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真菌性心包炎相关症状
  • 心包纤维增厚 心包纤维增厚是指炎症引起心包纤维增生,粘连,心内膜增厚。
  • 胸部隐痛 胸痛是急诊常见的症状,一般是由胸部疾病引起,胸痛的严重程度与引起胸痛的原因不一定有确切的关系,如胸部带状疱疹可产生剧烈胸痛,而急性心肌梗塞的胸痛有时并不很严重。
  • 血性渗液 渗液可为浆液纤维蛋白性、浆液血性、出血性或化脓性。血性渗液多见于炎症、肿瘤等所致的疾病。
  • 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 因心血管结构异常或血液动力学改变、血液在心脏或大血管内引起湍流而产生的声音,是一组历时较长、频率及振幅均不同的振动。杂音往往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也可见于正常人。
  • 心脏僵硬 "变得心脏僵硬和缓慢是不可避免的老化结果,或者实际上它与某种因素有关?" 这是达拉斯运动和环境医学研究所的Benjamin Levine 医生及其同事检查了12例久坐的年长者,12例60多岁的优秀运动员,以及一组年龄低于老年受试者一半的久坐成人。他们通过扫描赛跑记录发现从事田径、陆上两项和自行车运动的优秀运动员,选择在赛跑中一贯胜利的65岁以上的受试者。研究人员打赌这些老年运动员对几十年的持续、耐力锻炼很适应并保持良好状态,所以可能预防年老引起的所谓的心脏"变硬"并保持左心室的顺应性,可能避免舒张性心衰。
  • 发烧 发烧(feVer,pyrexie)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是人体对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可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具有典型的热型和病程、特异的临床特点,一般诊断较易;但有部分发热患者,热程长,无特异体征,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资料,常被称为发热待查或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这些患者体内多有潜在性病灶,只是短期内尚未查清,经过临床观察和特殊检查,其中大多数最后可明确诊断,约10%的患者,虽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病程拖延数月,说明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的诊断的确是临床上面临的重要课题。 1、体温调节 正常人体内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包括温度信息传导、体温调节中枢和效应器三部分),能在气温的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该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体温调节中枢,其主要部分为视前丘一前下丘脑(precptic anterior hepothalamus,POAH),其次为延脑、桥脑、中脑和脊髓等。由于丘脑下部有温敏神经元,对流经该处的血液温度很敏感,可迅速引起体温调节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后,发出调节冲动以控制产热与散热器官的活动,使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从而保持体温相对的恒定。 体温升高不一定都是疾病引起,某些情况可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进人高温环境或热水浴等均可使体温较平时略高,这些通过自身调节可恢复正常。 2、发热的判断 正常成人体温保持一定的恒定水平,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一般认为舌下温度37℃,腋窝温度36.5℃,直肠温度较舌下温度高0.3-0.5℃,一日之间体温相差不超过1℃为正常值。当舌下温度高于37.5 T,腋窝温度高于37℃,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l℃以上,称为发热。一般人体体表温度较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测量体温的三种方法以直肠温度较准确。平时为方便多采用腋窝测体温,应注意将体温表放于腋窝正中央夹紧上臂紧贴于腋下 对出汗者应擦干腋窝再测。小儿与昏迷患者测温时不应离开。过于消瘦患者不宜用此法测温。口腔温度测量,将体温朝放于舌下,闭口3~5min。此法不宜用于精神异常、昏迷、呼吸困难、口鼻疾患及小儿。进食饮水后20分钟再测。直肠温度测量,先将体温表涂以油类,插人直肠3-cm,3-5min,不宜用于腹泻及直肠手术者。测温前均将体温表甩至35℃以下。
  • 缩窄性心包炎 缩窄性心包炎是由于心包慢性炎症所导致心包增厚、粘连甚至钙化,使心脏舒张、收缩受限,心功能减退,引起全身血液循环障碍的症状。
  • 胸部大片斑块 暗色丝孢霉病患者多见于户外工作和常与此类腐物接触者。可表现为浅溃疡、瘀斑、褐黑色斑或疣状增生,自觉微痒或轻度胀痛,有的可无自觉症状。皮下组织型暗色丝孢霉病常有孤立、深在的皮下或肌肉的脓肿或囊肿,皮损可呈杏核大或数厘米,甚至整个胸部大片斑块。
  • 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正常人约有500-600个淋巴结。淋巴结按其位置可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临床实际工作中所检查的淋巴结主要是浅表淋巴结。深部淋巴结肿大早期多无表现,需经过一些特殊检果,如淋巴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才能发现。正常淋巴结直径多在0.2~0.5㎝,常呈组群分布,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边,除颌下、腹股沟、腋下等处偶能触及1~2个外,一般不易触及。由于炎症或肿瘤等原因时可触及淋巴结肿大。每一组群淋巴结收集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液。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判断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有重要临订意义。
  • 心脏压塞征象 心脏压塞的主要征象有: 1、颈静脉怒张,静脉压异常升高。 2、血压下降,脉压减小,严重者可致休克。 3、奇脉。 4、心音低弱,遥远。 5、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身躯前倾,伴有发绀。
  • 心包积液体征 心尖搏动微弱或不能触及,如能触及,则在心浊音左界内侧.心界向两侧扩大,卧位时心底浊音界增宽,心音低而遥远.大量积液时,在左肩胛下区可出现浊音及支气管呼吸音,称为Ewart征。
  • 心率过缓 正常人心跳次数是60~100次/分,小于60就称为心动过缓。心动过缓有几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可分为病理性及生理性两种。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是正常现象,一般心率及脉搏在50~60次/分,运动员可能会出现40次的心率,不用治疗,常见于正常人睡眠中、体力活动较多的人。心率或脉搏小于50次多数为病理性,需要治疗,严重者要安装心脏起搏器来加快心率。
  • 隐球菌感染 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torulosis)是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由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所致,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近年来真菌性脑膜炎、脑脓肿和肉芽肿已不少见,易与其他颅内疾病混淆而延误治疗,故病死率高,应予以警惕。本病亦可累及肺、皮肤、皮下组织、骨骺、关节和其他内脏、组织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10岁以下小儿发病率较低。男性多于女性(3∶1)。我国自1946年正式报道此病以来,儿科各地均有发现。
  • 胸腔积液 脏层和壁层胸膜之间为一潜在的胸膜腔,在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含有微量液体,使两层胸膜在呼吸运动时得以润滑,减少摩擦,其产生与吸收经常处于动态平衡。任何病理情况加速其产生和(或)减少其吸收时,就出现胸腔积液。
  • 心前区隆起 心脏增大引起心前区局部隆起的征象。
  • 心脏扩大 心脏扩大是指心脏各房室增大,心脏形状发生改变。
  • 心前区隐痛 心前区疼痛主要见于急性心包炎的炎症变化的纤维蛋白渗出阶段。心包的脏层和壁层内表面无痛觉神经,在第五或第六肋间水平以下的壁层外表面有膈神经的痛觉纤维分布,因此当病变蔓延到这部分心包或附近的胸膜、纵隔或膈时,才出现疼痛。心前区疼痛常于体位改变、深呼吸、咳嗽、吞咽、卧位尤其当抬腿或左侧卧位时加剧,坐位或前倾位时减轻。疼痛通常局限于胸骨下或心前区,常放射到左肩、背部、颈部或上腹部,偶向下颌,左前臂和手放射。
  •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呼吸功能不全的一个重要症状,是患者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而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
  • 心包膜发炎 心包膜是一包围于心脏外的纤维膜,膜的腔面为一层光泽滑润的浆膜,与心外膜相延续。即心包、但有的仅指心包的壁层而言。由内、外两层构成。对心脏具有支持、保护和防止心脏过度扩大等作用。
显示全部症状

