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儿肋骨外翻 让孩子平卧,最下缘的肋骨超出身体的外缘,就叫做肋骨外翻。肋骨外翻是由于人的胸骨最下方的两条肋骨不是跟胸骨连在一块的,而且孩子在吸气呼气时的腹部运动幅度比较大,肋骨比较软的情况下会出现肋骨外翻的现象。婴儿肋骨外翻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单纯的肋骨发育畸形;另一个原因就是佝偻病造成的。
- 自发性骨折 是老年人常见的自发性骨折,就是没有明显的外伤史的骨折。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占平常骨折病人的50%以上。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和内分泌的改变,造成骨钙缺失,骨质也就显得疏松,骨骼由此变得脆而易裂,容易发生骨折。 冬季老人骨骼中的钙容易丢失,加重了骨质疏松进程,使得骨骼强度下降,因此这种自发性骨折尤其常见于冬季。
- 难入睡或易惊醒 如果你总是感到晚上难以入睡,醒来次数多,白天没精神,那就该注意了。
- 软骨发育不良与骨骼畸形 佝偻病、软骨病(Rickets and osteomalacia)是维生素D缺乏造成的骨病,不同年龄所表现的不同临床形式。
- 手足多汗 手足多汗症主要表现为手掌,足底多汗,轻度患者仅表现为手掌湿润,,重度患者手掌可分泌出肉眼可见汗珠。出汗时多伴有手掌冰冷,仅少数患者出汗时手指能保持温暖。因手部皮肤常处于潮湿,浸泡状态,手掌蜕皮明显,常伴有皮炎,冬季时因肢端湿冷可导致冻疮,皮肤溃烂等症状。患者往往自儿童或少年时起出现手掌等部位的多汗,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手部多汗容易影响手操作的灵活性,干扰手工操作,患者因避免与别人握手而影响人际交往,并产生躲避,焦虑的心态。调查表明50%的患者感觉自信心不足,38%的患者有挫折感,而有压抑感的患者也达到20%左右。
- 碱性磷酸酶增高 碱性磷酸酶( ALP 或 AKP )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种酶。这种酶能催化核酸分子脱掉5’磷酸基团,从而使DNA或RNA片段的5’-P末端转换成5’-OH末端。但它不是单一的酶,而是一组同功酶。目前已发现有 AKP1 、 AKP2 、 AKP3 、 AKP4 、 AKP5 与 AKP6 六种同功酶。其中第 1 、 2 、 6 种均来自肝脏,第 3 种来自骨细胞,第 4 种产生于胎盘及癌细胞,而第 5 种则来自小肠绒毛上皮与成纤维细胞。 碱性磷酸酶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的检查。患这些疾病时,肝细胞过度制造ALP,经淋巴道和肝窦进入血液,同时由于肝内胆道胆汁排泄障碍,反流入血而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
- 青枝骨折 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青枝”两个是借用来的,在植物的青嫩枝条中,常常会见到折而不断的情况。儿童的骨骼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外面包裹的骨外膜由特别的厚,因此在力学上就具有很好的弹性和韧性,不容易折断,遭受暴力发生骨折就会出现与植物青枝一样折而不断的情况,骨科医生就把这种特殊的骨折称之为青枝骨折。
- 新生儿少哭 要吃要哭要动,是小儿生来就有的需要。少吃少哭少动,是新生儿生病的特殊表现。少吃少哭少动,俗称“眠起了”,有非感染和感染方面的许多原因。
- 颅骨增生 颅骨增生多表现为颅骨和(或)厚度增加,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两种。
- 婴儿出牙延迟 婴儿出牙时间的早晚,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通常孩子在出生6~7个月便开始长牙,出牙早的孩子在4个月便开始长牙,出牙晚的孩子要到10个月左右才萌出,个别孩子要到1岁以后才长出第一颗乳牙,这种情况与婴幼儿时期骨骼生长的快慢有关。
- 蛙状腹 蛙状腹出现在大量腹水的病人或腹部肌肉松弛的小儿,躺在那里就像青蛙的肚子一样,积水把肚皮往两边推,或腹部肌肉软弱而使腹部膨大。主要出现在肝硬化,低蛋白血症,佝偻病的病人。
- 低钙血症 正常入血清总钙量相当恒定,为2.25 ~ 2.75mmol / L,儿童偏高。血浆和体液中的钙主要以结合钙和游离钙两种方式存在。前者主要与清蛋白结合,少量与有机酸结合,如拘椽酸钙、乳酸钙、磷酸钙等。游离钙与结合钙不断交换处于动态平衡,它主要受pH的影响。酸血症时游离钙(Ca2+)增多而碱血症时相反。此外血钙与血磷浓度之间维持一定乘积,即[Ca] ×[P]=350-400 mg / L。只有游离钙才真正具有钙的生理功能。血清钙低于2.2mmol / L者称低钙血症。
