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肿形成 血液集聚,因血瘀所致水肿。见于新生儿的头颅血肿、颅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黄体血肿、鼻中隔血肿等。
- 新生儿两眼上翻凝视 新生儿惊厥可以表现为双眼凝视、失神、可以出现肢体抽搐、口唇发绀等,可以分为有热惊厥及无热惊厥,有热惊厥可能为颅内感染引起,无热惊厥可能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颅内出血、低钙血症等引起低钙血症引起的一般不会有后遗症,其他的都可能有后遗症:包括癫痫、脑瘫等。
- 贫血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内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的病理状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0亿人不同程度贫血,每年因患贫血引致各类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上千万。中国患贫血的人口概率高于西方国家,在患贫血的人群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老人和儿童高于中青年,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 头颅向上生长呈塔形 颅底受压下陷,眼眶变浅,眼球突出,鼻旁窦发育不良由于脑组织向垂直方向伸展,而致头颅上下径增加,前后径变短,颅前窝可缩短至1.5cm,视神经孔变小,眶上裂短脑回压迹明显增多蝶鞍扩大前囟闭合延迟。尖头畸形额骨后缩或后旋,使额骨与鼻脊连成一线,额鼻角消失。典型病例为颅顶尖突。额骨后旋为导致头颅畸形的主要原因面中部可正常。值得指出的是尖头畸形在2~3岁前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这是因为不少病例在1岁时颅骨是正常的,而在4岁时才出现典型的尖头畸形。真性尖头畸形伴手或足并指/趾畸形,称为Saethre-Chotzen综合征。脂肪软骨发育不全症表现为软骨发育不全、视神经萎缩、头大鼻宽而扁平,唇厚,也属于尖头畸形类,常见于婴幼儿,病儿臂及下肢变短伴有智力低下,视力障碍角膜有脂质沉着。
- 新生儿青紫 青紫(cyanosis)亦称紫绀、发绀,是血液内还原血红蛋白浓度增高而在皮肤和黏膜上的表现。较易出现于皮肤较薄色素较少而毛细血管较丰富的部位,如口唇、指(趾)尖鼻尖及耳垂等。发绀既可由肺部疾病换气不足引起,也是许多右至左分流先天性心脏病的一个症状并且还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某些血液病。
- 前囟张力增高 婴幼儿颅内压增高早期可发现前囟的张力增高,颅缝分离,叩诊如破水壶声音。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超过1.92kpa,即为颅内压增高,若出现头痛、呕吐、视力障碍及视乳头水肿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时,称为颅内压增高综合征。
- 拥抱反射消失 3-4个月以下的婴儿,当母亲或家人突然走到孩子身旁或发出响声,会发现孩子出现两臂外展伸直,继而屈曲内收到胸前,呈拥抱状,我们会以为孩子发生抽筋。其实这并非是抽筋,而是一种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为拥抱反射。若新生儿期无此反射,则说明孩子一是大脑神经系统没有发育成熟,二可能是神经系统有损伤或病变,颅内出血或其它颅内疾病。
- 头胀 头胀 ,自觉头部胀重不适。
- 新生儿少吃 要吃要哭要动,是小儿生来就有的需要。少吃少哭少动,是新生儿生病的特殊表现。少吃少哭少动,俗称“眠起了”,有非感染和感染方面的许多原因。
- 循环衰竭 由于血容量减少或急性心脏功能障碍等引起的组织循环灌流量锐减,以致代谢发生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 休克 休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个急症,系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下降,使全身各组织和重要器官灌注不足,从而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细胞受损及脏器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肢端发组、脉搏细速、尿量减少及神志迟钝、血压下降等。 休克的特征为微循环障碍,临床上各科均可遇到。不论其病因如何,导致休克的根本因素为有效血容量锐减,最终使组织缺血、缺氧,细胞代谢异常,造成细胞死亡。因而,早期诊断休克,及时处理,同时积极查找病因,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皮肤苍白 皮肤苍白:人的皮肤颜色深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肤色不仅和血液里血红蛋白数量有关,而且与皮肤厚度、皮肤色素含量等也有密切关系。此外,环境因素也对肤色有很大影响,皮肤颜色苍白不一定是贫血引起的。与皮肤苍白相关的疾病列表 :泌尿道感染 、感染性休克 、钩虫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
- 头皮血肿 简介:头皮血肿多因钝器伤及头皮所致
- 头颅增大 因颅内压增高引起头颅进行性的异常增大,与周身发育不成比例。额部向前突出、眶顶受压向下,双眼球下视,眼球向下转,致巩膜上部露白,前囟扩大且张力增加,其它囟门也可扩大,颅骨骨缝分离,头皮静脉扩张,婴幼儿骨缝未闭,颅内压增高时,头颅可以发生代偿性扩大。
新生儿头颅血肿早期症状有哪些?
