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血液科 >> 儿科

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相关症状
  • 氮质血症 氮质血症是一个生化名词,有广义和狭义的两方面概念。广义的概念是只要血中的尿素氮、非蛋白氮或肌酐超出正常范围,均可称为氮质血症。各种肾脏病迁延不愈,晚期可发生肾功能损害,这样血中氮质排泄障碍,遂蓄积于血液中,这是肾衰的结果。但是正常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大量进食高蛋白食物,如过年过节或平时参加宴会过多,虽然肾功正常,但短时间内不能迅速地排出过多的氮质,则会出现一过性的氮质血症。另外肾病综合征水肿尿少的患者,也可出现一过性的氮质血症,当应用利尿剂后,尿量增加,血尿素氮亦会随之降为正常,这不能视为肾功衰竭,患者也没有必要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一位肾病综合征男性青年患者,查血尿素氮14.2毫摩尔/升(42毫克%),某医院曾诊为肾功不全。但我们观察,患者尿量少,每日600毫升左右,全身中度浮肿。后用速尿中等量冲击后尿量增水肿消退,复查血尿素氮为6.4毫摩尔/升(18毫克%),说明患者并非肾功不全,而是一过性的氮质血症。再者有的医生报道临床疗效,也未注意严格地把一过性的氮质血症病例剔除,而是混为一谈,以致造成治疗慢性肾衰疗效过高的不实报道。其中确实有人不完全了解临床有一过性氮质血症的情况存在。 狭义的概念是当肾脏病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阶段,血中尿素氮、肌酐均超过正常范围,这一时期称为氮质血症期,或称尿毒症前期。 一般的检验书籍所载血尿素氮正常值为≤7.1毫摩尔/升(20毫克%),血肌酐正常值为≤176.8微摩尔/升(2毫克%)。其实肾功能正常期血尿素氮应≤5.3毫摩尔/升(15毫克%),血肌酐应≤132.6微摩尔/升(1.5毫克%)。而血尿素氮5.7~7.1毫摩尔/升(16~20毫克%),血肌酐141.4~176.8微摩尔/升(1.6~2毫克%)阶段肾功已不正常,但能代偿而不出现氮质血症,所以应称为肾功不全代偿期。
  • 小儿发热 发热是婴幼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许多疾病在一开始时就表现为发热。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时常看到有些家长用手摸一摸孩子的头,摸一摸孩子的手心,感到皮肤发烫,就认为孩子是发烧了。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的体温超过37℃就是生病了。其实,这种认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 少尿 正常健康人24 h尿量约 1500~2 000ml ;24h尿量少于拥400ml,或每小时少于17 ml称少尿,少于50 ml称无尿。
  • 皮肤黏膜出血 皮肤黏膜出血:因机体止血或凝血功障碍所引起,通常以全身性或局限性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难以止血为临床特征。
  • 失血过多后贫血 急性失血后贫血是快速大量出血引起的贫血;慢性失血后贫血是由于长期中度出血所致的小细胞性贫血。如见于慢性胃肠道疾病(例如消化性溃疡或痔疮),泌尿系或妇科的慢性出血。
  • 腹水 腹水系指腹腔内游离液体的过量积聚。在正常状态下腹腔内约有50ml液,对肠道起润滑作用。在任何病理情况下导致的腹腔内液量增加超过200ml即称为腹水。腹水是许多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产生腹水的原因很多,较为常见的有心脏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腹膜疾病,营养障 ,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等。以往诊断腹水主要依靠腹部叩诊,出现移动性浊音即可诊断为腹水。小量腹水(500ml以内)只能在肘膝位时叩诊脐部才能出现浊音,诊断较为困难,中等量腹水可有明显的移动性浊音,大量的腹水有腹型的改变及波动感,一般诊断不难。目前对小量腹水的诊断可借助B型超声等辅助检查来确诊,腹水的诊断很少有漏诊者。对腹水性质的诊断除根据腹水的外观来判断外,主要依靠化验室检查。
  • 免疫性溶血 本病由于免疫功能紊乱所产生自身抗体,结合在红细胞表面或游离在血清中,使红细胞致敏,或激活补体,红细胞过早破坏而发生溶血情贫血。
  • 水肿 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edema)。正常体腔中只有少量液体,若体腔中体液积聚则称为积水(hydrops),如腹腔积水(腹水)、胸腔积水(胸水)、心包积水、脑室积水、阴囊积水等。水肿液一般即是组织间液,根据水肿液含蛋白质的量的不同,可将水肿液分为渗出液(exudat),其相对密度>1.018,及漏出液(transudat),其相对密度<1.015。
  • 急性贫血 急性贫血是指机体在短时间内血液中红细胞含量急剧下降,大大地低于正常值,同时血红蛋白量也是大大下降,大大低于正常值,无法满足机体对于血液和氧气的需要,可引起机体休克等严重症状。