- 骨软化 骨质软化症与佝偻病(成年人的骨质软化症)是以新近形成的骨基质矿化障碍为特点的一种骨骼疾病。其结果导致非矿化的骨样组织(类骨质)堆积,骨质软化,而产生骨痛、骨畸形、骨折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该病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四类:①维生素D营养性缺乏。②维生素D的代谢活性缺陷。③骨矿化部位的矿物质缺乏。④骨细胞、骨基质紊乱。在青春期前,即长骨生长板闭合前到闭合期发生损害为佝偻病。在成人,骨骺生长板闭合后的骨矿化损害,称骨质软化症。
- 胸廓畸形 鸡胸是胸前壁呈楔状凸起状如禽类的胸骨,故而得名。漏斗胸则是一种胸前壁的凹陷畸形,状如漏斗。这是两种常见的胸廓畸形。
- 脊柱和四肢畸形 脊柱和四肢畸形是发生于骨、关节或软组织的畸形,它造成机体的躯干和四肢在形态上和功能上的异常状态。脊柱和四肢畸形既可以是原发的疾病或损伤,也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种表现。
- 串珠肋 佝偻病是小儿多见的慢性营养缺乏症,俗称软骨病,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就会逐渐出现骨骼症状。4-6个月的小儿,颅骨生长快,会因钙质沉着少而出现颅骨软化,用手按压时犹如像压在乒乓球上的感觉。8-9个月以后,头可呈方形或马鞍状畸形,骨缝加宽,骨边缘发软,囟门较大,至18个月时仍未闭合。出牙晚且顺序不规律。相继出现“串珠肋”(即在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如珠)和“鸡镯”,也可伴有肋骨下缘外翻,腕部及踝部骨骼膨大,形如手、脚镯。会走后可出现“X”和“O”形腿。此外,患儿腹部膨大,头发稀疏干枯,动作和智力发育均慢。
- 婴儿枕秃 小婴儿的枕部,也就是脑袋跟枕头接触的地方,出现一圈头发稀少或没有头发的现象叫婴儿枕秃
- 前囟闭合延迟 颅骨变薄,颅缝分离及前、前囟延迟闭合或明显扩大是脑积水的常见临床症状。
- 囟门跳动 婴儿的头顶部有一个柔软的,有时能看到跳动的地方, 医学上称之为囟门。囟门在出生时主要有两个:一个称静囟,在头顶前部,由两侧顶骨前上角与额骨相接而组成,出生时斜径为2.5厘米,一般在1~1.5岁闭合;另一个称后囟,由顶骨和枕骨交接而组成,在头顶后部,一般出生时就很小或已闭合,最晚在2~4个月时闭合。
- 烦躁不安 患者自觉烦闷急燥, 心神不定。
新生儿佝偻病早期症状有哪些?
主要表现为骨骼系统的骨化不全或骨软化性改变,如前囟增大,颅缝加宽与后囟门相连,侧囟门未闭,颅骨边缘和顶骨顶结节部变软或呈乒乓球感,颅骨边缘尤以顶骨矢状缝缘有锯齿状骨缺失。缺失巨大者在后囟前方可形成假囟门。当呼吸困难时易形成漏斗胸,早产儿易有肋骨自发性骨折;体重及日龄稍大的新生儿亦可有典型的骨样组织增生表现,如肋串珠、手脚镯和方颅。新生儿期低钙血症尤以晚期新生儿的低钙血症应考虑有佝偻病的可能。日龄较大的患儿还可有发秃环和神经兴奋等症状。
具体临床症状分为四期:初期、激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1、初期: (1)临床表现: 神经兴奋性增高(烦躁,睡眠不安,易惊,夜啼,多汗等症,并可致枕部脱发而见枕秃) (2)理化检查: 血生化改变轻微,骨骼X线摄片可无异常。
2、激期: (1)临床表现: 骨骼―― ①头部:乒乓球感;方颅,臀形颅;囟门较大且闭合延迟;乳牙萌出迟。 ②胸部:软骨串珠状;肋软沟;肋下缘外翻;鸡胸;漏斗胸。 ③四肢:“手镯”及“脚镯”;开始行走后,(“O”型)或(“X”型)腿,长骨可发生青枝骨折。 ④脊柱:脊柱后凸或侧弯畸形,骨盆畸形。 肌肉改变――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部膨隆如蛙腹。 神经系统――发育落后; (2)理化检查: ①X线:钙化带模糊,干骺端增宽,边缘呈毛刷状或杯口状改变。 ②血生化检查: Ⅰ、血钙,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30 Ⅱ、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
3、恢复期: (1)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体征改善; (2)理化检查:X线临时钙化带重现;生化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 (1)重症患儿遗留骨骼畸形。 (2)理化检查正常。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发生佝偻病的病因可查,特别是孕母有维生素D及钙磷缺乏的病史与表现。
2.临床表现 具有一定的临床表现,如多汗和低钙性喉痉挛等;骨骼方面的改变,如颅骨软化、头颅骨、胸骨等骨骼畸形,或自发性骨折等。
3.骨骼的X线改变。
4.血生化改变。
5.骨密度检测 近年来由超声测骨密度的检测方法正在建立中,有望替代X线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