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时间或剧烈运动后前足疼痛 跖骨疲劳性骨折的患者长时间或剧烈运动后通常出现前足疼痛,休息数秒钟后可消失。在随后的训练中,疼痛的发生越来越早,越来越重,以致不能进行运动,甚至躺在床上都会有疼痛感,触及肿胀部位可引起疼痛。
- 仰趾外翻 先天性仰趾外翻足是一种常见的姿势性足畸形,以全足背伸和外翻为特征。女性多于男性,其比例约为1∶0.6。
- 足癣 足癣指的是足底与趾间皮肤的真菌感染。与体癣一样足癣呈全球性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病率较高,城市高于农村,在一些须长时间穿不透气胶鞋的职业如环卫工人、军人中发病率高达80%以上。此外,足癣的高发病率还与足部的解剖特点有关,足部汗腺丰富、无皮脂腺使皮肤表面呈偏碱性都有利于真菌的生长,而足底部那厚厚的角质层也为真菌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此外,一些真菌在皮屑内可形成被称为关节胞子的特殊结构,这些胞子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并具传染致病能力。
- 脊柱和四肢畸形 脊柱和四肢畸形是发生于骨、关节或软组织的畸形,它造成机体的躯干和四肢在形态上和功能上的异常状态。脊柱和四肢畸形既可以是原发的疾病或损伤,也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种表现。
-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它们不溶于水,而溶于脂类及脂肪溶剂。脂溶性维生素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同存在,并随脂类一同吸收。吸收后的脂溶性维生素在血液中与脂蛋白及某些特殊的结合蛋白特异地结合而运输。脂溶性维生素A、D、E、K具有一定的生物功能,一旦缺乏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 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是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需的物质,多数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虽然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缺乏时,可引起维生素缺乏症。
- 新生儿震颤 小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会出现生理性的肌震颤发作,这种发作并不影响孩子的睡眠和精神,拍打或转移其注意力会很快终止发作,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也没有影响,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完善而逐渐消失。但也可有一些病理性的抽搐发作因素,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热性惊厥和无热惊厥,而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代谢异常如维生素D缺乏性低血钙、低血糖以及维生素B6缺乏等都会引起孩子抽搐发作。
- 软骨发育不良与骨骼畸形 佝偻病、软骨病(Rickets and osteomalacia)是维生素D缺乏造成的骨病,不同年龄所表现的不同临床形式。
- 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肢端麻木,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
- 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缺乏:由于饮食结构以及日照等原因引起体内维生素D不足的症状。
- 小儿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常见的儿童营养缺乏症。由于缺乏维生素D,引起全身钙、磷代谢失常和以骨骼改变为主的一系列变化。严重者致骨骼畸形,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并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免疫球蛋白减少,易并发各种感染,且使其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应积极防治。
- 咽喉痉挛 咽喉痉挛,由于气道内血液、分泌物或呕吐、返流的胃内容物等刺激诱发,中枢脑干病或气道内操作,浅麻醉下吸痰、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道、气管插管或拔管对咽喉部产生的刺激变所致,主要表现为咽喉肌肉抽搐。
- 手足抽掣 手足抽掣是指手脚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即手足抽搐。多发于通常在3至15岁儿童。
- 惊厥 惊厥(Con Vulsion)是小儿常见的急诊,尤多见于婴幼儿。由于多种原因使脑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表现为突然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常伴有意识障碍。小儿惊厥的发病率很高,据统计6岁以下小儿惊厥的发生率约为成人的10~15倍,约5~6%的小儿曾有过一次或多次惊厥。其原因为: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未臻完善,因而分析鉴别及抑制功能较差;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绝缘和保护作用差,受刺激后,兴奋冲动易于泛化;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而致惊厥;血脑屏障功能差,各种毒素容易透入脑组织;某些特殊疾病如产伤、脑发育缺陷和先天性代谢异常等较常见,这些都是造成婴幼儿期惊厥发生率高的原因。惊厥频繁发作或持续状态危及生命或可使患儿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和健康。
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早期症状有哪些?
1.显性症状
(1)惊厥:是婴儿时期最常见的显性症状。其特点是患儿没有发热,也无其他原因而突然发生惊厥。大多数患者有多次惊厥,屡发屡停,每天发作的次数1~20次不等,每次时间为数秒至半小时左右。不发作的时候,病儿神情几乎正常。惊厥的时候大都知觉全失,手足发生节律性抽动,面部肌肉亦起痉挛,眼球上翻,大小便失禁。幼小婴儿有时只见面肌抽动为本症的最初症状。痉挛多见于左右两侧,偶或偏重于一侧。血钙低的程度与临床表现并不一致。
(2)手足搐搦:手足搐搦(图2,3)为此病特殊的症状,表现为腕部弯曲,手指伸直,大拇指贴近掌心,足趾强直而跖部略弯,呈弓状。常见于6个月以上婴幼儿和儿童。
(3)喉痉挛:主要见于2岁前婴幼儿。喉痉挛使呼吸困难,吸气拖长发生哮吼,可由于窒息而致猝死。为严重的手足搐搦症患儿进行肌内注射时,偶可诱发喉痉挛。
(4)其他症状:往往有睡眠不安、易惊哭、出汗等神经兴奋现象。其他先发或并发的疾病可致发热。
2.隐性症状 常见的体征如下述。只有体征而无上述症状时,可称为隐性手足搐搦症。
(1)击面神经试验(佛斯特征,Chvosteks sign):用指尖或小锤骤击耳前第7脑神经穿出处,可使面肌收缩,主要是上唇或眼皮的收缩。2岁前患儿都能得到阳性结果,但正常新生儿在最初数天甚至1个月内,就是不缺钙也常见此征。2岁以后的儿童,则偶见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2)腓反射:用小锤骤击膝部外侧的腓神经(在腓骨头之上),阳性时足部向外侧收缩。
(3)人工手痉挛征(陶瑟征,Trousseaus sign):用血压计的袖带包裹上臂,打气,使桡侧的脉搏暂停,若属阳性,在5min内即见手搐搦。
1.病史 注意好发年龄、季节、早产和喂养史等因素。
2.临床发病特点
(1)无热性惊厥:婴儿时期以惊厥为最常见,有连续数次惊厥而没有传染病的症状或体征的,首先考虑本病。
(2)手足搐搦:较大的儿童患者以手足搐搦为最常见,为特异性表现。
(3)体征:有轻度佝偻病体征,如颅骨软化、囟门大和枕部脱发等。
3.实验室检查
(1)尿钙:尿钙定性检查大多阴性。
(2)血生化:血清钙降低至1.88mmol/L(7.5mg/dl)以下,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血磷或正常、或高于2.26mmol/L(7mg/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