨小头有无位置改变。无论在肘关节任何投照位置,通过桡骨干中心点的纵轴线必然要通过肱骨小头中心点,如果肱骨小头骨化中心点不通过此纵轴线,就说明肱桡关节关系改变。

肱骨小头骨折相关文章
肱骨小头骨折常用药品
  • 麝香接骨胶囊

    散瘀止痛,续筋接骨。用于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瘀血凝结,闪腰岔气。

  • 七叶莲片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用于各种疼痛,风湿痹痛,神经痛,胃疼,跌打骨折,外伤出血。

  • 无敌丹胶囊

    益气活血,滋补肝肾,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气虚血瘀、肝肾不足引起的骨性关节炎(骨质增生,骨折)。

  • 易维特

    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能显著地降低椎休骨折发生率。

  • 伸筋丹胶囊

    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用于血瘀络阻引起的骨折后遗症,颈椎病,肥大性脊椎炎,慢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

  • 愈伤灵胶囊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挫伤,筋骨瘀血肿痛,亦可用于骨折的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