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肌腱末端病相关症状
- 指、拇、脘的伸展功能完全丧失 指、拇、脘的伸展功能完全丧失是手部伸肌腱损伤的临床症状之一。 手指的伸展系统是肌腱与筋膜、腱膜、韧带的综合体,其作用与结构比屈肌腱系统远为复杂,解剖上称指背腱膜(dorsal aponeurosis),又称伸腱装置(extensor apparatus)。
- 感觉障碍 感觉是各个感受器对机体内各种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觉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
- 发烧 发烧(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 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也称复发性口疮,是—种反复发作的口腔粘膜疾病。它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灼痛难忍,同时能引起多种并发症。中医所辩证论述: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因七情内伤,素体虚弱,外感六淫之邪,致使肝郁气滞,郁热化火,心火炽盛,胃火上攻,心肾不交,虚火上炎熏蒸于口而发病。欲治愈此病,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治疗。医院专家组,历经长期的临床治疗与研究,科学地采用“祛腐清胃,祛腐生肌”等系列疗法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让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不再承受溃疡的折磨和恶变的危险!
- 腱反射亢进 深反射是刺激肌腱、骨膜感受器所引起的反射,通常称为腱反射。一般将腱反射的活跃程度分为:①消失(-):不出现反射;②迟钝(+):低于正常的反应;③正常(++);④活跃(+++);高于正常的反应;⑤亢进(++++);反射强,髌震挛、踝震挛阳性。
- 指间关节不能屈曲 伸指肌腱损伤的症状为指间关节均不能屈曲。
- 关节疼痛 在生活中,很多人受到关节疼痛的困扰。造成关节疼痛的原因很多,根据年龄、性别、发作部位、症状特征,一般可以归纳出软组织性、软骨性、骨性和炎症性等原因。任何原因导致的关节炎,如能及时就医,对症治疗,一般都能治愈或缓解。
- 腹泻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患者每日便2-3次或每2-3d一次。粪便的性状无异常也属正常范围。正常粪便一般成形,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 150-200 g,含水分50%-80%。腹泻是指粪便合未消化食物、脓血、摊液或脱落的薄膜。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3个月。 根据病程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病程少于2个月者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适、便失禁等症状。
多肌腱末端病早期症状有哪些?
本病男性明显居多,**之比为9∶2。平均发病年龄32.3岁(14~55岁)。多为急性发病,患者主诉为多个肌腱末端部位的疼痛,大多数为中度痛,少数疼痛严重,影响活动。夜间痛几乎见于所有患者。有的患者可伴发腹泻、结膜炎或复发性口腔溃疡。
发病的肌腱末端局部可见肿胀、微红、触诊微热,触痛极为明显,甚至拒按。受累的部位可有:骶髂关节、肱骨外上髁、跟腱或跖腱膜附着的跟骨、喙突、髌骨上下极,胫骨粗隆、肩胛冈下、桡骨末端、股骨大粗隆、髂骨嵴和髂棘、肋骨与软骨的连接处、颈椎、胸椎和腰椎的棘突等。受累的肌腱末端达5~20个,平均9.8个。少数患者伴发少关节炎或单关节炎,下肢关节比上肢关节多见,但均为自限性,通常在1周~2个月消退。有迹象提示本病似有家族中几个成员发病的趋势。
Shichikawa等提出的多肌腱末端病的诊断要点如下:①肢体或躯体至少有5个部位的肌腱末端有自发痛和触痛,其部位如喙突、肱骨外上髁、骶髂关节、髌骨下方、跟腱在跟骨附着点,及胫骨粗隆等;②1个或多个肌腱端肿胀;③无全身性炎症及X射线片骶髂关节炎表现;④排除脊柱关节病中所属的任何疾病。
施桂英认为,对多肌腱末端病的诊断关键尤其应建立在详细的体格检查基础上,将关节周围或附近的肌腱末端炎与关节滑膜炎区别开。前者只有局限的轻微肿胀或无肿胀,压痛点却极为明显,邻近的关节无肿胀和压痛,以及关节的主动和被动运动均无障碍,只是为了避免关节活动时引发肌腱末端疼痛加重,患者常呈制动状态;后者因关节滑膜炎而出现关节肿胀、积液、触痛和运动障碍,但其附近肌腱末端并无异常。临床上,由于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上的不慎。将多肌腱末端病患者误诊为其他关节炎,误诊时间长达数月,甚至数年者已非个别情况。如果能提高临床的鉴别能力,多肌腱末端病并非罕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