  • 头晕 头晕英文是dizziness, 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也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为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等的感觉。
  • 贫血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内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的病理状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0亿人不同程度贫血,每年因患贫血引致各类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上千万。中国患贫血的人口概率高于西方国家,在患贫血的人群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老人和儿童高于中青年,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 蛋白尿 正常肾小球滤液中含少量小分子蛋白质,含量 20mg/100ml。通过肾小管再吸收,最后残留在尿液中蛋白质甚少,不超过70~100 mg/24h。用普通尿常规检查测不出,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普通尿常规检查即可测出,称蛋白尿。
  •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果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过度破坏所引起的贫血,但较少见;常伴有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贫血可分为先天性缺陷(或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两大类;也可按发病机理分类,临床上多倾向于后一种分类方法。有些溶血性贫血可以有多种复合因素存在;例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既有红细胞膜的缺陷,又有红细胞外补体因素参与。伯氨喹型药物溶血性贫血和蚕豆病,不仅有药物和蚕豆等红细胞外因素,更重要的是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缺陷等。
  • 免疫力下降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免疫力低下的身体易于被感染或患癌症。
  • 贫血貌 所谓的贫血貌就是贫血在人体上的表现,主要指肉眼能观察到的,如眼睑苍白、口唇及指甲苍白等,重度贫血还可以表现皮肤蜡黄。
  • 血红蛋白尿 尿中含有游离血红蛋白称血红蛋白尿。是诊断血管内溶血的证据之一。由于尿中含量不等尿色可以红色、浓茶色、严重时酱油色。
  • 黄疸 黄疸是指皮肤、巩膜与勤膜因胆红素沉着所致的黄染。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其中一分钟胆红素(既直接胆红素)低于3.4 umol/L时,当总胆红素浓度在34umol/L,临床即出现黄值。血清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看不到黄疸时,称为隐性黄疸。观察黄疸应在天然光线下进行,须与服用大量阿的平、胡萝卜素等所致的皮肤黄染相区别,尚须与球结膜下脂肪积聚相区别。 阿的平黄染多累及身体暴露的皮肤,有文献报道,此种黄染呈向心性分布,愈近角膜而愈深,其时血清胆红素不增高。胡萝卜素所致黄染,是因为胡萝卜素为黄色,许多新鲜的瓜果和蔬菜如胡萝卜南瓜、柑桔、木瓜等含量甚多,当进食过多时,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或肝功能不全时,被吸收的胡萝卜素在肝内转化为维生素A的过程发生障碍,易致循留而引起胡萝卜素血症,出现黄染;黄染多累及手掌、足底和皮脂腺丰富的前额及鼻等处皮肤。其鉴别方法甚易,取被检查者血清 2ml,加入 95%或无水酒精8 ml及石油醚振荡 10min,静置,使酒精与石油醚分离,如为胡萝卜素血症,则石油醚层呈黄色;若为胆红素,则黄色仍存留于酒精层内。球结膜下脂肪沉聚,通常见于老年人,黄染在内毗较为明显,细致观察可见球结膜凹凸不平,皮肤无黄染,血清胆红素不高。
  • 脾肿大 脾肿大是重要的病理体征。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仰卧位或侧卧位能摸到脾脏边缘应认为脾脏肿大。在隔肌位置低或体瘦弱的人,特别是女性,偶也能摸到脾脏的边缘,但相当柔软,并无压痛,与病理性脾肿大不同。脾脏体积增大是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
  • 寒战 具有肌肉收缩和痉挛性发抖,冷得全身发抖(如发烧前的寒冷) ,又称寒颤。
  • 发烧 发烧(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显示全部症状