真菌性心包炎早期症状有哪些?

几乎所有组织孢浆菌性心包炎患者都有呼吸道疾病、明显的“心包痛”及典型心电图改变。胸片异常,95%心影增大,胸腔积液和2/3患者胸腔内淋巴结肿大。组织孢浆菌心包炎典型表现为急性自限性播散感染,40%以上患者有血流动力学变化或心脏压塞症状,罕见发生严重长期播散感染,如发热、贫血、白细胞下降、肺炎-胸腔综合征、肝大、脑膜炎、心肌炎或心内膜炎等症状不常见。严重播散感染多半在婴幼儿、老年男性和应用免疫抑制药者。
1.组织孢浆菌心包炎诊断依据 ①永久居住或旅行至流行病区;②青年人或健康成年人疑为心包炎时,补体结合滴定度升高至少1∶32;③免疫扩散试验阳性。多数患者滴定度并不进行性升高,因为心包炎通常发生在轻或无症状肺炎后,则第1次测定时滴度已升高。组织孢浆菌素皮试对诊断没有帮助。组织孢浆菌心包炎多发生在严重播散性感染情况下.组织学检查和培养是重要的,可从肝、骨髓、溃疡渗出液或痰接种于萨布罗骨髓、溃疡渗出液或痰接种于萨布罗(Sabouraud)琼脂培养基或荷兰猪,随后传代培养。
2.球孢子菌性心包炎诊断依据 ①有接触流行病区尘土的病史;②有球孢子菌播散至肺和其他器官的特征性临床表现;③感染早期血清学检查沉淀反应、补体结合试验阳性;④活体组织病理检查见特征性小体。球孢子菌素皮试往往阴性。明确诊断要根据萨布罗琼脂培养鉴定。
其他真菌性心包炎如怀疑由其他真菌引起的心包炎,应做相应的补体结合试验。念珠菌性心包炎对血清学检查和沉淀试验不敏感,也不具有特异性,心包膜活检见真菌感染的特征和心包渗液培养有真菌生长,对诊断念珠菌心包炎有重要意义。

真菌性心包炎相关文章
真菌性心包炎常用药品