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外科 >> 神经外科 >> 儿科 >> 急诊科
小儿硬脑膜外血肿相关症状
  • 言语紊乱 言语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高级功能。局限于脑和周围神经的言语障碍可分为失语和构音障碍。失语症是由于大脑皮质言语功能区损害使患者说话、听话、阅读和书写能力不全或丧失,而不是由于精神因素、感觉障碍或肌肉无力而致,患者能够能到音语声音和看见文字符号,但不能理解其所代表的意义,患者能够咀嚼,吞咽,手能够活动,但不能读字、写字等,常见的失语有运动性失误、感觉性失误、命名性失语、失写、失读、失用及失认等。构音障碍是因神经-肌肉系统器质损害所导致的发音器官肌肉和瘫痪、共济失调、和肌张力异常等引起的构音困难,临床上发音不准,咬字不清,声调、速度、节律、声响等异常,鼻音过重等,严重时言不分音,语不成句,使人难以理解,更重的患者甚至不能发音,这些患者的理解力正常,表达力也正常。
  • 瘫痪 瘫痪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肌肉活动能力的降低或丧失。
  • 高颅压综合征 高颅压综合征是神经科常见的综合征,指颅腔内的压力即脑内压力增高,一般颅内压力常用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压力来表示。临床上以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为其主要特征。正常颅内是指正常人在水平卧位时经腰池穿刺所测得的压力:正常成人为0.78-1.76kPa(80-180mmH2O),儿童为 0.49-0.98kPa(50-100mmH2O)。如果压力超过1.96 kPa(200mmH2O)时,一般认为颅内压增高。
  • 眼球震颤 眼球震颤是指眼球有不自主的节律性的往返运动,其往返速度有快慢之分,自发性的在正视或上下测视时出现。眼球震颤一般以其快速方向为眼震的方向,即快动相。
  • 血肿形成 血液集聚,因血瘀所致水肿。见于新生儿的头颅血肿、颅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黄体血肿、鼻中隔血肿等。
  • 昏迷 昏迷是由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而造成的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意识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最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表现。临床上将昏迷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两种。 1、浅昏迷 随意运动丧失,仅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缘),有躲避反应和痛苦表情,但不能回答问题或执行简单的命令。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腱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可同时伴有谵妄与躁动。 2、深昏迷 自发性动作完全消失、肌肉松弛、对外界刺激均无任何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及腱反射均消失,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即各种反应和反射都消失。病理征继续存在或消失,可有生命体征的改变。昏迷是病情危重的标志,应积极寻找病因,并应积极处理。
  • 烦躁不安 患者自觉烦闷急燥, 心神不定。
  • 血压下降 是药物原因或有效血容量不足引起血压下降,常见于服用降压药后、脑震荡或酒精中毒等。
  • 颅内压增高 正常人颅内有一定压力,称为颅内压(简称颅压),通常是指在水平卧位、身体松弛的状态下,经腰椎穿刺接上一定内径的管子所测得压力,因而又确切地称之为脑脊液压力。侧卧位测量成年人平均脑脊液压力超过1.96kPa(相当200mm水柱)时,称为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是临床常见的许多疾病共有的一组症候群。
  • 前囟张力增高 婴幼儿颅内压增高早期可发现前囟的张力增高,颅缝分离,叩诊如破水壶声音。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超过1.92kpa,即为颅内压增高,若出现头痛、呕吐、视力障碍及视乳头水肿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时,称为颅内压增高综合征。
  • 瞳孔异常 瞳孔与身体各部位有着广泛的联系,它的开大和缩小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其变化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瞳也直径大于5mm时,且散大呈持续性时称瞳孔散大。瞳孔直径小于2mm者称瞳孔缩小。有时通过瞳孔的变化,可反映出躯体内的某些病变,而神经系统的一些病变也可根据瞳孔的变化,而做出定位诊断。
  • 头痛 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涉及到各个科室,尤其是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多见,其病因十分复杂。发病率高,人群中几乎90%的人一生中都有头痛发作,有人称头痛是仅次于感冒的常见病,其实头痛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头痛一般是指前面在眉毛以上,后面枕下部以上即头颅上半部这一范围的疼痛。
  • 恶心与呕吐 恶心与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也可单独出现。表现上腹部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缓、血压降低等发走神经兴奋症状。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呕吐可将有害物质从胃排出,人而起保护作用,但持久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技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及营养不良,时甚至发生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伤山(MallmpWiess综合征)并发症。
  • 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系指人们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发生障碍,或人们赖以感知环境的精神活动发生障碍的一种状态。
显示全部症状

小儿硬脑膜外血肿早期症状有哪些?