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早期症状有哪些?

     本病可根据病因、抗体的种类、起病急缓和临床经过分类。
1.根据病因分类:分为特发性AIHA与继发性AIHA两类,小儿患者以特发性者居多,约占70%。
A)特发性:病因不明。
B)继发性:常继发于如细菌、病毒、支原体或疫苗接种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霍奇金病等,或药物诱发。
  2.根据抗体性质分类: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两类。温抗体型在37℃时作用最强,又分为温性不完全抗体和温性溶血素。温性不完全抗体是一种不完全抗体,为IgG型;温性溶血素为IgM型。冷抗体型于4℃时作用最强,是一种完全抗体,它又可分为冷凝集素和血素。前者是IgM型,能引起冷凝集素综合征;后者是IgG型,能引起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两类又各有混合型。
(1).温抗体型:根据起病急缓和临床经过分类 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类型小儿患者以急性型多见,与患者多为慢性型不同。临床表现随病因和抗体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A)急性型:占70%~80%,患者发病年龄高峰约为3岁,以男性占多数,多为婴幼儿,偶见于新生儿。发病前1~2周常有急性感染病史。临床经过呈自限性,起病1~2周后溶血可自行停止,3个月内完全康复者占50%,最长不超过6个月。起病急骤,伴有发热,寒战、进行性贫血、黄疸、脾肿大,常发生血红蛋白尿。少数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出现皮肤、黏膜出血。严重溶血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出现少尿、无尿和氮质血症等。急性型者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疗效较好,预后一般良好,大多能完全恢复,但合并血小板减少者,可因出血而致死亡。
  B)亚急性型:多为继发型,发病高峰多为9岁以下,常见发病前1~2周有流感或菌苗注射史。起病缓慢,病程约为2年,一般无全身性疾病存在,主要症状为疲劳和贫血、黄疸和肝脾肿大,少数患者因合并血小板减少而有出血倾向。在病程中常反复发作,使症状加剧。一般经治疗后痊愈,也有病情迁延转为慢性型。合并血小板减少者可因出血而死亡。由青霉素引起者,与青霉素剂量有关,若每天用量超过120万U,则很少出现溶血,或溶血较轻,停药后溶血很快消退。
C)慢性型:多为原发性,学龄儿童占多数,偶尔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起病缓慢,病程可长达10~20年,呈进行性或间歇发作溶血,反复感染可加重溶血。主要症状为贫血、黄疸、肝脾肿大,常伴有血红蛋白尿,常反复发作。溶血可持续数月或数年。继发性者的预后视原发病而定,合并感染可加重病情,血小板减少者预后大多严重,甚至出现溶血危象。常并发其他血细胞成分异常,如合并中性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Even综合征)。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疗效不肯定,病死率在10%左右,主要见于伴有全身性疾病的病例。
  (2).冷抗体型:可根据临床表现和抗人球蛋白试验诊断,判断下列两种类型,可根据第一类冷凝集素试验阳性,第二类冷热溶血试验阳性,均具有确诊意义。
A)冷凝集素病:常继发于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钩端螺旋体病、水痘等。急性患者多为5岁以下小儿,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肢端发绀和雷诺征,伴程度不等的贫血和黄疸。临床经过呈自限性。原发病痊愈时,本病亦随之痊愈。慢性型患者主要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多为原发性,亦可继发于红斑性狼疮和慢性淋巴结炎,病情经过缓慢,常反复发作,预后严重。
B)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cold hemoglobinuria,PCH):多发于1岁以后小儿,少数为原发性,常继发于先天性梅毒、麻疹、腮腺炎、水痘等。起病急骤,常受冷后发病,突然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表现为发热、寒战、腹痛、腰背痛、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偶伴雷诺征(指在一般诱因如寒冷刺激、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手指末端的动脉发生阵发性痉挛,肢端皮肤颜色出现苍白-青紫-潮红-正常的间隙性改变)。大多持续数小时即缓解,受冷可复发。诊断根据是溶血的临床表现和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确诊后,还应进一步确定是原发性或继发性。对此,可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考虑。继发性患者也有在溶血性贫血之后才出现其原发病的,因此,长期观察,可及时发现原发病。血清学检查结果也可能有助于原发性与继发性AIHA的鉴别。一般而论,IgG型多见于慢性原发性患者,而IgM型与补体型多见于继发性患者。可用临床表现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来判断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的可疑病例。如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有效,结合临床上亦可考虑本病。少数IgG抗体也可为冷凝型,类似于IgM,见于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这种抗体与红细胞膜上的血型P抗原结合,通过激活补体而发生溶血性贫血。

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相关文章
小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用药品
  • 益气养血口服液

    益气养血。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气短心悸、面色不华、体虚乏力。

  • 养血当归精

    暂无相关信息

  • 益中生血片

    健脾和胃,益气生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两虚所致的面色萎黄、头晕、纳差、心悸气短、食后腹胀、神疲倦怠、失眠健忘;缺铁性贫血见上述证候者。

  • 生血宁片

    益气补血。生血宁片用于缺铁性贫血属气血两虚证者,症见:面部、肌肤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眩晕耳鸣,心悸气短,舌淡或胖,脉弱等.主要用于治疗因铁摄入不足、铁需求量增加、铁吸收不良、慢性失血、手术后失血等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 生血片

    补气助阳,益精生血。用于各种继发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 硫唑嘌呤片

    1.急慢性白血病,对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近期疗效较好,作用快,但缓解期短;2.后天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3.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自体免疫有关的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4.甲状腺机能亢进,重症肌无力;5.其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肠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狼疮性肾炎,增殖性肾炎,Wegener氏肉芽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