患儿多为足月儿,体重多超过2500g,出生时良好,数小时后发现头颅肿物,或发现在出生后1~4天。
1. 骨膜下血肿又称头颅血肿,约占产伤的0.1%-1.8%,血肿部位以顶部多见,枕部、颞部、额部少见。血肿多于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天逐渐增大,小者如鸡蛋,大者可与颅骨块大小相仿,由于颅缝处骨膜与颅骨粘连较紧,所以血肿境界清楚,不超过骨缝范围。血肿常为一侧,也可同时发生在两侧。血肿吸收较慢,一般需要3-8周,先在血肿周围机化、钙化变硬呈环感,中心有波动感,易误诊为凹陷性骨折,X线摄片可鉴别。头颅血肿往往单独存在,仅有局部血肿而无全身症状。但如血肿很大,出血较多,则可致贫血。血肿中红细胞破坏溶解,可致生理性黄疸加重及延迟消退时间。血肿应与头皮水肿相鉴别。若血肿与头皮水肿同时存在,则水肿先行消退,以后血肿才逐渐消退,必要时需作颅骨摄片,以除外骨折。
有时血液透过头颅的骨折部或裂隙,而在颅骨与顶脑膜之间形成一颅内血肿。此种血肿范围较小,但偶亦能压迫大脑而出现脑症状。
个别患儿头颅血肿甚大,波及眼睑及前额,患儿出现苍白、休克,可因突然循环衰竭而死亡。死后抽取头颅血肿之血量,约1/3~1/2病例可达100~150m1。头颅血肿可受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浓度的下降而加重。
2.帽状腱膜下血肿 生后不久即见头皮局限性肿胀。出血量较少时血肿范围较局限;出血量多时,肿胀范围逐渐扩大,可累及整个头皮,甚至波及额、眼周、枕或颈背部。血肿有波动感,常使前囟不易扪清,所覆皮肤可呈青紫色。出血严重时可致贫血或低血容量休克,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血肿的范围从未有越过颅骨缝者,因此处骨膜紧贴骨缝,不如他处的易于分离。须与脑膜膨出及先锋头区别。
婴儿在出生后1~2天,头颅血肿可隐于先锋头下。但先锋头消散后即见血肿的特殊波动。至于脑膨出与脑膜膨出皆出现于颅缝或囟门,常与呼吸共震动,压之见小。机化开始后,周围呈硬环,已如上述。由于中部柔软,易被误为颅裂兼脑膨出,应慎加判断。
1.病史 在分娩过程中,有头盆不称、胎位不正、产钳助产牵引史。
2.表现特点 发生于出生后1~4天,帽状腱膜下血肿表现特点为,血肿发生于头颅的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血肿大都在2~3天内缩小而逐渐消失。 头颅血肿部位多在顶部,多于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天逐渐增大,血肿境界清楚,不超过骨缝范围,中心有波动感,无全身症状,血肿消退较慢。
3.辅助检查 必要时拍头颅X线片、或B超等检查,以助诊断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