1.临床表现 主要是急性脑受压的症状,症状出现的缓急和严重程度与出血的速度、部位及患儿的代偿能力有关。在小儿,血肿多为静脉性出血,血流压力低,出血缓慢;加之颅内代偿能力强,因此急性脑受压症状轻,并且症状出现较晚。额颞叶的血肿可因占位效应的增大导致颅内压增高,晚期可出现小脑幕切迹疝的症状;而后颅凹因容积小,只要少量出血即可导致枕骨大孔疝。
(1)意识障碍:年长的患儿可有典型的“原发性昏迷-中间清醒期-继发性昏迷”的病情发展过程,而在婴幼儿原发性意识障碍常不典型,多表现为伤后的哭闹、激惹和烦躁不安,随后出现意识障碍的进行性加深,直至出现脑疝症状。
(2)颅内压增高表现:随着血肿的增大,颅内压进行性增高,患儿可出现头痛、呕吐、前囟张力增高膨隆等表现,但因小儿颅内代偿能力较强,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出现较晚,可仅表现为精神变弱,嗜睡或躁动不安等。呕吐症状在小儿中出现频率较高,并且多在外伤后早期出现,可能是外伤时脑室内压力的突然变化刺激四脑室底的呕吐中枢引起,后期呕吐症状可能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3)瞳孔的改变:受伤的当时,部分患儿出现双侧瞳孔的扩大,随后多恢复正常。在脑疝出现的前期,可出现血肿侧的瞳孔的缩小,对光反射的迟钝,此为动眼神经受刺激的表现,但在临床上很难发现。出现脑疝后,则血肿侧的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此为动眼神经受压麻痹的表现,多提示有小脑幕切迹疝的发生,病情危重,需紧急手术治疗。
(4)局部神经体征:患儿在外伤后易出现癫痫发作,与血肿对皮质的压迫、刺激和小儿的皮质抑制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癫痫可由一侧肢体的抽搐开始,逐渐发展为大发作。血肿如果位于运动区附近,可导致对侧锥体束征阳性,出现对侧肢体的无力或瘫痪,上下肢程度可不等;而发生脑疝使大脑脚受压时,也可出现对侧肢体的偏瘫。
(5)生命体征的变化:随着颅内压的不断增高,患儿可出现脉搏减慢、血压增高、呼吸加深减慢的代偿性改变(Cushing反应),但在婴幼儿通常血压、心率变化不明显,可掩盖脑疝的早期征象。颅内压持续升高出现脑疝压迫脑干时,则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呼吸节律紊乱,最后脑干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
2.儿童硬膜外血肿的特点
(1)通常是静脉性出血,不合并颅骨骨折:在,硬膜外血肿多是动脉性出血,并且多合并有颅骨骨折;而在儿童和婴幼儿,硬膜外血肿通常是静脉性出血,而且30%~40%的患儿不合并颅骨骨折。
(2)继发昏迷出现前没有神经系统异常发现:脑外伤原发昏迷后,在硬膜外血肿占位效应形成继发性昏迷前,通常有一个中间清醒期;但是在儿童外伤初期可能仅仅是片刻发愣,随后出现的哭闹和激惹,在继发昏迷出现前36~48h内经常没有神经系统异常发现。
(3)可导致出血性休克:儿童未成熟颅骨极具扩展特性,有时可有100ml以上的血积存于硬膜外腔,在婴儿会导致出血性休克。
(4)新生儿特点:新生儿在应用产钳助产后,通常会发生硬膜外血肿和颅骨骨折,而且血肿还可经分离的骨缝或骨折线进入帽状腱膜下腔。
(5)随血肿发展出现意识变化:儿童硬膜外血肿可发生在看起来极其轻微的损伤之后,大约有50%的儿童和85%的婴儿并没有意识的丧失,只是随着血肿的发展会出现意识的变化。
(6)常见后颅凹硬膜外血肿:后颅凹硬膜外血肿在儿童期比较常见,主要是儿童坠落跌伤头颅引起,占儿童后颅凹外伤的25%~38%,出血最常见的来源为硬膜静脉窦或板障静脉。
通常在受伤初期内意识可能保存,随后很快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体征,可表现为进行性头痛、呕吐、昏迷或小脑和脑干受损征象。颅骨X线平片有65%的患儿有枕骨骨折,一旦诊断,应行钻孔后开颅手术。
小儿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需仔细观察病情变化才能做出正确诊断。小儿外伤后出现嗜睡、不安、易激惹、呕吐、癫痫发作或一侧肢体肌力减弱时应考虑颅内血肿的可能,应进一步行头颅CT检查,如果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并出现瞳孔变化和生命体征的紊乱,则表示已进入脑疝前期,需紧急手术处理。诊断中还应注意迟发性硬膜外血肿的发现,迟发性血肿是指首次CT扫描没有异常影像,而是在相隔几小时或数天之后再次复查,才发现血肿。迟发性血肿占硬膜外血肿总数的5%~22%,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患儿头部外伤时存在硬脑膜出血源,但因伤后脑组织水肿或颅内压增高等因素形成的填塞效应,对出血点起压迫作用;随后若采取过度换气、强力脱水等措施,或因全身血压降低导致的颅内高压急剧降低,使原先的出血点失去填塞效应,造成硬膜的剥离,引发迟发性硬膜外血肿。临床上,此类患儿常有病情的突然恶化,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清除血肿。

小儿硬脑膜外血肿相关文章
小儿硬脑膜外血肿常用药品
  • 克伤痛搽剂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急性软组织扭挫伤,症见皮肤青紫瘀斑,血肿疼痛。

  • 散痛舒片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用于风湿瘀阻,关节肌肉痹痛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 跌打扭伤灵酊 

    祛风止痛,活血消肿。用于跌打扭伤,瘀血肿痛,风湿性关节炎,腰腿酸痛。

  • 伤痛克酊

    中医: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轻度水火烫伤。

  • 伤科跌打片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伤筋动骨,瘀血肿痛,闪腰岔气。

  • 愈伤灵胶囊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挫伤,筋骨瘀血肿痛,亦可用于骨折的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